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BAT将继续扮演收割机,中国手机厂商日子更难过
虎嗅注: 再有几天,2015年将成为过去,这一年对整个科技行业无疑是疯狂的,各种并购、合并和死掉的企业两个手指头数不过来,BAT的布局越来越广泛,几乎处处都有它们伸过来的手,有的企业成长为了独角兽,而小米则在承受估值的压力,连微信这么成功的产品,马化腾也不得不思索——谁将颠覆微信。即将到来的2016年会有哪些可能性和变故呢?本文转载自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原标题为《中国科技行业明年将进一步洗牌》。
几个月前中国科技行业的很多人都警告称,经过一段时期的过热增长后,冬天就要来了。现在,有些人略略松了口气:目前为止是个暖冬。
中国经济麻烦缠身,令2015年上半年的科技泡沫消退 。但大大小小的企业依然看到大量的机会,通过智能手机将数亿中国人与商品、服务以及彼此连接起来。投资者依然愿意支持最具潜力的业务,只是附加的条件比以前更多。
那么明年会怎样呢?也许是一段继续清醒的时期,投资和增长方式会更稳健,那些无法继续从投资方获得源源不断资金支持的企业将消亡。
不管怎样,2016年中国科技业并购交易都难以保持今年这样惊人的水平。Dealogic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并购交易1,420桩,总规模为1,329亿美元,较2014年几乎增长了两倍。但其中很多交易背后的动机是消费行业的整合需要。一些面对消费者的互联网公司在2015年大笔烧钱以打压竞争对手,丝毫不在意盈利。
2016年这类并购交易将更多。这也意味着中国消费者在享受打车、外卖和送货服务时获得的优惠将减少。
一些早期风险资本投资者称,他们对于有前景的项目依然很有兴趣,但一些后期初创公司可能会发现融资难度加大,特别是如果他们无法找到不依赖投资者资金的商业模式的话。大多数初创公司之前一直关注用户数量增长情况,但这一指标的重要性可能将低于收入的增长情况。
如果无法找到融资或者实现盈利的途径,很多公司将不得不关门。发生这种情况的公司会有很多,因为有太多公司在2014年和2015年初获得融资。一些投资者称,他们更希望创业氛围不要那么狂热,这样的话估值会更合理,而且他们只需要和严肃的创业者打交道。
与此同时,明年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割据格局可能会更趋凸显,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 Group Holding)、腾讯控股(Tecent Holdings)和百度(Baidu)这三大巨头将继续通过收购或投资各类公司和技术来挑选赢家和输家。
作为投资者,三巨头在2015年的几桩并购交易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参与这些交易的公司之间竞争异常激烈。这些并购交易包括叫车软件滴滴打车(Didi)和快的(Kuaidi),网上旅游网站携程(Ctrip)和去哪儿(Qunar),团购网站美团网(Meituan)和大众点评(Dianping),分类广告网站58同城(58.com)和赶集网(Ganji.com)。
这些合并后的公司和京东(JD.com)一起被看作是二线巨头;腾讯控股是京东的战略投资者。未来任何一家规模相当的公司为了生存和增长都会感受到和三巨头中的一家结成联盟的压力。
为企业提供软件和服务的初创公司尽管发展速度要慢于面向消费者的公司,但由于企业比消费者更愿意支出并且目标锁定更容易,因此这类初创公司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这一趋势明年还将持续,不过一些投资者担心,在经济疲软之际这一领域有些过热。
目前最热门的投资领域当属那些拥有娱乐内容权限的公司,他们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再制作用于不同的硬件及网络平台。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愿意为内容付费,投资者正在对小说、电影、电视剧本以及网络游戏的再制作权限大举投资。
2016年智能手机生产商的日子可能会更不好过,这一市场变得愈加饱和,竞争也越发激烈。根据研究机构国际数据公司(IDC)的数据,2015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增速可能首次降至个位数水平,并且预计增速的放缓将持续到2019年。今年电信巨头华为(Huawei Technology)的智能手机销量和售价均较上年有所攀升,成为大赢家,不过昔日明星小米(Xiaomi)则在淡化其今年8,000万部的手机销量目标,称重点关注用户满意度。
几个月前一家规模较小的智能手机生产商负责人曾对我说,智能手机市场不再是几年前充满机遇的蓝海,到2015年已经转变成竞争激烈的红海甚至苦海。2016年状况可能会更糟。
即便是三巨头也一直在担心可能颠覆它们统治地位的因素。腾讯的通讯应用微信(WeChat)拥有超过6.5亿活跃月度用户,已经形成了独立的生态系统。用户可以使用微信叫车、购物、支付以及通过文字讯息、语音和视频沟通交流。但腾讯首席执行长马化腾在上周的一个会议上表示,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谁将颠覆微信?
他没有给答案,也没有人知道答案。这是2016年我们将思考的诸多问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