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到底是商业模式重要还是现金流重要?
去年在EMBA创业课程的课堂上,导师要求我们每6人一组,进行创业项目的提报,其中项目计划书要完全按照真实的来写,并且要求具有可实际操作性,3个EMBA班以小组为单位对计划书进行提报,由3个评委导师选出最终的3个获胜者。
由于我们组有两位同学有创业经历,所以对于这种计划书并不陌生,尤其对于商业模式和财务模型的测算更是比较熟悉,我们信手拈来很快就整了一份出来:一是用于完成课堂的作业,毕竟有学分要拿;二是我们也想看看实战派和理论派到底有多少差距。
其实现在EMBA班里跟MBA班有个很大的不同就是MBA普遍偏年轻化,好多都是工作没几年就来读了MBA以便开启职业第二阶段,EMBA大部分都有个10年限制,这10年门槛大多数已经在公司做到管理层以上,还有不少比例的创业者,对于商业模式和财务模型都是实战派。
意外的是,我们的项目提报还没出班级就被三位评审导师给毙掉了,其中主讲创业课程的导师尖锐直接地批评我们的项目在商业模式上毫无创新之处,除了在目标人群细分化界定和营销模式上有一些创新和亮点外,其它的毫无创新可言。
尤其在商业模式上,这种模式她认为是一条拥挤的赛道,没有发展也没有前景,是无法具有实操性的项目。
由于去年底和今年初不断地跟创业的朋友聊创业的话题,我之前也写过 有创业的朋友在炒股发工资 ,有的朋友现金流还能再撑半年,我最近见的一个朋友已经开始贷款发工资了。
也鉴于我们被毙掉的项目,我不得不深入地思考了下,创业到底是商业模式重要还是现金流重要?
一、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是伴随着科技进步的产物,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给传统固定的商业模式带来冲击,所以在互联网被用来证明可以颠覆传统行业的时候,商业模式创新到处都是,那时候只要提一个“互联网+”就能获得极大的关注度。
说得极端一点,如果你这个公司没有“互联网+”,不仅在资本市场得不到关注,很有可能被界定为没有未来。
后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商业模式创新被发挥到了极致,新的技术必然带来新的应用场景,而伴随着场景的就是产品、应用和服务,原来无法实现的事情,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出现都变成了可能,所以移动互联网的大战其激烈程度要远高于互联网。
这是科技加速了商业模式的迭代,新的技术意味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可能,所以伴随着一大批新兴创新公司的崛起,商业模式也成为一个行业创新的基础。
创新的商业模式意味着新的可能,新的想象空间和新的未来,甚至是颠覆,商业模式没有创新就意味着传统和没有未来。
于是在大的商业环境里,挂在嘴边的就是商业模式创新,但其实商业模式创新到底是什么,恐怕很多人难以说清楚。
商业模式创新本质上来说也有细分:比如基于技术、供应链、场景的全新创新;基于传统模式+新技术应用的效率创新;基于产品底层逻辑的颠覆性创新;但是大部分人可能对创新的理解只是基于创新这个字眼,至于到底是什么创新并没有搞清楚,只要是创新的就是好的,只要是创新的就是可能。
所以,当几大互联网巨头公司开始做社区卖菜的时候,普通大众才惊呼,互联网公司这是要连传统的菜市场都要干掉,这也被称为最后没有被颠覆的传统区域。
细想下,几大互联网平台占尽资本、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连他们都无法创新,还有什么生意模式创新可言?
所以,这几年流行赛道,但赛道真的能解决创新不足的问题么?
