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黄有璨 (ID:owen_hyc) ,作者:黄有璨,头图来自:《去有风的地方》
近两年,我对于在大城市里的生活,多少开始有了点疲惫感,有时也会思索离开一线城市换个地方生活的可能性。在与很多朋友的交流中,我发现持有类似想法的应该不在少数。
过去的这个春节假期,3年来我第一次带着家人孩子们回了趟老家,也得以深入贵州的县城乡镇和四线城市去观察感受它们的现在。
由此,我对于更多人从一二线城市选择“逃离”的现实可能有了更多思考。
分享给你。
1
一二线城市的人已经有越来越强的“逃离”倾向,这是现实。
三四线以下城市中,部分的确拥有很好的生活居住环境和较低的生活成本,理论上二者确有机会产生适配。但对于身在一二线城市的人们,若要离开,必然需要面对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要是回到三四线以下的城市,如何确保自己的收入、生活丰富度等各方面不受到太大影响?或者更接地气一些:如果真的迁移,如何确保迁移获得的收益显著大于需要支付的成本?
2
迁移带来的收益肉眼可见,主要源于生活成本降低 (尤其是住房) ,以及可想象的生活幸福感提升 (如减少通勤时间,更多亲近大自然,逃离内卷等) 。
迁移可能支付的成本则主要包括:
1)去了找不到事做,收入下降,陷入焦虑;
2)孩子的教育保障、家庭内的老人医疗保障下降;
3)信息环境和信息质量下降;
4)生活、文化、娱乐等消费的丰富性受到影响。
3
上述迁移需要支付的成本中,2)和4)跟家庭个性化需求和迁移目的地配套设施强相关,但算是一个可选择、可评估的选项。
讲道理的话,教育、医疗资源相对丰富优质的三线以下城市,乃至部分县城,还是有一些的。
而且实事求是地说,从购物、美食、娱乐等需求来说,很多县城的配套设施和供给一点不输给一线城市,倒是文化娱乐相关需求一定是有损的。但在高铁、交通已经如此发达的今天,“长期居住在县城,每月跑一趟一线城市来一趟精神消费之旅”,也不失为一种值得憧憬的生活方式。
对于3),倘若你是一个身在信息/知识密集型行业内长期工作的从业者 (如互联网、咨询) ,也已经非常善于通过线上获取信息,我相信地域迁移对于你的信息获取质量和信息环境带来的影响,在今天已经微乎其微。至于1),迁移过后如何讨生计,则值得单独好好聊聊。
4
综合很多观察,我有一个结论——
三四线以下城市、乃至县城的本地商业,一定是高度中心化的,若无法贴近本地权贵,则生存概率很低。这些地方的常住人口基数,一般在几万人到100万人之间,日常人口流动并不那么频繁巨大。当地居民的日常消费,更多会依赖于本土坊间的口耳相传或一些本土的中心化力量驱动,对于特别市场化的渠道依附感和绑定并没有那么深。 (亦可理解为一定程度上的地方保护主义。)
一个具体的事例是:我们老家的一个人口几十万的四线小城市,依靠本地政府的资源投入+某些强绑定手段,在当地能够长出来一个本地生活类的APP来 (可以理解为一个本地化的美团,起步时的核心推广运营手段是所有当地居民交水电费都只能通过该APP完成,也给予一些政府补贴等) ,该APP就只服务于当地的几十万人,收益也还可以。
5
所以,在三四五线城市的商业环境下,本地有名堂的饭店、医馆、娱乐等知名场所,要么本地政商关系深厚,要么已经经营多年,颇有本土名望,皆无例外。
反过来看,一个外来人要在当地开个小饭店小医馆,若一穷二白没有关系,但起步之初会非常艰难。
至于地方产业化的一些机会,则更需要依赖于深厚的行业资源积累和地方高层人脉,跟普通人也不会有啥关系。
6
但关于“从一二线城市回归”,也的确存在一类非常值得关注的人+有意思的机会。
如果你在一二线城市工作,已足以拥有个体经营发展能力,也可以通过纯线上来完成自己的获客-经营-交付闭环,那么回到三四五线城市对于你来说,大概率是个可以认真考虑的好选择,它很容易成为一件对于你来说收益显著大于成本的事。典型的是某些个体咨询师、知识付费从业者、在线主播、自媒体博主、其他在线服务等。
最近两年,我有很多做知识IP、做直播的朋友,纷纷选择从北上广深杭离开,去往大理、海南、长沙等地,他们离开后的幸福感都非常之强。而我的老家——坐落在黔西南的兴义市——这个常住人口不到100万的小城市,大概是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的地方,也有着全国目前规模最大的游戏代练公司。 所以,对那些全业务链条都在线上完成的个体/中小企业来说,放弃一二线城市,回归三四五线,才会是更加可行,也能切实提升你幸福感的机会。
7
有一个猜想。
部分南方三四五线城市、乃至小县城——尤其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如果赶上思维足够开放和具有前瞻性的本地领导班子,加上本土的气候、自然环境/资源也足够适宜,也许在未来5年里,会迎来新一波生机。
它们可能有机会吸引一批来自于一二线城市的回流人才长期扎根此处 ,再造出若干个小型的“大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黄有璨 (ID:owen_hyc) ,作者:黄有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