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听惊雷。在喧闹的AI革命里、在火热的中美AI科技竞争中,有些大事件反而悄无声息,比如OpenAI刚更新的记忆 (Memory) 功能。它让OpenAI创始人奥特曼兴奋难眠,也让我重新思考AI竞争力的本质是什么。
一、数字人格
记忆功能说起来很简单,你可以告诉一些事情给AI,并让它记住。
我说:“记住我的生日是1981年10月9日。”
第二天我问它:“你记得我的生日吗?”
它说:“你的生日是1981年10月9日,你是天秤座,讲究平衡、审美和理性思维,很符合你关注科技人文的气质。它不仅记住了,还和我愉快地聊天”。
这似乎不算什么。
于是,我上传了一张酒吧的照片,对它说:“这是一家香港酒吧,记住它,我很喜欢。”
然后我上传同一个酒吧不同的照片给它。它说,“这是一家气氛温馨昏暗、带有文艺气质的香港酒吧。”
我问,“你怎么知道是香港的?”它说:“你在之前明确说过一句话:‘这是一家香港的酒吧,记住它。’所以,当你问‘这是哪里’时,我是优先从你给我的记忆中提取信息作为基础,再用图像的细节去印证和补强的。换句话说,‘香港的酒吧’这个事实是你告诉我的,我记住了。书籍、香薰、繁体字等,是我从照片中观察到的,结合这些信息,最终我才形成一个更完整的判断。”
它说的话让我觉得有点头皮发麻。
“记住”并不只是冷冰冰地保留几条数据。在我的实测中,它记得了我住过巴黎一家酒店,吊灯很漂亮;我写过一篇名为《不该让她们独自承受小米SU7车祸的悲剧》的公众号文章,我很注重教育小孩行车安全。它知道我在过去的一个月聚焦在身体健康、自我提升、金融科技与AI结合应用。它可以自动用我的经历作为佐证写文章。
我问它“我是谁”,它回忆了我在ChatGPT上和它聊的所有话题,告诉我:“你是那种‘会写代码的基金经理,懂深度学习的哲学作者,你熟悉基金管理、精通跨界思考,习惯以一种追问式的方式获取真相。’”
这确实是我。虽然AI味道十足,但我被恭维到了。
这不是对聊天记录的简单搜索和概括,而是一个热气腾腾的人格模型正在逐步生成,同样可能更是AI开始“认知他人以及形成自我认知”的过程。
这让我更加头皮发麻。
二、奇怪的新入口
OpenAI创始人奥特曼说,记忆功能发布的当天,他很兴奋,很早醒来,再难入眠。不只他睡不好觉,“记忆”会让很多互联网大厂睡不着觉。
在当今高度发达的数字时代,平台型大公司因为“记住”了你的某些东西而赚了大钱。你在Google和百度的搜索记录,给他们带来了财源滚滚;你在微信的喜好带来了个性化广告推荐;你在京东的购物记录,是对你财力的最佳证明;你和朋友想买车的谈话,会立刻转化成华为的汽车推荐。
互联网大厂通过各种手段收集、分析用户信息,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然而,大厂平台并未告知用户数据的具体用途,也不会与用户进行真正的互动。用户的数据被视为一种资源,而非和用户建立深层次关系的桥梁——这是这个时代的大问题。
我最近一直在用腾讯推出的个人知识管理工具“ima”。它可以把用户感兴趣的文章、文档放到ima形成知识库,用户可以和AI对话,来与知识库中的知识互动,根据知识库的内容写作。ima在记录用户的知识经历。
用完记忆功能,我觉得ima的未来很灰暗。ima只是一个工具。而“记忆”是一个有温度的“人”。虽然二者现在的产品形态有很大不同,但殊途同归,最终的目标客户画像是类似的。
ima是升级版的冰冷数据库,“记忆”更像人类大脑。“记忆”的美妙之处在于:它不仅记录用户,还和用户聊天,甚至会让用户觉得它好贴心。
有了记忆的AI,渐渐学会了“懂得”它的主人是谁。 这会改变所有科技与人的互动方式,让科技以人的方式与人互动。
在互联网社交领域,大厂各分天下,数年无战事。记忆功能的出现,会把社交提高到新的维度。记忆功能发展下去,会带来新的社交方式——人和自己的数字人格之间的社交,以及代表我的AI和代表你的AI之间的社交。
