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贷纠纷频现:馅饼还是陷阱?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培训贷”引发争议背后是部分培训机构,以“高薪资”“稳定就业”“不需要经验”等为噱头,针对大学生或转行人员等急于求职人群推介贷款缴纳培训费用。由于这些负债培训求职者最终未能成功找到新工作,还要背上一笔少则数千元多则上万元的贷款,进而引发求职者与培训机构的纠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 ,作者:汪青,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先培训再就业,最后偿还贷款,看似很美好,实则都是套路。”“花几万块培训,结果新工作迟迟未有着落,真是坑人!”社交投诉平台上,有用户如此吐槽“培训贷”。


记者注意到,“培训贷”引发争议背后是部分培训机构,以“高薪资”“稳定就业”“不需要经验”等为噱头,针对大学生或转行人员等急于求职人群推介贷款缴纳培训费用。 由于这些负债培训求职者最终未能成功找到新工作,还要背上一笔少则数千元多则上万元的贷款,进而引发求职者与培训机构的纠纷。


“以技能培训为目的的培训贷本身是具备较大市场需求的,不少助贷机构、消费金融公司等机构都有布局。作为一款金融产品,它的业务模式本身没有任何问题,奈何却被部分别有用心的人盯上,负面舆情时有发生,近些年一直是监管部门整治的重点。”4月6日,上海一家助贷机构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对于求职者而言,上海众通律师事务所律师杨富彪认为,在“培训贷”业务模式中,消费者均已成年,因而在法律上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签署的合同均合法有效。 即使最终消费者与培训公司的培训合同或解除后,亦不影响与贷款公司的合同关系,仍然需要按照贷款合同偿还本息。


一、培训贷争端


日前,一则“00后毕业生来沪求职陷培训贷背数万元债务”的消息在社交平台发酵。


据新民晚报报道,2000年出生的小刘,在2022年7月来沪找工作时无意间收到一条招聘信息,招聘岗位是某科技公司的电商大数据分析师。然而在到达面试地址后,小刘才发现通知面试的地址实则是一家培训机构。


据小刘回忆,彼时在场的培训机构工作人员打包票,付费报名他们的数据分析课程,培训完月薪将不低于9000元;对方还称,机构会帮学员推送简历至合作企业,多管齐下,刚毕业就月入万元绝不是遥不可及的。


最终在各种游说下,小刘与这家培训机构签订就业保障协议,前提是通过贷款软件办理近2.5万元的贷款支付课程培训费用。在课程完成后,尽管自己的简历被多次投送,但小刘并未等来工作机会。


针对小刘的投诉,培训机构方面则认为,办理贷款时有摄像为证,不存在“诱导”“强制”,学员是知晓、自愿的。并且公司做的仅是授课和就业服务,学员若找不到工作,会帮助继续推送简历。


至此,小刘与培训机构陷入纠纷中。对于小刘而言,最终不但没有成功找到新工作,每个月29号还要分期偿还培训贷款。


记者注意到, 不仅毕业生求职容易遭遇上述情况,在校大学生在寻找兼职时亦容易落入“培训贷”纠纷中。


4月5日,安徽某高校大二学生小雨告诉记者,自己在一款兼职APP上了解到,某影视剪辑公司在招兼职人员,介绍时候称即使不会也可以通过培训学习快速上手。考虑到自己每个月的生活费有限,手里并没有太多余钱,而这项培训课程要六千多块,所以并不打算参加课程。


“可能看我有所顾虑,对方告诉我现场报名学费可以打折,并且可以帮我通过贷款软件借钱进行培训,还一再保证分期付款且没有任何利息,培训结束后就可以立即开始上手兼职挣钱。”最终,小雨在这家公司工作人员不断地劝说下申请了一笔“培训贷”。


在连续上了数日线上培训课程后,小雨发现教学课程安排特别粗糙,讲师口齿不清,培训效果并不理想。在多次协商退课无果后,小雨只能继续完成培训。 结束课程后,此前承诺的课程结束即可上手兼职并没有兑现,并且“培训贷”除本金外还需要支付一笔利息。


小雨表示,在发现可能被骗后,也联系过一些遭遇相同套路的大学生,抱团投诉维权,但效果并不理想。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与法律知识,并签订了相关贷款合同,加之接受了相关培训,所以很难通过个人与培训机构协商解决问题。


