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预制婚宴,最被忽视的“婚姻劝退场”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刚开年,就参加了一个让人无语的老同学婚礼。


老家是个四川小县城,平日一碗五元凉面就能吃饱吃好,但这场味道平平无奇的婚宴,新娘妈妈私下告诉我们,竟然高达上千元每桌!我听到价格的时候,下巴差点没掉下来 —— 就这?的确,菜里有鱼有虾有鸡有鸭,有摆盘有雕花,但上来不是立刻就冷了,就是干巴巴糊腻腻的,味道跟我在北京的牛马预制菜有一拼。还那么贵?


明明小时候参加婚宴吃得可不是这样啊!以前大人领着我去吃坝坝宴,简陋的街道里,菜看着不奢华,盘盘碗碗堆砌得那是个人间烟火喜庆热闹。坝坝宴上,嬢嬢们的一份烧白我可以馋很久,香碗和锅包肉片听着简单,但凡坐到席上,我屁股就挪不动了,两碗米饭能哐哐炫完。越长大,婚宴就越像标准化成年人套餐。能记住味道的菜几乎没有,大鱼大肉最后几乎可以毫发未损的被倒进垃圾桶。


不知道为什么,我在那晚精致闪亮的仪式现场,看到了一种并不祝福的生活走向。 那些被喧哗过后迅速倒掉的鱼肉,被狼狈打包进塑料袋里的饭菜,似乎在向我们预示着人们看破不说破的婚姻现实真相。


第11次吃到凉透的婚宴,我似乎参透了爱情


我,大龄未婚女青年,人生中并非第一次参加老同学的婚礼。甚至,吃婚宴的次数已经十个指头数不完。但奇妙的是,尽管每次新郎新娘人物不同,婚宴地点不同,排场不同,摆设的鲜花和布置主题不同,每个人娓娓道来的爱情故事开端也不同 —— 但婚宴上的菜式,却越来越相同。这还不是最妙的,更厉害的是,夹起来吃进嘴的菜,凉的程度也几乎一致。


吃不到几口热饭热菜,是这个时代婚宴的最大特点。


夫妻肺片、卤味拼盘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彰显微凉属性,但婚礼台上,主持人和新人一家说不完的相互祝福,久久不退场的热情激动后,那些久久不能端出的扣肉、焖圆蹄,常常也因此变得冰凉难忍。


而且,四川人的婚宴,本该是川菜的狂欢,近几年却越来越多的桌上出现了鸡汁扣鲍鱼、绣球大龙虾这种身份不清的昂贵口彩菜。 看着是富贵荣华,其实却像走错了片场。 而且凉的鲍鱼和龙虾,味道真的不怎么样。


毫无惊喜的味道,满桌凉掉的食物,一次次下来,我对婚宴的美食逐渐失去了信心。上个月,我在公司里收到的一份某美食平台数据调研上看到,约65%婚宴菜品浪费率超40%。难怪我在网上经常刷到一些婚宴公益贴、求助贴:一些做流浪动物救助的团体会联系新人,将婚宴剩菜打包给毛孩子们吃。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好好吃饭,成了一场爱情起点上最不被重视的事。“菜凉滋味少七分”,这道理我外婆懂,我妈妈懂,但婚宴上那些即将甜蜜走入婚姻的新人却似乎不太能懂。 人们精心打扮去参加一场婚宴,往往留下一桌账单昂贵但没人享受的狼藉。


爱情的起点上,吃饭比爱情更重要


婚宴刚结束第二天,我就收到了老同学私下跟我的吐槽,说好羡慕我已经回到写字楼上班,她这场婚结得真的太累了。 “简直就是一场钱包和身体都被掏空的折磨。”


还没等我想好怎么说出对她的婚礼冗长流程的吐槽,她一个主人家已经率先骂骂咧咧,抱怨婚庆公司一开始如何吹嘘说新娘尽情享受婚礼就好,结果待办清单一下来,从主持人、摄像、化妆师、摄像师这四大金刚,到酒店选择、接亲仪式,从选场地、打气球、到做布置、看妆造…… 全部都要自己操心 (付款) 。“似乎不做完这些就不是一个完整的婚礼,也不知道谁规定的。”


结婚的那一天,她和先生更是严阵以待,在镜头下不停敬酒寒暄、堆笑、走仪式...... 一场婚结完,累趴的两人几天都还没恢复过来,亲人也轻松不到哪里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时刻确保环节顺畅,探察客人需要,还要防着熊孩子和以喝酒闹事出名的亲戚失态。这场全民表演,没人能轻松离场。


“不要以为结婚就是简单吃顿饭。他当年求婚的时候,如果把这份婚礼待办清单也同时递上来给我,说不定我当场就拒绝了。”老同学苦笑着说。“好像所有人都是来看新娘子多好看,新娘新郎的爱情故事有多动人,谁会真的在意这么贵的餐厅里吃的饭菜怎么样呢?”


