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移植动物器官迎来了一项最新突破:中国一名50岁的临床死亡男子成为了接受猪肝脏移植的第一人。在获得这名男子家人的同意后,研究团队让来自一头基因编辑小型猪的肝脏与这名男子的血管吻合,并维持了10天时间。这枚肝脏已于几日前取出,参与领导这次研究的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外科医生窦科峰表示,“我们的研究刚刚结束,‘移植’猪肝的色泽和质地基本良好。”
这次手术的目标是评判基因编辑猪器官今后是否有望在医院用于移植。 仅在中国,每年就有成千上万人出现肝功能衰竭,但2022年只有约6000人接受了肝移植。过去几年里,美国的外科医生向活人体内移植了猪心,并向因丧失脑功能而宣布死亡的数人体内移植了心脏和肾脏。
西京医院的外科医生们表示,这个猪肝每天分泌30多毫升的胆汁,说明它在行使生理功能。
将动物肝脏移植到人体内也称 异种移植 (xenotransplantation) ,专门从事异种移植手术的研究人员都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该手术安全性和功能性获益。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移植研究员Ping Li说:“这真是个激动人心的研究。”
重要见解
这次手术是猪肝移植到人体内的首例。但在1月份,宾夕法尼亚大学移植外科医生Abraham Shaked领导的团队将一名临床死亡患者与体外的一个基因修饰猪的肝脏相连。这名患者的血液通过这个猪肝循环了三天。
领导向活人体内移植猪心的外科医生和研究员Muhammad Mohiuddin (参见:2022《自然》年度十大人物) 说,全世界的研究团队都在尝试异种移植。国际异种移植协会主席、马里兰大学巴尔的摩分校的Mohiuddin说,“这是个耗资巨大的过程,但潜力是无限的。”
中国杭州启函生物科技公司专门开发能作为器官来源的基因编辑猪。公司首席执行官杨璐菡说,她期待今后美国、中国和欧洲能——以同情为由——为临床死亡患者或临终患者开展更多异种移植。
中国的这项研究将为猪肝移植是否能让人存活——即便只有几天——提供重要信息,美国麻省总院的异种移植免疫学家David Cooper说。
十天
3月10日,窦科峰、陶开山、王琳在内的西京医院团队向失去认知功能的受体体内移植了一个700克重的猪肝。手术历时约9小时。受体每天服用免疫抑制药物,他自己的肝脏保留在体内没动。
王琳说,供肝来自中国成都的中科奥格生物科技公司培育的巴马小型猪 (Sus scrofa domestica) ,共有6处基因编辑。供体猪敲除了能产生猪细胞表面三种糖的3个基因,并转入了3种人体蛋白质的基因,以防受体对猪肝产生排斥。
窦科峰表示,这头猪是在专门的无菌环境下培育的,而且对数十种病原体的检测呈阴性,包括猪链球菌 (Streptococcus suis) 、猪肺炎支原体2型 (Mycoplasma pneumoniae) 、猪巨细胞病毒。目前为止,这名男子还未发现任何的器官急性排斥反应,而且猪肝可以正常产生胆汁。Cooper说:“这令人振奋。”
研究团队还进行了每日采血和肝活检,并将仔细评估免疫应答、感染风险和肝功能。窦科峰说:“我们正在通过病理学判断是否有任何急性排斥。”
这次手术得到了受体家属和多个大学委员会的批准,王琳说,“整个过程严格按照国家和国际上的有关规定进行。”
暂时之计?
该团队计划今年晚些时候在另一名临床死亡患者身上重复这次手术,下一次他们将移除患者自身的肝脏。
Mohiuddin指出,虽然临床死亡患者是评估异种移植可行性的有效模型,但这种有效是有限度的,因为一个人的大脑一旦停止活动,激素就会发生变化。他说,目前尚不清楚失去认知功能的人依靠呼吸机和一个猪器官能存活多久。目前的最长纪录是两个月,使用的是猪肾移植。
Shaked还想知道,猪肝使人类获益的手段是否只能通过手术。心脏基本就是一个泵,但肝脏和心脏不同,肝涉及各种复杂功能,所以移植难度特别大。一个猪肝能执行肝脏解毒和处理废物的功能,但Shaked不认为它还能产生人体肝脏其他功能所需的各种蛋白质。
这意味着, 尽管心脏和肾脏的异种移植被认为有望实现长远的器官替代,但肝脏的异种移植仍主要作为肝衰竭患者的短期补救手段。 它们能让患者的自身肝脏再生,比如在摄入酒精或药物导致损伤后,或是为等待人体供肝的患者争取更多时间。
正因为此,Shaked和他的团队选择绕过手术:他们使用输血管将一个体外猪肝与受体相连。但窦科峰说,他们团队的目标是器官替代。他指出,在人体内工作能让研究团队收集更多数据,包括关于免疫和生理变化的信息。
杨璐菡说,她希望这个团队能在同行评审期刊上发表关于这次异种移植的更多信息,帮助确定哪种方法的可行性更高。
与此同时,Shaked希望能和这个中国团队探讨交流。“我想进一步了解他们的研究。这是在太了不起了。”
原文以First pig liver transplanted into a person lasts for 10 days标题发表在2024年3月20日《自然》的新闻版块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自然系列 (ID:nature-portfolio) ,作者:Smriti Mallapa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