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超级LP正在悄悄崛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投中网 (ID:China-Venture) ,作者:杨博宇,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2022年,新成立基金总规模最大的城市是哪一座?
答案可能出乎你的意料:是广州。根据投中研究院的数据,2022年1月~11月新成立基金数量及规模统计中, 广州新成立231家基金,总规模312.63亿美元位列全国第一。
当我将这一数据分享给投资人时,他们不约而同地向我表达了三个观点:第一,“广州的创投行业确实越来越活跃”,这是他们的普遍共识。第二,广州的创投行业“与北上深相比还有差距”,这是客观事实。第三, 广州的创投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 ——这一点让我印象尤为深刻。
何为结构性的变化?
当我把这个问题抛给投资人后,得到了3个关键词: 粤系资本、政府引导基金和独角兽。 要理解广州创投市场的结构性变化,我们不如就从3个关键词入手。
一、冰山下的粤系资本
2017年,科技部火炬中心和长城战略咨询联合发布了《2016年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一共有113家企业上榜。其中北京65家、上海26家、杭州12家、深圳12家,合计占比88%。
而作为老牌一线城市的广州,却非常尴尬,仅有2家企业上榜。一家是在线旅游资源平台“要出发”,另一家是从奇虎360拆分出来的“360健康”。
当时,要出发共计获得4轮融资,融资总额约8.4亿元。主要投资方是创新工场、祥峰基金、红杉中国、天图投资、众信旅游、金鼎资本、中信建投、架桥资本。360健康则于2015年独立,2016年完成一轮融资,投资方为礼来亚洲基金。
两家企业都是刚刚飘过独角兽估值门槛,排在榜单80名开外。排名位置甚至不如天津、珠海等二线城市的独角兽公司。
再加上当时网易迁出,广州陷入了一场关于产业衰落、创新乏力的争论。不论是行业媒体还是产业人士都在追问,广州的独角兽都去哪儿了?
政府也不例外,在一次广东政府主办的活动中,广州官员就自爆家丑地说到,“深圳科研投入比广州多很多,光是华为一家公司去年的投入就达到了400亿,已经超过了广州全市的投入。”痛陈广州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力不足。
不少人把广州衰落的部分原因归结到投资机构上。 2016年广州的创投机构数量仅为深圳的五分之一,更与北京上海相去甚远。业内对于广州投资人的评价是,“过于务实,缺乏想象力,对黑科技和战略性的项目根本不去关注。”
但问题来了,谁能代表广州的投资人?在要出发和360健康的投资方中,没有一家广州本地的投资机构。广州的投资人仿佛是一股隐形的存在。
后来,在广州某知名VC供职的李杰向我提供了答案: 粤系资本。
“其实广州的创投氛围一直挺浓” ,李杰向我说道,“但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VC/PE机构来主导。而是由不少上市公司、家族企业的幕后老板来推动。”
过去几十年,广州诞生了一批实业起家的上市公司和家族企业。这些企业或是为了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或是为了培养下一代接班人,都不断地在市场上进行投资。
比如,成立于1999年的智光电气,在电子、电气和新能源领域,有着广泛布局。据天眼查显示,其公开投资案例7起,典型案例如投资南网能源、广立微。又比如国内最大的改性塑料生产企业金发科技,一直是材料领域的重要投资者。天眼查显示,其公开投资事件11起,在2022年就出手了两次,分别投资了盘锦金发和宝盟新材料的天使轮。
“这些都是明面上的。”李杰意味深长地说道。言下之意,还有大量的案例隐藏在冰山之下。
这些暗潮涌动的投资动作,给广州创投市场打上了传统粤系资本的烙印—— 务实。
甚至是过于务实。
李杰向我分析这种投资风格:第一个特点是追求确定性,要求一定的把控力。“粤商对行业的认知比较踏实,希望企业一步一步地来。”第二个特点是粤商建立信任需要更多时间,“对他们来说慢就是快。”另一位驻地在广州的投资人王松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广州企业家更加本分,更喜欢投资实业,代表了真正粤系资本的风格。”
而且这种风格不仅影响着投资,也影响着初创企业。不少广州创业者在早期阶段,“但凡能够在亲属朋友那里拿到钱的,一般都不太愿意拿投资机构的钱。”
