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保险,大而全
出品 | 妙投
作者 | 刘国辉
图片来源 | AI制图
近日,中国太平发布公告称,王思东因年龄原因,辞任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尹兆君获委任为董事长。至此,四大副部级保险央企( 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出口信保、中国太平 )已经全部换帅。
在四大保险央企中,除了中国出口信用保险是政策性险企,业务较为特殊,其他三家都是商业化经营主体,相比于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平规模稍逊一筹。
2012年-2018年王滨执掌太平时,凭借“三年再造一个新太平”的战略,曾经让太平显著缩短了两大央企的差距,不过王滨也为太平的资产质量埋下隐患,影响了近几年来太平的盈利表现。王滨之后的太平更加注重价值导向,再加上行业进入低增长,不再有之前的狂飙,追赶国寿、人保的步伐也慢下来。
如今中国太平旗下太平人寿发展相对不错,其他业务线包括财险、养老险、再保险、资管、境外业务等,都对于集团的保费与利润贡献度不够高。对于新上任的董事长尹兆君而言,可谓重任在肩。
近几年与人保、国寿集团差距未见缩短
中国太平历史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家民族保险公司,新中国成立后多年里被国家定位在经营境外保险业务的平台,2001年开始在内地复业。2011年10月,太平集团被列为中央管理企业,2012年与国寿、人保、出口信保一道,升格为副部级央企,与工农中建四大行等20多家副部级金融央企并列。
与国寿和人保两家保险央企相比,太平的体量相对较小。 从近几年的原保费收入来看,太平保费约是国寿集团的25%-27%,人保集团的31% ,截至今年上半年,按照目前汇率计算,中国太平总资产约为1.52万亿人民币,与太平业务结构较为相似的是国寿集团,未包括财险业务的上市公司中国人寿资产规模6.22万亿元。以财险为主的中国人保总资产约1.65万亿元。
年份 | 中国人寿集团保费(国寿寿险+国寿财险) | 中国太平原保费收入(寿险+财险+养老) | 中国人保保费(财险+寿险) | 太平保费对比国寿 | 太平保费对比人保 |
---|---|---|---|---|---|
2018 | 6053 | 1527 | 4986.08 | 25.23% | 30.63% |
2019 | 6454 | 1723.94 | 5521.99 | 26.71 | 31.22% |
2020 | 6993 | 1784 | 5604.6 | 25.51 | 31.84% |
2021 | 7099 | 1829.26 | 5810.47 | 25.77% | 31.48% |
2022 | 7134 | 1900.82 | 6191.58 | 26.64% | 30.7% |
2023年 | 7475 | 2078 | 6617.37 | 27.8% | 31.4% |
2024H1 | 5473 | 1420.19 | 4272.83 | 25.95% | 33.23% |
中国太平与国寿、人保原保费规模对比(单位:亿元人民币)
净利润方面,也与这两家央企差距较大。
年份 | 中国人寿净利润(亿元人民币) | 中国人保净利润(亿元人民币) | 中国太平净利润(亿港元) |
---|---|---|---|
2019 | 582.9 | 224 | 90.09 |
2020 | 502.7 | 200.7 | 65.49 |
2021 | 509.2 | 216.4 | 75.14 |
2022 | 320.8 | 244.1 | 27.97 |
2023年 | 211.1 | 227.7 | 61.9 |
2024H1 | 382.78 | 304.55 | 60.27 |
上市公司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平净利润对比(数据来源:Wind)
更大范围对比来看,太平是国内13家保险集团之一,保费规模上,太平低于国寿、平安、人保、太保集团,与泰康集团规模相近,高于中华保险、大家保险、阳光保险等集团。
