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和 Uber 的「十角兽之战」:关于「战争基金」、竞争联盟和估值对比
原文来源 CBInsights,FellowData 编译整理。
在打车应用世界,创业公司正争相创建他们的「战争基金」。尤其是滴滴出行和 Uber 这两个「十角兽」 (即估值超过 100 亿美元的创业公司) 。
向中国市场扩张的 Uber 特意在 2015 年 8 月份为其中国业务部门融资 12 亿美元,加大对这一市场的开拓力度。作为 Uber 在中国的竞争对手,滴滴出行在 5 月中旬完成苹果规模达 10 亿美元的单笔最大投资。在滴滴出行与 Uber 轰动且昂贵的漫长对峙中,它们的布局和估值到底有何区别?
滴滴出行联手其他巨头打车应用公司对抗 Uber
5 月,苹果向中国打车应用巨头滴滴出行投资 10 亿美元,这是该公司近年来公开的第一笔对创业公司的投资,这笔投资立即引起了媒体普遍关注。
打车应用巨头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激烈竞争,为了确保自己在这场竞争中有充足的资金,这些公司都在进行大规模融资,且有几笔融资交易的规模也是创业市场上前所未有的。
笔者利用「商业社交图谱」 (主要呈现投资人与目标公司之间的关系图) ,绘制出 5 家资金最为充裕的打车应用公司的投资人关系图。这 5 家公司分别是滴滴出行、Uber、Lyft、Olacabs 和 Grab。
注:滴滴出行的「社交图谱」还包括两家公司——即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合并前的投资人。5 家打车应用创业公司都以 LOGO 的形式标注出来,而特别多产的投资人则会以更小的 LOGO 标注。
借助于这个社交图谱和数据,展开深入分析:
滴滴出行还在积极投资 Uber 的竞争对手:
令人颇感兴趣的是,滴滴出行还直接投资了本榜单中除 Uber 之外的其他 3 家公司,即 Lyft、Olacabs 和 Grab。这四家公司组成了一个松散的联盟,希望联手抗衡 Uber 及其巨额的「战争基金」。
大量企业都在寻找机会:
业界盛传苹果将充分利用对滴滴出行的投资,推进无人驾驶汽车的开发工作。除此之外,苹果投资滴滴出行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不过,通用汽车已经明确表露出这种意图,在 Uber 的竞争对手 Lyft 实施的一轮融资中投资 5 亿美元,两家公司还宣布将在 2017 年推出无人驾驶出租车。此外,腾讯和阿里巴巴等中国互联网巨头均投资了滴滴出行和 Lyft。而平安保险和微软等公司则对本榜单上至少一家公司进行了投资。
非传统投资者也活跃在这个舞台上:
通常专注于其他资产类别的非传统投资公司,也对这些创业打车应用公司进行了巨额投资。对冲基金
(如老虎环球和 Coatue)
、共同基金和主权财富基金均参与了打车应用公司实施的多轮融资。
四家投资公司均持有三家不同打车应用的股份: 在亚洲三家打车应用巨头中——滴滴出行、Olacabs 和 Grab,每一家都获得了老虎环球基金和软银的投资。对冲基金 Coatue Management 持有滴滴打车、Lyft 和 Grab 等三家公司的股份。Hillhouse Capital 则是一个很有趣的例子,该公司同时投资了 Uber 以及滴滴打车和 Grab。在我们的商业社交图谱上,这些投资公司被以更小的 LOGO 标注出来。
滴滴出行获苹果 10 亿美金投资,估值却不及 Uber 一半
分析完这些打车应用的现状,现在对大家最为熟悉的一对「冤家」滴滴出行和 Uber 做了全方面估值比较:
Uber 在 2010 年晚些时候先于所有竞争对手,启动了该公司历史上首次融资,而当时这个打车应用的估值只有 400 万美元,放在现在简直难以想象。到 2011 年晚些时候,Uber 的估值跃升至 3.47 亿美元;从此以后,该公司的估值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增长,直至最近达到 625 亿美元。
与此同时,滴滴出行在 2013 年中期开始融资,并在 2015 年第一季度合并,合并后的公司估值达到 87.5 亿美元。如今,滴滴出行的估值已经攀升至 280 亿美元,但仍然不到 Uber 估值的一半。
滴滴出行与 Uber 之间的估值差距越拉越大。在 2015 年初实施的一轮融资中,Uber 的估值达到 400 亿美元,而滴滴出行则在 2015 年第一季度以 87.5 亿美元的估值完成了新一轮融资 (双方的估值差距达到 312.5 亿美元) 。
Uber 在最新一轮融资中的估值达到 625 亿美元,比滴滴出行的 280 亿美元高出 345 亿美元——280 亿美元也是滴滴出行在 2016 年初完成的新一轮融资中的估值。
更多数据报告,欢迎关注 FellowData!想从数据中获得答案?关注 FellowData 公众号(ID:FellowData)
本文由 FellowPlus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 虎嗅网 )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www.huxiu.com/article/1556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