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亲眼目睹过教师情绪失控差点导致悲剧的场景:班主任因遭学生反驳而情绪激动,当众斥责,导致学生爬上窗户威胁轻生,幸得及时制止才没酿成惨剧……然而,近日重庆一位中学班主任疑因情绪失控,在班级群怒骂“都给老子滚”“想告就去告”。该事件引发热议,很多网友力挺教师,认为工作压力大情绪崩溃难免,呼吁社会给教师更多理解。
我身为一线教师有一些思考——教师面对未成年人,学生处于情绪和心理最不稳定的成长期,这要求教师务必情绪稳定,面对教师情绪失控引发的诸多新闻事件,教师究竟是寒心还是失职?
教师=情绪劳动者=情绪管理者?
试想,如果一个情绪崩溃的学生遇上同样情绪失控的老师,遭受了老师的谩骂“语言暴力”甚至导致其自残、轻生等悲剧,我们还会继续理解和包容那些失控的老师吗?幸好,这次事件没有引发悲剧;如果后果严重,责任又该由谁承担?
我们如何理解教师的劳动性质?在当下,不得不承认,教师的工作,实质上是一种“情绪劳动”,至少有很大的成分是“情绪劳动”,而且是高强度的。教师的职业特点要求我们不仅是“情绪劳动者”,还需要是高水平的“情绪管理者”。老师不仅要教育与管理学生,还要面对职业规范的监督以及来自社会的高道德要求。
我身边有的教师戏称自己是“没日没夜的牛马”,其实要评价谁压力大,学生群体很容易被忽略。打工人可以理直气壮地宣称工作是为了生活,并因此不必背负额外的道德压力,而学生不同。他们承受着家人殷切期望的重压,背负着“学习是为了过上更好生活”的承诺。而这个未必兑现的承诺,随着未来的不确定性而变得模糊,也无法减轻他们当前对学习的迷茫。
学生所承受的压力,更多是他们不知道缘由又绝对无法逃脱的道德压力。如果说打工人是“牛马”,那也是会说话的牛马,而学生是“不敢反抗的牛马”。那些青少年轻生等悲剧里,学生最后的留言中都说对不起父母,辜负了他们的希望。因此,根据社会情况的变化,更好地体察教育对象的心理,是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符合“情绪劳动”标准的教师需要具备几个关键特质:
-
情绪稳定,能够在压力和挑战下保持冷静,处理各种突发事件而不失控;
-
高度的同理心,能够敏锐地感知学生的情感需求;
-
心理韧性,能够承受工作压力,避免情绪崩溃。
情绪失控不仅是个人问题,更是教师在职业角色中的失职,这就是为什么学校和业界不能容忍教育者情绪失控的原因。
教师职业要承担的“无形责任”
选择成为教师,注定会面临许多个人权利的丧失,以及必须遵守的隐性规则。例如,很多学校对教师的着装有明确要求,教师在着装上必须符合其身份,不能过于随性;面对社会热点话题,其他人可以随意发表激烈评论,但身为教师,则需斟酌自己的言行是否会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影响。
作为教师,言行谨慎,才能维护职业形象和社会信任。许多教师在社交媒体上也从不表达自己的情绪,尤其是消极和愤怒,就是担心一旦有些言论不妥,会引起学生和家长不满。
同样,作为情绪劳动者,教师必须有效地规划和管控情绪。教师的情绪管理看似没有外部监督,但实际上是工作要求的一部分,需要自己管理。尤其是在面对中低学段的学生时,教师的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至关重要。
我曾亲眼目睹过教师情绪失控差点导致悲剧的场景:我所在的学校在一次家校会议上,班主任因学生的反驳而情绪激动,大声斥责,导致学生爬上窗户威胁要轻生,幸得及时制止才没酿成惨剧。
除了教师,许多职业也需要控制和引导情绪,如警察、社会工作者、客户服务、医护人员等。尽管这些行业同样要求从业者具备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但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需要在面对未成年人时,承担更为严格和持久的情绪管理责任。这种对情绪管理的高度要求,是职业背后隐性责任的一部分,更是教师作为教育者在社会中要承担的无形责任。
教师心理危机:情绪劳动和隐性劳动需要认可、激励
我们不能忽视教师面临的繁重工作和岌岌可危的心理状态。许多心理专家指出,教师群体中重度抑郁、焦虑和强迫症的比例已达到惊人水平。在这个压力巨大的环境中,如何切实改善教师心理健康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情绪是可以管理的,心理问题是可以改善的。许多教师深陷“自我逃避”的陷阱:他们明白压力会导致情绪崩溃,却常常无能为力,只能通过抱怨、暴食或沉迷娱乐来逃避。听着其他教师的吐槽,他们安慰自己:“大家都是这样。”然而,情绪管理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技能,勇于迈出第一步才能真正的改变。
其次,我们需要寻找既不影响工作又能减轻教师负担的有效方法。将微信作为学校日常工作和家校沟通的工具,已经成为众多教师的诟病。学校应考虑引入更专业的平台,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如电子邮件或定期简报,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信息流,减少“24小时营业”。
第三,情绪劳动和隐性劳动需要认可和激励。我们不能再仅仅依赖“唯成绩论”的单一评价标准,而应综合考虑绩效奖金、职级晋升、专项津贴、加班补偿和年薪调整,确保教师的情绪劳动和隐性劳动得到公正的回报。
最后,社会各界应更加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已有一些积极的案例:上海某中学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团体辅导;广东某小学为教师提供心理素质提升课程;浙江某教育集团推出“教师关怀计划”并建立互助小组;成都某国际学校引入心理健康课程,帮助教师识别和管理情绪……
结语
一位老师去看医生,医生说:“你的心脏比常人的要大一点,因为你是一位老师。”AI时代,未来的教育,情绪价值将愈发被重视;未来的教师,每个人都需要有一颗“大心脏”。
毫无疑问,未来的教师数量将持续过剩。对于那些缺乏情绪管理能力的教师,现在转行为时不晚。未来的教师岗位或许将优先留给那些能够提供高情绪价值的人。切勿责怪时代的变迁未曾告知你,它早已悄然传递了信号,只是你未能及时捕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顶思 ,作者:N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