与人保和国寿的差距更多是历史原因造成,太平总部在香港,在1956年以后,按照国家部署,太平以发展境外保险业务为主,主要市场在港澳,内地市场都归属了老人保。直到2001年,太平人寿和太平财险才重新在内地复业,相当于世纪初成立的创业公司,而老人保则早已形成完善的全国布局,1996年后分成了国寿集团和人保集团,分别继承了老人保的寿险和财险业务,成为最大的寿险和财险公司,一直至今, 起点高出太平很多 。即使是1996年成立的新华和泰康,也比太平保险早几年布局市场。 相比于2000年后才成立的保险公司,如中信保诚、中意人寿以及阳光保险等,太平保险的成长会更明显 。不过拿这些公司跟太平比较并不公平,因为太平有央企身份,所以与国寿和人保相比较更加合适。
与国寿和人保有体量差距也并非坏事,起点低更容易出成绩,从而带来高管的升迁,是干事业的不错平台,因此 太平保险内地复业23年来一直是很多金融高管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一站,通过在太平做出成绩获得提拔,去执掌更大的平台 。
如在本世纪前十年里 担任过太平董事长的杨超此后成为国寿集团董事长,作为总经理的缪建民成了人保集团董事长、招商局集团董事长。2010年后的高管中,曾任太平董事长六年的王滨此后做到了国寿董事长,任太平董事长两年的罗熹此后又执掌人保集团近三年。
董事长人选 | 任职时间 | 此前职务 | 离任后去向 |
---|---|---|---|
杨超 | 2000年3月-2005年6月 | 曾任职于中行、人保 | 中国人寿总经理 |
冯晓增 | 2005年9月-2008年8月 | 保监会副主席 | 退休 |
林帆 | 2008年8月-2012年3月 | 太平前身中国保险(控股)总经理 | 中国人保监事长 |
王滨 | 2012年3月-2018年9月 | 交行副行长 | 中国人寿董事长 |
罗熹 | 2018年9月至2020年9月 | 华润集团总经理 | 中国人保董事长 |
王思东 | 2020年10月至2024年12月 | 中国人寿副总经理、中国太平总经理 | 退休 |
尹兆君 | 2024年12月至今 | 中国人寿副总裁、中国太平总经理 | -- |
中国太平历任董事长
在这样的局面下,从长周期来看中国太平的增长还是明显的。2001年时还是从零起步,到2012年时,中国太平的总保费达到502亿元,同年国寿旗下的寿险与财险保费规模为3462亿元,人保保费规模为2600亿元,太平保费分别为国寿集团的14.47%,人保集团的19.23%。从2018年至今,中国太平保费达到国寿集团的25%-27%,人保集团的31%,差距有了明显缩短。
不过 自2018年以来,与人保、国寿集团的差距不再进一步缩减,而是多年里保持了稳定,虽然没有拉开差距,但也没了之前逐渐缩短与两大央企差距的气势 。股价上来看,也是在2018年创出34.48港元的历史高位,此后一路下跌。到今年上半年价格稳定在7港元左右。直到9月底受政策影响港股大涨时,才回到10港元以上。
中国太平股价变化
经历这样的基本面与股价变化,不得不提2022年被查的前董事长王滨。正是王滨主导了太平曾经的规模大跃进。2012年升格为副部级央企后,原交行副行长王滨空降太平集团任董事长,提出了“三年再造一个新太平”的口号,三年确实取得了显著成效,总保费由2011年的499亿港元增长至2014年的1115亿港元,总资产由2011年底的1914亿港元增长至2014年底的4435亿港元,2014年净利润40.4亿港元,较2011年也翻倍。
有了规模的提升后,王滨又提出了精品战略,要打造“最具特色和潜力的精品保险公司服务商”,之后又提出了“科技太平”的战略,不过后两大战略的影响远不及“三年再造”。
“三年再造”能实现,一方面是时代的助推, 在2012年左右保险行业还在快速发展期,那时候人们配置寿险健康险的比例要比现在低,代理人的红利还很明显,汽车保有量也处在增长阶段,寿险财险都有得做,2013-2016年,国内原保费收入增速达到11.2%、17.5%、20%、27.5%,与最近几年个位数的增长完全不同,而当时的太平规模基数又相对较小,因此缩小与国寿、人保的差距也比较正常。
另一方面,王滨当时也体现出战略能力、执行能力与资源能力, “三年再造”的最重要措施就是基于副部级金融央企身份,与国有银行、央企、省市建立起“总对总”的合作关系,推进保险各项业务线的合作 ,如与银行进行银保渠道合作,与实业央企进行企业年金、团险、财产保险等方面的合作,与省市进行项目投融资、保险销售等方面的合作, 相比于市场化方式一家一家客户地去获客,这种总对总更加立竿见影,既能促进负债端的增长,也能为投资端提供优质资产。 上任后王滨长袖善舞,与多数省份以及副省级城市的一把手紧密会晤建立战略合作,截至2017年底,集团“总对总”签约客户累计达到84家。此外太平在寿险业务上发力银保渠道,也抓住了当时的增长机会。