在社交投诉平台上,关于此类“培训贷”所产生的纠纷投诉量居高不下。


二、培训贷套路


据悉,“培训贷”目标客户主要以刚毕业的大学生以及转行人员为主,贷款用途则是参与课程培训。一般是培训企业与贷款机构合作,由刚毕业的大学生以个人名义向贷款机构贷款“培训费”,而“培训费”直接打入企业账户,大学生无需出钱就能接受就业“培训”。


杨富彪认为, 从法律层面上说,“培训贷”最早是部分正规培训机构为了缓解学生上课的经济压力以及自身资金流水问题而创造的,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制度创新,故而没有法律禁止。 目前的问题是,部分违法培训企业通过套路涉世未深的大学生,从而榨取利润。


梳理相关投诉案例发现,“培训贷”套路一般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虚假培训机构通常会冒充招聘公司大量发布对专业、工作经验毫无要求、无需任何条件可直接面试,且薪资待遇明显高于同职位同工种薪资水平的虚假招聘信息吸引求职大学生。


第二步,在面试后,“面试官”会以能力不达标为由,要求进行入职培训,并以“限时优惠学费8折”“分期付款压力小”“培训完成立即上岗”等理由诱导向与其合作的网络借贷机构贷款,分期支付上万元的培训费用。


第三步,在培训后发现,所谓的高薪工作其实只是一种伪装,培训内容也只是用网上随处可见的资料随意拼凑。彼时,若要求中断培训,也被拒不退款,还要求立即付清所有贷款,或要求赔付高额的违约金。


第四步,在培训后,对方并不会立即通知入职,而是等待回复,最终可能等不来任何回复,甚至公司早已人去楼空。


值得一提的是, 在整个“培训贷”业务中,作为放款方的贷款机构也应当严格遵守贷款管理规范,包括对介入商户资质审核以及个人贷款业务偿债能力审查。


实际上,银保监会等五部门曾于2021年3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监督管理。


其中,要求放贷机构外包合作机构要加强获客筛选,不得采用虚假、引人误解或者诱导性宣传等不正当方式诱导大学生超前消费、过度借贷,不得针对大学生群体精准营销,不得向放贷机构推送引流大学生。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或地方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


“消费者权益保护已经成为提振消费信心的基础性工作。因此,我们也一直加强用户的权益保护建设及合作机构的资质审核。”上述助贷机构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比如,在产品申请页面、用户注册环节、业务办理环节、业务办理成功后均会通过公告、短信等方式提示用户风险、确认用户的办理意愿,尽可能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对于合作机构,公司亦始终严格审核其资质,一旦发现合作机构存在风险会即刻停止合作。


三、监管加强规范中


万商天勤 (上海) 律师事务所律师朱永红表示,政府应当加强针对市场的监管,加强针对企业资质与实际生产活动的审查,严厉打击挂羊头卖狗肉等行为,加强对招聘平台的管理工作。要求他们严格审查线上的招聘单位是否有虚假招聘,骗取劳动者钱财的行为。严格审查线上招聘单位的资质和实际情况,不准他们转嫁责任将问题转移到劳动者的身上。


实际上,近些年来监管部门也曾多次出台相关政策对“培训贷”进行整治和规范。


日前,为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经济行为,加强财务管理,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校外培训机构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对校外培训机构财务活动提出了全面规范要求。此外,《河南省培训机构监督管理办法 (试行) (征求意见稿) 》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培训机构不得强制、诱导学员使用消费贷款,不得捆绑贷款、金融等产品或者服务。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曾多次发声提示陷入争议“培训贷”的套路和风险。


3月底,陕西警方发布一则“培训贷”风险提示中指出,作为“培训贷”金融产品的消费主体,年轻人亦应提高风险意识。无任何要求可直接面试且薪资待遇异常高的招聘信息可能涉及假招工等欺诈行为,遇到此类信息时应提高警惕,不轻信;在入职前遇到公司要求缴纳“押金”“培训费”等各种费用时,应提高警惕,坚决不支付;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提高意识,警惕诱导式消费;有贷款需求时,应和家人商量决定后,再选择正规的金融机构贷款。


中消协亦发文提示消费者,应多方渠道了解相关培训机构的口碑,在签订培训服务合同前要通过多种途径仔细查验了解培训机构师资力量,避免被商家虚假宣传误导。在支付培训费用时避免一次性交纳大量金额,不轻信不过包退等“赔本”承诺,防止因培训机构经营不善或蓄意圈钱跑路导致财产损失。并且,要特别注意甄别打着包高薪就业的幌子诱导办理“培训贷”,避免掉入不良商家的“骗局”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经济观察报 (ID:eeo-com-cn) ,作者:汪青,原文标题:《培训贷纠纷频现:馅饼还是陷阱?》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