看完四本百万级畅销理财书,我陷入了沉思
春节假期快速翻完了《复利人生》 (原名From Zero to Millionaire) 和《持续买入》 (原名Just keep buying) 。
再加上之前看过的《金钱心理学》和《一如既往》,四本书放到一起,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有个感觉:其实这些书并没有在教人投资。
几位作者写了这么多 (同质化的内容) ,最终指向也非常一致:
美国提倡消费,存点儿钱不容易。
你得好好工作,攒钱,然后盯着标普 500 ETF猛干。
摒弃所有念头,不要害怕下跌甚至清算时刻,因为长期看这些担忧都没啥用。
抱紧指数,维持这种状态尽可能长的时间。
没了!
我逐渐意识到,这就是美股长期审美训练下,对岸的理财博主们的普遍共识。
答案极其简单,也非常没新意。
字里行间只有两个字:买入,持有。
这哪里是什么理财书啊,根本就是标普 500 的全套使用说明书!
但另一方面,美国的普通投资者确实是幸福的,因为最终的投资答案,实在太易得了!
它甚至实现了普通人、有好处、要排队的不可能三角。
随便举几个例子:
比如《金钱心理学》收尾的第 20 章,摩根·侯赛尔谈到自己家的理财方案,就两部分:
第一,自由就是储蓄率,越高选择越多,克制欲望,平滑生活方式,永远过低于自己收入水平的生活。
第二,跑赢市场很难,只要连续几十年把钱投入低成本的、以标普 500 为主的指数基金。
养老的“401k”也好,养娃的“529大学储蓄计划”也罢,认准指数基金,买就完了。
比如《持续买入》,全书分为两部分:储蓄、投资。
买啥?
标普 500。
然后呢?
拿着。
不买别的?
别的长期也很难跑赢啊?
个股能跑赢啊!
但你不能保证自己押中且重仓啊!
不卖吗?
除了再平衡和需要用钱,否则不卖。
再比如《复利人生》,换汤不换药:
我工作挣钱。一旦投资,我的工资也开始工作挣钱。
15 年或20 年后,我每年的投资收益几乎和我的工资一样多。
我就喜欢被动投资和指数投资。
“痛苦、贫穷、耻辱这些事遇到智者时,它们就被驯服了”。
我把这句话挂在办公室墙上,美股崩盘时我就看看,崩盘我都不怕,我无动于衷。
美国人都是如何投资美股的?
从疫情QE4期间美国居民的财富增值情况便可窥见一斑。
按照 1%:9%:40%:50% 人群结构来看:
-
前1% (330万人) 增加11万亿美元财富,股票占比90%;
-
1%-10% (2970万人) 增加9.5万亿美元财富,股票+养老金占比70% (50%+20%) ;
-
10%-50% (1.32亿人) 增加6万亿美元财富,股票+养老金占比66% (33%+33%) ;
-
后50%的人 (1.65亿人) 增加8500亿美元财富,股票+养老金占比29% (6%+23%) 。
按照以上数据换算成人均财富增值情况,四组人分别是:333万:32万:4.5万:5100美元。
一个阶层差 10 倍左右。
最后,我问DeepSeek:
为什么美国投资者敢于把大部分家庭财富配置在美股上?
我的硅基伙伴给了两个隐喻。
微观层面
我曾问过一位在明尼苏达州经营披萨店的老板:
你账户里90%都是股票基金,不怕泡沫破裂吗?
他边揉面团边笑:
我爷爷经历过1987年黑色星期一,我父亲熬过了互联网泡沫,我自己在2008年把房子卖了补仓。
你看这烤箱里的面团,膨胀时别急着戳破,等它自然形成坚硬的外壳。
这种三代人积累的肌肉记忆,正是理解美国投资者底层逻辑的关键。
持续正反馈在国民记忆中刻下了思想钢印:任何下跌都是打折促销时刻。
宏观层面
当401k自动将工资的6%划入指数基金,529计划把子女教育金锁定在股市,国民人生大事和身价都绑在其上,这已然超越投资教育,成为资本主义的精神洗礼。
不妨把美股想象成拉斯维加斯的赌场——这里既有让散户畅玩的老虎机 (ETF) ,也有为富豪准备的VIP包房 (私募股权) ,更配备着最先进的火警系统 (熔断机制) 。
真正让它经久不衰的秘密,在于庄家 (美联储) 既参与游戏又制定规则,更在于每个离开赌桌的人,口袋里都揣着印有“下次再来”的美元筹码。
这种环环相扣的生态,最终形成了美国投资者独特的风险认知:他们不是在持有一堆股票代码,而是在参与国家机器的财富分配仪式。
科技巨头用海外利润回购股票,华尔街把俄罗斯冻结资产打包成衍生品,加州公务员退休基金凭借苹果股权获得稳定收益——每个持有SPY基金的普通股东,都成了这台全球最大财富收割机的零件供应商。
风险提示:“老钱日日谈”只是机械地记录作者每天的胡思乱想,因此每篇文章可能会同时说好几个完全不相干的事。所有内容皆仅以交流个人想法和分享知识为目的,完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或参考。请读者注意判断其中风险,结合个人投资目标、财务状况和需求,独立思考,谨慎决策。your money your decision.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老钱日日谈 ,作者: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