这样的成绩为太平增强了市场话语权,提振了士气,也为王滨提供了升迁的资本。2018年王滨调任国寿集团任董事长。此后在2022年因受贿罪被查,涉案金额超3.25亿,被判死缓。通报中提到,王滨甘于被“围猎”甚至主动寻租,将公权力当作攫取巨额私利的工具,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贷款融资、项目合作等方面谋利。
由于王滨的主要任职经历在太平,因此他的行为对于太平影响更深。也是 在他离任后,太平在投资端的问题逐渐暴露,负责投资业务的太平金控、太平投资等在2019--2020年分别亏损13.2亿港元、43.9亿港元,成为拖累业绩的元凶 。据财新在2022年王滨落马后的报道,在离开中国太平不到一年,王滨就被实名举报指出太平集团的资产质量等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王滨主导了太平“跨越式发展”,也造成了投资亏损,知情人士透露,实际造成的损失估计接近300亿。
巧合的是, 中国太平自2020年开始计提减值损失,截至2024年年中,累计计提资产减值超310亿元,与财新报道的金额非常接近 。减值损失是近年来净利润表现不佳的重要原因。
2018年以后,保费增长逐渐慢下来,2023年总保费较2018年,6年里增长了36%,并不显著。 一方面整体行业逐渐进入缓慢增长期,全行业的原保费收入从2018年的3.8万亿增长到2023年的5.12万亿,同比增长34.8%,太平的增长与全行业大体持平;另一方面总对总战略经过几年的推进,合作已经较多,继续扩大战果的空间也有限。
且随着主要领导的变更,太平的主要思路也有变化。王滨离开之后,罗熹接任太平董事长,他提出了“1+6”战略,即“1”个战略愿景、“6”大战略举措,其中核心是国际化和科技赋能,太平在香港、新加坡、印尼等市场都有不错增长,不过体量都较小。罗熹赴任人保后,王思东于2020年10月出任董事长,与较为强势的王滨和罗熹不同,王思东更加低调务实,总体思路是稳增长、提价值、防风险,重点推进了“保险+医康养”生态圈和“保险+金融科技”生态圈战略,四年任期里可以守成但缺少突破。
除寿险业务外,太平业务线多但亮点不多
要继续缩小与央企们的差距,需要业务线齐头并进,保持成长性。而目前中国太平的业务表现有如下特点:
首先,近几年总保费增长速度一般。 2019年至2023年,增速分别为12.9%、3.48%、2.54%、3.91%、9.32%。与全行业增长总体相似。
其次,业务上主要依赖寿险业务 , 太平人寿展现了相对不错的局面,进入到行业前五,撑起了太平的门面,是太平主要的根基所在。除了寿险业务外,缺少有竞争力的业务。
寿险表现不错,2019-2023年,增速分别为13.65%、2.78%、2.98%、3.56%、9.68%,长期以来太平人寿保费排名行业第七,勉强算进老七家,2023年已经进入了行业前五,超过了新华保险和人保寿险,今年前三季度继续排名前五,在太平的业务体系内表现相对不错。
财险业务规模相对较小,太平财险保费多年来在300亿元以下,只是行业龙头人保财险的零头。去年及今年前三季度,规模都在人保的5.8%左右,多年来在行业第八的位置上,今年前三季度又被众安保险超过,下滑到第九位。
财险是马太效应非常明显的行业,竞争激烈,利润率低,只有做到较大规模才有盈利空间,天生就不利于后来者做强,而且对于风险控制能力要求高,而风控又依赖过往的经验与数据积累,形成合适的定价,来兼顾风控与盈利。因此 人保、平安、太保老三家牢牢占据了市场六成以上份额。 太平财险则与国寿财险、中华联合、大地财险、阳光财险、众安财险等均处在行业第二梯队。
第二梯队的公司,或者靠股东的资源优势,或者靠自身的机制与特色业务。 如国寿财险增长最显著,主要是靠集团寿险庞大代理人团队的交叉销售,阳光财险靠民企的机制,众安财险靠特色的电商平台运费险等业务。
太平财险相比之下在业务上缺少显著特色,在机制上又是国企体制,竞争力相对不足。因此多年来保费没能明显进步,且盈利状况不稳定,综合成本率多年接近100%,时有亏损,对集团的贡献程度低。
年份 | 保费规模(亿元) | 综合成本率 |
---|---|---|
2016年 | 181.8 | 99.80% |
2017年 | 220.69 | 99.50% |
2018年 | 242.3 | 99.80% |
2019年 | 269.12 | 99.90% |
2020年 | 281.19 | 99.50% |
2021年 | 314.49 | 105.90% |
