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谁还投企服啊?”
AI是降本增效的核武器,如今也给企服公司带来了新的希望。
当前一级市场,多数机构投资放缓,这是非常明显的现象和趋势。一些机构甚至将投资期从过去的2.5~3年延长至现在的4年,甚至更长时间。在募投管退各个环节,无论是美元基金还是人民币基金都面临较大挑战。
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持续再融资难度急剧提高,尤其是产业数字化公司,几乎已经进入冰冻期。很多公司在市场“疯狂”的年份,估值都存在高估,但当市场回归冷静,人们发现这些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能力非常有限。
不过,AI大模型的出现,给这些企业带来了新的曙光:一方面,借助AI可以为客户带来真正的降本增效,提升10倍的效益或者降低90%的成本;另一方面,对于企服公司自身也是一次能力迭代,因为没有AIGC赋能的企服公司,已经无法引起投资人兴趣了。
最近,盛景嘉成、金沙江创投联合搞了场闭门会,主要是想给这些产业数字化企业一些警醒和建议。核心要点,我们简单总结了几个:
朱啸虎:
AI as a Service 中国企服唯一之路;
企服软件公司如果没有AIGC赋能,已经无法引起投资人兴趣;
企服公司必须加快自我造血,寻求增长机会,实现正向现金流;
现在能融到钱的基本上都是AI的项目,强调“盈利性”,不要烧钱;
产品要标准化,但是PLG不适合中国市场;
AIGC+是非常难的,但+AIGC很容易,所有的软件都可以用+AIGC,其中有很多机会。
彭志强:
企业服务过去被VC推得过快,透着一股浮躁;
产业互联网 (企业) 的持续再融资会很难;
AIGC,让SaaS公司有了“逆天改命”的机会;
企业不想被动降估值,就得主动提升商业价值;
被并购实际上是一种增长方法,而不仅是退出手段。
一、融资难加剧,SaaS企业要考虑“被并购”
新“国九条”的背景下,企业的A股上市门槛显著提高,盈利要求和现场核查比例也愈加趋严,更加强调企业数字化公司要在业务中体现国家战略、人民性和政治性。彭志强将其总结为“又红又专”。但更重要的影响是,短期内阶段性IPO放缓,导致VC/PE活跃度显著下行。这种环境下,创业企业的持续再融资难度急剧提高。
对此,朱啸虎也有提到,近几年中国的企服赛道可以用“冰火两重天”来概括。2021年,很多公司融资都是几十倍的PS (市销率) ,但那时其主营业务收入水分很大,很多不是软件的订阅收入,而是项目收入。2021年以后,企服赛道热度急剧滑向冰点,软件公司想要融资变得非常难,因为在人民币基金的眼里,软件公司不是“硬科技”。
“今天,伴随一级市场融资急剧放缓,能融到钱的基本上都是AI的项目,尤其在更强调‘盈利性’之后,企业基本不能烧钱,以后的IPO门槛会越来越高,所以企业的数据一定要真的非常好。“朱啸虎表示。
关于产业数字化公司的未来出路,朱啸虎和彭志强的观点基本一致,主要有两大核心:
一,现在大家都很难融到钱,就看谁能活下去,想要活下去,企业就需要具备强大的自我造血能力,核心是要控制好现金流,且不遗余力地打造10倍好产品,为客户新创造10倍价值或降低90%的成本。
二,要考虑被并购的可能,这也是一种实现增长的方式,即使现在不是最好的时机,但也能证明企业的价值所在。
先来看并购,在美国,大多数VC其实是通过项目被并购完成退出,而不是IPO,甚至美国的上市公司退市,近60%都是通过被并购实现,不是所谓的不合规私有化。相比西方成熟市场,中国资本市场的并购活跃度远远不够,创业者们大多数不愿意被并购。 但今天,并购和被并购的关注度在显著提高,越来越多机构投资人在考虑通过并购的方式实现退出。
彭志强表示,“不要将被并购视为失败,而是把它当作实现企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未来企业想要靠一轮轮融资输血、涨估值一定是不现实的。被并购,是继续做强做大的路径之一。当企业的能力和资源遇到了瓶颈,选择一个好的并购方,融入更大更强的产业生态,就能获得新的发展机会。这不是撤退,反而是寻求增长。”
不过,对于并购,朱啸虎强调了一点,诚然美国的软件公司确实80%-90%是通过并购发展起来的,真正上市的软件公司非常少,但是对于中国的企服企业来说,可能未来会有并购,但今天或许不是一个好的“时机点”。
于投资机构而言,其实并购是“非标”化的一种退出方式,往往涉及面广、复杂度高。尤其除了估值定价还涉及多方股东权益,企业的人才团队往往也是并购中的关键,容易被买方和卖方忽视。
二、现金流健康,才是好公司
坦白讲,并购也好,IPO也罢,中国科技企业未来发展的终极目标都是要提升内生价值,毕竟只有有价值的公司才有并购或者上市的机会。归根结底,企业的基本面要健康。
那么,数字产业企业究竟该如何提升自己的内在价值?
朱啸虎直接指出,今天的企服软件公司,如果没有AIGC赋能,无法引起投资人的兴趣。只有在不烧钱的前提下,公司能实现100%的业绩增长,且是纯订阅收入,投资人才愿意看一看,但也只是4~5倍PS。这对创业者来说是非常大的考验,投资人“既要也要还要”,只有真的好公司可以做到。
那什么样的企业是好公司?
