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公司的诱惑:为什么我们都想创办一家?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刘润 (ID:runliu-pub) ,观点:刘润,主笔:阿畴,责编:李桑,题图来源:《社交网络


“我的梦想是做一家科技公司。”


关于未来,有不少创始人这样对我说。


但是和他们聊完后,我发现这并不是他们真正想做的事,而是一个保护罩。


一个套在梦想上面的保护罩。


什么意思?


很多时候,他们只是觉得自己的行业不够高大上,在别人眼里看不到尊重。


而今天什么样的公司受人尊重?


科技公司。


想开科技公司,是为了得到尊重。


为什么科技公司容易得到尊重,而其他公司很难?


为什么大家都想做科技公司,是能赚很多钱吗?


今天想和你聊聊我的思考,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什么是科技公司?


什么是科技?


在工业时代以前,科技代表着两个概念,科学和技术。


科学,是科技的底层逻辑。技术,是科学的方法论。


怎么理解?


比如,人类一直想像鸟儿一样,飞上天。飞上天,背后的科学原理,是空气动力学。只有明白空气动力学,了解压力差,才能造出“翅膀”,飞起来。


我们看到起作用的可能是技术,但往下,更底层的那个底层逻辑,是科学。


瓦特发明蒸汽机之后,科学通过技术,被应用到了商业之中。


科学与技术从此合二为一。


但我今天要说的科技,没这么复杂。


在聊这个话题前,我们先去一趟博物馆。


天南地北的博物馆,只要走到古代展区,你看到的第一个展品,大概率会是一块石头。


一块打磨光滑、边缘平整的石头。


一块石头,为什么能登上展示人类文明的大雅之堂?


因为它改变了人类文明进程。


在博物馆里,石头被打磨成很多模样:有用来砍树的石斧、用来松土的石铲、还有打鱼用的网坠......


再往馆里多走几步,就到了复合性石器的主场。


什么是复合性石器?


就是在石头上打一个孔,把石器和木器组合在一起。


比如,长柄石矛能远距离投掷,在安全范围内便可击杀猎物。


石镞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野外生存能力,也削弱了大型生物对人类的威胁。看见豹子射一箭、看见老虎射一箭、看见大象......可能还是要跑。


现在我可以回答刚刚的问题了。


什么是科技?


在石器时代,精细打磨过的石头就是科技。


石器保证了人类安全、提高了生产效率、顺手还改造了世界。


虽然那时候改造世界的能力很小,但却是我们今天万丈高楼的起点。


那什么是科技公司呢?


在石器时代,科技公司是生产石器的小作坊;而现代,是能提高整个社会效率的公司。


搞清楚了这点,我们再来聊聊科技的破坏性。


做一家科技公司真的好吗?


创造性破坏


石器时代,占据了人类历史99%的时间。直到铁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一切。


以斧头为例,石斧一天能砍1棵树,而铁斧一天能砍很多棵,我们假设是10。对于整个林场来说,用铁斧砍树,生产效率提高了。


我们花更少的时间,获得了更多的木头。


但是对于用石斧的人来说,这不是什么好消息,这代表了他们会被淘汰。


因为生产效率太低而被淘汰是有现实案例的。


比如,集装箱的出现把运费降到了原来的5%,这对消费者来说,简直不要太好,但这意味着不需要这么多搬运工,码头工人即将失业。


一边创造,一边破坏。


这便是创造性破坏。


因为用铁斧的人效率提升了以后,生活会变得更好,而生活好是以淘汰效率低的那群人为代价。


从前是铁斧淘汰石斧;现在是集装箱淘汰码头工人、电商淘汰商场、高铁淘汰长途大巴......


这么一看,科技好像并不算好事?


好像一部分人的生活并没有因为科技而变得更好。


但我们要再算一笔账。


社会总福利。


什么意思?


用石斧砍10棵树,需要用10个人;而换成铁斧,只需要1个人。此时,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是不变的。


感觉上是淘汰了9个人,但他们是不是可以试着用铁斧?或者去搞一些别的东西。


只要他们投入工作,就能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


这时候有人会说了,财富的分配遵循二八定律,财富会向先进生产力集中。


事实也确实如此。


每次科技发展,都会让“最会使用生产资料的人”,优先掌握科技,首先获得财富,形成头部效应,同时社会总财富增加。但这也会带来社会贫富差距的急剧扩大,大量传统行业失业,社会矛盾突显,两极分化,社会戾气加重,等等现象。


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写道:意大利约有80%的土地由20%的人口所有。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把这种财富分配模式总结为“香槟杯”效应。


接着,分配方式做滞后式调整,把时代和科技带来的财富,再分配给社会底层,缓解科技发展必然带来的“阵痛”。


谁能做财富分配?国家。


国家调节财富分配的过程,就相当于增加社会的总福利。


这轮科技所带来的财富,最终普惠给所有人,一轮科技变革结束。


用熊彼特的话说:商业的成功,并非在于为女王们提供更多的精美绝伦的丝袜,而在于工厂女工们能够买得起的丝袜和女王们的一样好。


我们说科技改变世界。


它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有迹可循的。


科技正在改变一切


科技的力量,或许可以再聊得再远一些。


彩礼问题,也能用科技解释。


为什么农耕时代,大家会拼命生孩子?