2022年 | 286.67 | 103.90% |
2023年 | 300.66 | 98.40% |
2024年前三季度 | 243.59 | -- |
太平财险历年保费与综合成本率
寿险和财险之外,太平还有养老保险、再保险、保险代理、医养康投资、不动产投资、金融租赁,以及资管业务线(包 括太平资本、太平资产、太平金控、太平基金 ), 牌照相当齐全,但大都比较疲弱,或者体量较小,或者在领域内排名靠后。
如太平养老在国内十家养老保险公司中排名第三,不过上半年保费仅48亿元,与首位的泰康保险142亿元的规模也有较大差距;
再保险领域,太平再保险前三季度保费收入51.7亿元,居行业第十位,与首位的中再寿险561.6亿元的规模也有较大差距。
养老保险与再保险在国内是千亿与两千亿左右的盘子,规模都不大,太平在其中也没有形成明显优势地位,对于整体业绩的作用也就比较有限。
太平资管管理着太平1.5万亿元的资产,因此相对比较靠前。2023年实现净利润8.5亿元,居33家保险资管第四位,不过与前列的平安资管、国寿资管、泰康资管20亿元左右净利润也有差距。
中国太平还有两个比较有价值的牌照是公募牌照和金融租赁牌照,金租公司太平石化金租去年底资产规模617亿元,在行业排名19,处于中游,与前列的国银金租、交银金租4000亿的规模相比差距明显。金租是重资产行业,银行系更有优势。
公募领域太平更为落后,太平基金截至今年三季度末非货管理规模544亿元,居行业66位,处在中下游,规模九成靠债基,权益产品规模很低,因此整体竞争力较弱。
境外业务占比仍有待于提升。境外业务是太平的特色,很长时间里国家对于太平的定位是发展境外业务,因此太平的境外业务是国内保险公司中最高的。目前境外业务除了港澳地区外,还在英国、新加坡、印尼、卢森堡、澳大利亚、南非设立了子公司或者代表处,其中在港澳地区经营较久,竞争力更强一些,其他区域表现一般。 整体境外占比上,没有明显突破,占比不高。2019年上半年境外占比11%,到2023年,占比约15.1%。虽然在行业相对较高,但距离国际化企业还有差距。 2019年时太平高管曾透露远期目标是2035年将境外占比提升至25%,还是有一定挑战性,特别是在新加坡、印尼、英国、卢森堡这些国外市场做到一定规模,还是有难度的。 2023年太平在新加坡寿险原保费为7.57亿港元,在英国、新加坡、印尼的财险收入为2.94亿、8亿、4.53亿港元,都不算高。
因此总体来看 除了寿险业务支撑着太平前行外,其他业务助力不多,甚至是业绩的拖累,寿险独木难支,继续追赶国寿、人保就比较乏力。
太平人寿美中不足
太平人寿是太平集团的底牌,保费多年里长期处在行业第七,比较稳定,在近几年的寿险变局中,更是趁着对手表现不佳的机会,在去年及今年前三季度站稳了第五位。增速分别为9.6%和7.8%,增速在前十名中好于国寿、太保、新华、人保等公司。
目前来看,保费排名在太平之前的是国寿、平安、太保、泰康。其中泰康人寿增速远高于太保,预计明年可能实现对太保的超越。泰康人寿年保费规模高出太平400亿元,增速又高出太平近十个百分点,因此太平追赶泰康不太现实。目前来看太保寿险增速较为疲弱,前三季度增速为3.5%,低于太平,不过年保费规模仍高出太平人寿700亿元左右,太平几年里追上太保的可能性也较低。在前五的位置上稳定下来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保险公司 | 2024年前三季度原保费收入(亿元) | 增速 | 份额 |
---|---|---|---|
中国人寿 | 6082.51 | 5.1% | 21.29% |
平安寿险 | 4217.16 | 20.2% | 14.76% |
太保寿险 | 2095.94 | 2.4% | 7.33% |
泰康人寿 | 1897.11 | 17.6% | 6.64% |
太平人寿 | 1482.85 | 7.8% | 5.19% |
新华保险 | 1456.44 | 1.9% | 5.10% |
中邮人寿 | 1286.02 | 23.2% | 4.5% |
人保寿险 | 966.23 | 5.9% | 3.38% |
阳光人寿 | 709.18 | 17.4% | 2.48% |
友邦人寿 | 624.2 | 22.1% | 2.18% |
2024年前三季度人身险前十大公司保费数据
有这样的规模表现,可以归结于以下方面,
首先,近年来银保渠道销售储蓄险是拉动保费增长的重要途径。太平长期以来在银保渠道有优势。 总结太平人寿2001年内地复业以来的表现,银保一直是拉动增长的重要路径,比其他头部公司更倚重银保渠道。