朱啸虎的答案是:企业一定要自我造血、正向现金流。彭志强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好公司的标准就是现金流要健康,企业能够可预见地赚到与估值相匹配的利润。
这里有一个关键词,就是 可预见性——即不要求公司今天就赚钱,但必须能够看到未来赚钱的前景,至于是一年后、三年后还是五年后的利润,这取决于公司的核心能力和发展潜力。 VC需要用 forward pe (未来的利润估值) 方法来算这笔投资账。
另一个关键点:赚的钱要与估值匹配。如果一个公司只能赚1000万,却按照两亿利润来估值,这就不合理了。过去几年,在企服赛道疯狂的年份,多数公司的估值可能都存在高估。未来的估值模型应该会根据公司可预见的盈利能力来进行合理估值。这就是好公司的标准:现金流健康,可预见的利润,并与估值相匹配。
本质上,To B企业拿到的钱不应该是VC投的,而应该是客户给的。但是很多企业对这方面的认知有些浮躁,特别是前几年企业服务市场过热,加之资本推动,创业者更多关注如何融资,少量企业真正在业务上有所突破。换句话说,一些企业没有真正在客户层形成健康良性的现金流。如此,如果说“好公司”是投资人看到的结果,那么,成为好公司则是创业者需要努力的过程,具体实施路径——AI。
三、今天,所有的企业软件都要用AIGC重做一遍
为什么中国的软件公司发展得不温不火?为什么中国的 SaaS公司大多数陷入泥潭,只有极少数成功?交易平台公司更是常被认为是“贸易倒爷”,缺乏技术含量。可以说,中国的产业数字化公司步履艰难。
背后原因不能简单地归咎于用户不成熟,企业更多是应该反思自身的策略和逻辑是否出现了问题。
彭志强指出,AI时代是产业数字化的关键决战点。不具备突出AI能力的数字化公司将被边缘化,资本市场也不会理睬。如果能够形成新的AI核心能力,即Refresh (刷新) ,企业就有希望实现健康的财务表现,并被资本市场重新关注。不过,现实情况是,现在没有企服公司不关注AI,但很多公司仍是在观望,决心不够大,速度不够快。
那么企业究竟该如何行动呢?在AI时代,企业必须牢记为客户创造价值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注重“结果”导向,为客户带来可衡量可视化的价值,前提是自身具备这样的能力。
首先,要想为客户创造价值,先用AIGC革自己的命。
产业数字化公司的核心价值是“降本增效”。遗憾的是,过去这些年,企服公司自身的经营成本很高。比如,研发投入和销售转化之间的严重不成正比。本质上,产业数字化公司收入大多来自为客户“降本增效”的分成,对客户而言,效益增加有限、成本降低不明显 (数字化显性成本却不低、组织变革隐性成本高) ,这些问题的背后,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
所以,彭志强提出了“极简增长战略”,即从核心客户、核心需求切入,避免在无关紧要的项目上烧钱,凡是与核心业务无关或弱关联的事,应该不做、少做,无关或弱关联的人,应该不招、少招,以确保研发费用与核心业务相关,避免核心人才资源与产品市场的错配,从研发、营销、人力等一切的经营行为都要紧紧围绕公司的“拳头”产品。
朱啸虎也是一直对被投企业强调“不要烧钱”。中国企业数字化是不可逆的趋势,但这个“冬天”可能会很漫长,或许还需要3~5年。如今“活得好”的企业软件公司,此前的融资规模大多只有竞争对手的1/10,因为“钱紧”所以每一分钱的使用都非常谨慎,这些公司反而更适合“寒冬期”。
再来看如何打造过硬的产品?未来的数字化公司必须做到“把简单留给客户,把难度 (复杂) 留给自己”。中国企服公司为什么市场开拓困难?因为产品不好用,用户体验差。优秀的企业如谷歌搜索,能够把简单的用户体验和高难度的复杂技术结合,取得巨大成功。
对此,声称“不投国内大模型”的朱啸虎也道出原因,AIGC+是非常难的,最难的是行业的know-how、行业的垂直场景、行业数据。生成式AI从去年开始,确实如火如荼,不过生成式AI里同样有很多陷阱。比如,最难的实际就是找产品和市场能够达到最佳的契合点。如果你投入10个人找不到PMF (ProductMarket Fit) ,投入100个人同样找不到。
不过朱啸虎认为,做+AIGC是相对可行且容易的做法:所有的软件都可以用+AIGC,其中会诞生很多机会。
为什么AI赋能的软件有可能爆发性增长?因为AI赋能的软件可以给用户创造数量级的价值优势,比如帮助客户降低90%以上的成本,就会激发客户迅速购买。
在AI时代,创业者需要随着技术的变化,思考市场的变与不变,才能找到新的增长之道。始终为客户创造价值,这是企业的立足根本。听起来像是套话,但实际上,这是企业经营的“第一性原理”。所以,最后彭志强定调:短期来看,这些数字产业企业需要经历AI 武装的自我转型升级,半年内必须行动起来,否则再无机会。但要真正地实现AI的逆天改命,可能还需2~3年,才是真正完成应用落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融中财经(ID:thecapital) ,作者: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