因为那时候人是生产力。


一个人种地,除去苛捐杂税,剩下的只够一个人吃。


汉朝,经济很发达。


公认的四次盛世,汉朝占了两席。


但是,汉朝的农业生产水平,相对于今天而言并不高。


有句话说,“三年耕地”才有“一年之蓄”。


什么意思?


老百姓辛辛苦苦耕种三年,才能积攒下一年的余粮养家。


为了配合粮食生产周期,政府要求,年轻人从23岁开始,以三年为一周期,到部队服兵役。


在科学技术不那么成熟的时代里,


想要过好日子,就得粮食增收;


想要粮食增收,就得生,生,拼命生。


如果,我想躺平,不生行不行?比如可以吃一顿饿一顿。


当然可以。


但是这又会延伸出另一个问题。


养老。


人总会有干不动的那天,同时生产力低下,又没有足够的积蓄。


这时候要怎么办?只能养儿防老。


当时法律也是这样写的。


唐朝,男子七十五以上、妇人七十以上,可免除其家庭成员的徭役一名。


清朝,军、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一丁侍养,免其杂泛差役。


有了这个提前,我们再说回彩礼。


在诞生之初,彩礼是带有善意的。


它代表一种承诺,表示男方有能力为妻子提供足够的生活资料。


后来,随着“出嫁从夫”婚姻观念的渗入,彩礼也慢慢变味儿了。


彩礼成为女方原生家庭减少劳动力损失的有效办法。


再后来,女儿的彩礼变成了儿子的娶妻资本,婚姻也变成了“谈财论嫁”。


为儿子娶妻是为了什么?


繁衍后代,增加人口。


转了一圈,又回到了粮食问题、养老问题上。


而今天,机械、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让劳动力离开了土地,离开那些束缚他们的东西。


粮食、养老不再以人多为前提,而是有了新的演化。


为什么今天社会开始讨论彩礼问题的存亡?


和古代相比,我们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改变,婚姻观念也发生了改变, 最重要的是,科技的发展,让男生女生都能变成家庭中主要的劳动力。


男生能创造财富、女生也能创造财富,而且不用像过去那样辛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那婚嫁就不再围绕“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展开,而是回到最初的你情我愿。


这么一来,彩礼就不再向往金钱,而奔向承诺。


当然,出现讨论,代表还有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市面上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信念依旧强大。


但我相信,科技的发展,终有一天会把性别带回平等的轨道上。


它也确实正在这样做。


怎么成为一家科技公司?


不管是破坏性创新、还是传统的婚丧嫁娶,背后都有一个底层逻辑叫做,生产效率。


石斧的出现,改变了砍树的效率;工厂、机械的出现,改变了人的效率。


而提高生产率的是科技。


那我们可以说,科技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变世界?这个诱惑够大!


于是,大家拼命涌进科技赛道,想成为一家科技公司。


那么,成为一家科技公司,需要做些什么?


你是不是一家科技公司,取决于技术是不是你的壁垒。


如果你现在拿铁斧去砍树,这不是你的壁垒,因为新技术,电锯已经出现;如果你用飞书、企业微信办公,尽管是新技术,但这不是你的壁垒,因为你能用,别人也能用;如果你用人工智能分析用户需求,别人用不了,这时候,你可以大声宣布自己是科技公司。


因为人工智能成为了你的壁垒,门槛。


把技术变成壁垒,你就是一家技术公司。


一旦成为了技术公司,那么你在社会分配上会有更多的话语权。


财富会向拥有技术的人倾斜。


如果你改变了一条街的生产效率,那么你就是这条街最厉害的人,这条街的财富就会向你集中;如果你改变了一个城市的生产效率,那么整个城市的财富就会向你集中;如果是改变一个国家的生产效率呢?


参考美国的亚马逊、中国的阿里。


电商改变了中美的生产效率,两位创始人得到的奖赏是,国家的首富。


这么一看,一家科技公司确实又赚钱,又受人尊敬。


科技带来效率,效率带来无法抵抗的好处是,获得一种绝对竞争优势,在绝对竞争优势之后,这个人会获胜。


且是绝对优势的获胜。




最后的话


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是不可阻止的?我认为,是科技。


是什么在推动着科技不断地往前进步?


是这种获得绝对竞争优势的内心的动力。


科技永不停止,实际上是:一部分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永不停止。


还有来自科技进步所带来的那个效率优势,以及效率优势所带来的竞争优势,永不停止。


或许也可以说是诱惑。


总之,竞争优势和效率优势不灭,科技自会滚滚向前。


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刘润 (ID:runliu-pub) ,观点:刘润,主笔:阿畴,责编:李桑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