复业初期就是靠银保来拉动,此后几年里郑荣禄担任副总以及总经理的几年中,主推“高素质、高质量、高绩效”的三高模式,提升了保费增长的价值,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太平人寿代理人的人均产能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3倍,2009年当年产生百万标保精英27人,是行业百万精英占比最高的保险公司。
2012年王滨上台后提出三年再造,太平人寿作为集团重心,是实现保费翻番的重镇,为此太平人寿做了人员调整,财产总经理张可取代了郑荣禄担任总经理,思路上更加重视银保渠道,同时代理人渠道也重回人海战术来拉动增长,“三高”模式作古 。王滨任上与多家国有大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对于银保的拉动比较明显,2015年银保渠道保费贡献占比在50%以上。此后王滨虽有提出精品战略,不过银保占比依然较高,今年上半年占比达到32%。相比之下国寿、平安、太保等公司银保渠道占比都不到两成。
另外在代理人渠道,基于央企的优势,这几年太平在全行业代理人数量下滑明显的情况下,代理人数量相对稳定 ,2019年至2023年,代理人数量分别为38.6万、38.1万、38.5万、39.11万、23.47万,除了2023年下滑剧烈外,其他年份都比较稳定。而其他头部公司则相对下滑较多。如太保作为前三的公司,代理人数量从2019年的79万人降到了2023年的19.9万人。同时太平也在注重代理人团队的提质,2021年开始在KPI考核体系,将价值权重作为最重的一项。2021年启动了“卓越管理人才培养计划”,2022年推动了“山海计划”,旨在“扩团队、提技能、抓赋能”。
此外医疗康养上与寿险业务形成配合。太平是医疗康养上模式较重的公司之一,采用自有+第三方合作模式,布局养老社区72家,在业内数量较多。
这些都支撑了太平人寿近年来的增长,也成为中国太平业绩的压舱石。不过在港股,股价并未按照太平人寿整体规模的走势向上走。
截至12.31日,太平市值418亿港元,低于新华保险736亿港元的市值,也远低于太保的2424亿港元、中国人寿的4149亿港元、友邦的6098亿港元、中国平安的8386亿港元。
虽然寿险业务表现还不错,但近几年里太平整体的盈利能力较差,不仅不及国寿、人保,也较新华保险有较大差距。
年份 | 新华保险净利润(亿元人民币) | 中国太平净利润(亿港元) |
---|---|---|
2019 | 145.6 | 90.09 |
2020 | 142.94 | 65.49 |
2021 | 149.47 | 75.14 |
2022 | 98.22 | 27.97 |
2023年 | 87.12 | 61.9 |
2024H1 | 110.83 | 60.27 |
这样的业绩与股价走势,一方面跟资产质量相关,前面所说的资产减值相关,四年来计提了310亿元的减值准备,对利润形成了抑制,相比之下近四年新华保险减值损失约100亿元,体量更大的太保也不到150亿元。在投资上,2022年和2023年净投资业绩分别是亏损了83.55亿和46.2亿港元,对利润影响较大。
另一方面是 寿险业务虽然保费增长不错,但带来未来盈利能力的新业务价值率相对于其他头部公司有一定差距。 新业务价值率是新业务价值与首年保费的比值,新业务价值是将保单未来现金流扣除各种预估成本后按照一定利率进行折现得到的现值,代表了保单可以带来的利润,除以首年保费,体现的是保单的利润率水平。
从长周期来看,太平人寿的新业务价值率相比于行业前三的公司,都有一定差距,长期低于国寿和平安,只是近几年里略好于太保寿险。这样的差距更多可能是源于太平银保渠道占比更高,高价值的代理人渠道相对低一些,同时产品定价上的溢价能力也不及国寿平安这些绝对头部的公司。
从新业务价值来看,太平人寿这几年也是下滑较多,2018-2023年分别为132.37亿、105亿、88亿、91亿、74.58亿、75.12亿。 这样的降幅好于平安和太保,比中国人寿降幅要高一些。主要是受近年来代理人渠道产能下降,以及产品结构影响,保障型产品与储蓄型产品的此消彼长,影响了新业务价值。
今年上半年,太平人寿新业务价值率提升到了24.6%,同比上升12.4个百分点。新业务价值也有大幅增长,净投资业绩也转正,回升势头不错。不过中国太平整体业绩提升,还需要风险资产的进一步出清,以及多业务板块的共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