一个了解我所有经历并且懂我的AI,完全可以和你或和你的AI谈一场恋爱、做一场生意。 而我使用的APP不是微信或WhatsAPP,而是一个AI代理。
互联网新入口之争已经开始。
在其他领域,记忆AI的威力也会带来无数新机会。
在教育领域,太多鸡娃的妈妈情绪失控,因为孩子的一个小错误而怒发冲冠,导致打引号的母子关系破裂。有了记忆功能的AI老师,也许能通过长期跟踪孩子的学习进度,准确记住孩子在哪些知识点上表现出色,哪些题型让孩子感到紧张,捕捉到孩子在遇到瓶颈时心情的微妙变化,从而调节上课的方式和情绪。
这是真正的因材施教。
在情感陪伴领域,很多老人因孤独而抑郁。搭载Memory功能的数字陪伴者可以成为懂老人情绪节律的“老朋友”。它可以和老人一起回忆年轻时的叱咤风云,根据老人的日常对话频率、情绪变化趋势,提前识别陷入情绪低潮的信号,然后温柔地提醒:“您今天有些沉默,要不要一起听听上次您说的那首80年代舞厅经典《路灯下的小姑娘》?”
还有老生常谈的数字永生。试想你的每个珍贵的瞬间和细微的情感都被AI忠实记录下来,生成了可互动的“数字你”。
当你离开这个世界后,这个“数字你”仍然能活跃在数字空间中,还能用你的方式说话,用你的思考方式为孙子的职业发展提供建议,这是怎样的奇妙又奇怪的场景?
当然,这篇文章不是给OpenAI歌功颂德的。记忆功能带来了终极隐私问题。
当AI知道了人的消费偏好,它就必然会推送广告。AI广告是互联网巨头投入重金研究的领域。
当AI了解了人,它也就知道如何影响人的判断,甚至控制人。AI是否因此而发展出真正的意识?
当AI能“继承”人的经历,是不是甚至可以在人死后继续代言人。这太恐怖了。
三、AI竞争是产品导向的竞争
和很多人不同,我一直有个观点,OpenAI不是一家纯粹的大模型公司,而是从头到尾的一家应用型“产品”公司。
OpenAI创始人说,“我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思考研究以及打造我们的产品,其他事务则尽量少花时间。”
事实确实如此。
OpenAI推出的每一个模型更新,都藏了某些微妙的魔法,这些魔法是针对某些用户的“产品”,这些微妙的魔法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比如,它会宣传o3模型擅长代码,4.5模型适合于写作,可以精确改图的文生图适合于设计。它的每个模型发力的点都针对明确的用户群体。
因此,才会有每一次模型升级,都有一大批垂直领域的初创企业被宣告死亡。
AI模型开发耗资巨大,谁都难以承受纯粹烧钱,没有收入的商业模式。要有收入,就得有过硬的产品。
DeepSeek的模型很成功,但可惜的是,它的APP运行速度很慢,它的上下文记忆能力不足,限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公司没有做好把它做成产品进行商业化的准备。
乔布斯曾说过:“你需要从客户体验回到技术,而不是开发一个技术再想着怎么去卖它。”
乔布斯还说过:“单靠技术是不够的——是技术与人文艺术的结合,技术与人性的联姻,才创造出那些能打动人心的成果。”
客户体验和人性,都隐藏在产品的小功能和小细节上。OpenAI的Memory小功能给了我很多对未来的想象。
引领科技产业不断进步的是想象力。
也许有人不认同这种小功能的大意义。然而,从更深层的角度看,这种从小功能体现出的深入骨子的产品思维,对陷入白热化的中美AI科技企业竞争,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AI竞争力的本质的更高一层,是要开发懂得人性的智能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