二、现金流
在财务相关的课程上,会计出身的教授反复强调三表,对于EMBA大型企业高管来说,这三表尤其重要,也是财务必修课。
但对于小型创业者来说,三表中的现金流量表最重要,说得再通俗一些,就是现金流,就是 不管你是什么商业模式,主要核心就是你的现金流是否健康,你的资金使用效率如何? 因为资金每循环一次就意味着你的资本在产生利润,循环得越多当然效率越高,利润也就越高。
我在跟创业的朋友聊天的时候,发现竟然还有很多人未关注现金流问题,更别提资金使用效率,尤其做的很多项目根本不注重回款周期,只是在项目初期看了下利润还不错就开始做了,但是本年过去了,依然没有回款,这时候才着急去想钱的问题。
当下这个环境下,临时找钱其实都是比较难的,尤其有固定回款周期的公司,人家不可能提前付款,当然会不会往后拖很难说,凡事按照合同约定付款的都是优秀的商业伙伴。
我的另外一个朋友就是,回款周期从半年一下子变成了一年,搞得整个春节都在找钱发工资,否则这个好不容易搭建的盘子基本撑不过三个月就要散了。
所以,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无关什么商业模式创新和赛道,都比不上有稳定现金流的生意,
“现金流为王”就是这个道理。
只是,现实中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当你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已经站在公司的生死边缘。
让公司进行不下去的往往不是生意模式创新和赛道,而是现金流枯竭了。
三、公司管理和运营
谈到创业团队或者小型团队,从当前的实际运营效果来看,比商业模式创新和选赛道更重要的是管理和运营。一个公司有再好的模式和再优秀的赛道,运营和管理出现问题,照样凉凉。
所以,我们看到那些曾经站在风口的明星公司,尤其每个阶段商业模式的领头羊,他们站在创新商业模式的顶端,拿着大笔的风头,明星创业者把明星团队聚在一起,要颠覆行业,站在时代的潮头,但是过了几年之后,就会发现不仅明星团队不在了,公司也不在了。
所以,相对于商业模式和赛道以及现金流,更重要的还要数公司的管理和运营,我记得曾经有著名的投资人说过,投公司最终还是投人,所以人的因素还是最核心的因素。
翻看过去20年,那些业内可以始终保持领先的公司,其团队的稳定性和创始人的战略坚持都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行业都会有一帮弄潮儿,但能走多远拼的不是运气而是运营,一个团队在一起无论是基于什么理由,真正能走下去的还是基于管理的文化,有相同的目标和价值观。
昙花一现的商业模式和昙花一现的明星团队,就只是昙花而已。
四、活下去
昨天跟一个开公司的老板聊他今年的目标是什么,他毫不犹豫地说是“活下去”。
时间往回推6年,他也是因为商业模式的创新和赛道选得好,曾经带领一帮兄弟奋勇向前,他们曾经的搭档也是雄心壮志要干出一番事业,虽然说没有立颠覆行业的flag,至少也想在北京圈子里混出点名堂,毕竟过去多年的同事信任感和光鲜专业履历,单看每个人都足以让人羡慕和嫉妒,更何况他们踩到了行业的点上,在行业最好的时机里把人凑在一起,做对的事情,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只是,疫情之后,很多行业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这时候的商业模式创新在行业巨变面前一文不值 ,每个行业都在追求效率,同质化的产品本就让不多的渠道挤满大小不同的品牌,谁有渠道才是根本,直播这时候的崛起不也是因为销售的效率么?
一个公司基于商业模式搭建出匹配的团队之后,很难在短期内按照行业的巨变再进行模式的创新,换赛道更是伤筋动骨,所以只能用“活下去”这种方式等待行业变好,等待行业的变化适应他们的模式,我不知道这种等有没有价值和意义,只是知道 理论跟实际运营操作不是一个概念的事情。
我们小组的项目被毙掉了,其实没有任何损失,这一切都只是假设和理论,甚至只是导师个人的喜好。
但是如果我们的项目被通过了,后来被执行了,恐怕就不只是这点损失,所以敢于创业的都是真正的强者,他们敢于承担责任,带领团队一往无前。
这或许就是商业的魅力所在,大家追求和沉醉的往往都是那个上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文鼎鼎 ,作者:文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