我心里忍不住嘀咕,“我们都在意啊”。毕竟司仪口中那些吉祥喜庆的话术是否有口误,新娘的妆造是否完美,远在台下的我们根本记不得看不清。 能给我们造成婚宴PTSD的,反而是距离我们最近的,那一份份预制菜口感的黑椒牛仔骨。


她的吐槽,让我想起去年参加的一位00后堂表弟的“婚礼”,是另一种大开眼界。两位因为打游戏而认识的年轻人,拒绝一切仪式套路,不仅车队接亲直接免掉、长辈谈话的仪式直接跳过,核心的环节交换戒指也速战速决。新人没有穿浓妆艳抹的婚纱礼服,跟宾客打完招呼就开始干饭,没有不必要的仪式感,没有司仪催泪台词,没有婚纱照PPT轮播和讲解,全场主题就是随心所欲和松弛,不仅他们轻松,我们也减少了社交疲劳。


那晚的红油冒烤鸭也是格外的好吃,我一边吃得满嘴红油,内心也一直叨咕这对新人真是天造地设一对。


二十年前的四川婚宴,建议全国推广


四川人的婚宴本不应该如此劳命伤财,几十年前,这里可是婚宴松弛感王者,反形式主义婚礼第一地。


那会儿的四川婚宴,新人父母从来不会说客套话,更不爱搞煽情,服务员 (也就是乡里嬢嬢) 掌控筷子分发大权,菜是一道一道热气腾腾的上,上一道吃一道。长辈的耳濡目染,也让每个四川孩子对主家的“大家吃好喝好耍好哈,吃完这边上二楼喝茶打麻将”不陌生。管它是星级酒店还是十八线县城,随便走进一家放着温情的伴奏曲的婚礼现场,旁边的包间往往会传来更响亮的麻将声,这是四川人结婚独特的待客之道。


新人订酒店,必选有麻将棋牌、甚至ktv的包间的地方。当来客吃完较为隆重的午餐,便会被主人热情拥进包间,三姑六姨早就摩拳擦掌,能打麻将的打麻将,不能打麻将的就唱歌喝茶、好好休息,等待晚餐。


而且也是出了四川我才知道,传统中餐是婚礼的必须礼节。但自打记事起,我就被长辈带着吃过不少以火锅为主的宴席。 这种宴席经济实惠、既能满足普通家庭有限预算、又能让远道而来的亲朋好友能吃得尽兴、热闹。 于是火锅宴席也逐渐在包括升学宴、婚宴、寿宴在内的各种宴席中流行开来。


所以从零几年开始,你就能从街边透明的玻璃窗里,经常看到宾客们在腾云驾雾中推杯换盏的场景。为满足大众需求,家乡最为出名的高档中餐饭店甚至一度转型为火锅店,人们还笑称“中午吃一顿、晚上吃一顿”。


为满足川渝人口味,火锅酒席还会以清油红汤锅底为主,相对牛油不辣口、不烧心,能让老人小孩也吃得舒心畅快。相比中餐的宴席,这种虽然更平价,但主人家也不敷衍,一定会配上鹅肠、毛肚等人见人爱的食材,尽管条件简单,但吃得畅快。直到今天依旧被小部分不拘小节的四川人沿用。


朦胧雾气里,吃起来,聊起来,人与人之间也就更容易自在、热络了,火锅被摆在长桌上,热闹至极,多好的婚宴氛围。


最好的婚姻,是悄悄在深夜吃泡面


那么问题来了,婚宴吃得好不好,跟婚姻好不好会有关联吗?


我向结婚十年的朋友取经情感经营之道,对方给出了这样一个答案:能持续长达十年以上的婚姻,夫妻都是依然能在深夜一起偷吃泡面的人。一个人在半夜饿醒,嘟囔着“要不要吃点东西”,另一个心领神会裹好大衣去楼下买两盒,一人泡面一人洗菜。说这个故事的时候,朋友眼里依然是亮晶晶的。


当我对爱情还懵懂的时候,也曾经因为看见“为对方学做饭”、“剥虾壳”的仪式感而羡慕,也曾反复自问:刻意的仪式感真的是爱情的必需吗?


后来交往了一个不擅仪式感的爱人,才意识到,刻意的仪式感固然好,但爱意更舒服的状态,是一起吃完麦辣鸡翅后,他下意识将盒子里渣子沾起来吃掉;是吃到好吃的,我第一口想要去跟他分享。比起教堂里回响的宣誓,洗碗槽前的亲吻或许更动人,细枝末节的关爱,才是让明天充满期待的秘方。


或许婚宴本身不能解释爱情,但背后的两家人对待婚宴的态度,对仪式感的要求,某种程度上,可能可以预示后面生活的舒适宜人度。


毕竟,人如其食,爱意会藏在形式背后的三餐日常里。能轻松拿捏“仪式感”,不刻意,不紧绷,随时随地能吃到一起的人,更可能为同一份回忆继续携手前行。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