可见,粤系资本的风格与互联网赛道是相冲突的,对烧钱圈地的打法更是保持怀疑。 这也解释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为什么广州的表现差强人意。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做得不好,”李杰认为从结果来看,这些商界大佬的打法其实值得称道,“如果你拉通来比,不少老板的业绩足以吊打大部分主流投资机构。只是很多东西都是统计在外的,没有在大家的视野中。”
所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粤系资本补充了广州创投市场的不足。并与市场化的机构和国有资本构成了一个三角结构:粤系资本占据了广州创投市场的较大比重,甚至是三角形中的钝角,而两个锐角则分别是是市场化的机构和国有资本。
二、国有资本冲锋
但现在这种结构变了。
粤系资本的投资一直比较稳定,“他们有机会就投,没机会就不出手,都是根据产业链的需求来的”。
而市场化的机构却在不断发展。2016年IDG资本将南方总部设在广州,是市场化机构在广州秣马厉兵的缩影。此后,外来机构在广州大消费和医药领域出手越来越频繁。最典型的表现,是广州不断诞生新消费品牌。如已经上市的完美日记、名创优品和尚品宅配,还有成为超级独角兽的SHEIN。
但真正让投资人感到“结构”变了的,还是国资的崛起。 不止一位投资人向我说道:以政府引导基金为代表的国有资本崛起,真正改写了广州的创投格局。
“其实全国都在搞政府引导基金,但是广州确实是做得比较早的。”一位投资人这么说到。
广州的政府引导基金最早可以追溯到2010年 ,此后不断探索。2017年~2019年,广州连续三年将设立产业化引导基金写到政府工作报告里。比如2018年就写到:“设立科技成果产业化引导基金,扩大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资金池规模,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创业投资。”
同时,为了调动国有资本的力量,2018年广州市出台《关于市属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国资国企业改革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支持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以市场化的方式,对基础性、公共性和战略性的产业进行投资。
于是在2018年前后,广州的政府引导基金密集落地。2017年,广州市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广州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黄埔人才引导基金相继成立;2018年,广州市科技成果产业转化引导基金、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基金成立;2019年,国企改革创新投资基金成立。
“从2019年到现在,广东省属和广州市属的这些国资基金的大范围的崛起成了最显著的变化。”李杰如此说道。南粤基金投资二部总经理黄嘉辉也认同这一观点,广州创投环境更为活跃的关键事件,“应该就是各类政府引导基金和国资基金的成立。”
而近两年,广州的产业引导基金设立得更为精准,出手也更为阔绰。
比如,2021年~2022年设立面向半导体的广东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设立面向汽车制造业的广州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基金,设立面向超高清视频产业链的超高清视频产业投资基金。其募资金额也一路飙升至数百亿人民币,2022年广州产投集团甚至官宣了2000亿的大手笔:包括1500亿产业母基金和500亿创投母基金。
各类母基金的设立改变了广州创投圈的格局。全国GP也如潮水般涌来。
就以广州科创母基金为例,2022年先后三次遴选合作GP。去年4月,选择了明势资本、武岳峰资本、大米创投、亦联资本、元璟资本、越秀产业基金、幂方资本、中科创星、丹麓资本、海汇投资10家作为合作机构。
10月,投资软银中国、国聚投资、中金资本、阿米巴资本、光速中国、金沙江联合资本、高捷资本、云九资本、创钰投资等17家合作机构。
今年1月,又选择了联想创投、海松资产、德福资本、长石资本、弘章资本、德同资本、元生资本、国投创业8家机构。
此外,广发信德、创钰投资、越秀产业基金、科金控股等本地创投机构;广汽资本、广药资本、平云资本、工控资本等当地龙头企业设立的投资机构都越来越活跃。正如李杰所说,“ (这些) 产投的崛起,让整个广州市场资产管理规模急速上升,这是行业比较大的变量。”
另据《光尘内参》统计,广州市政府引导基金及其子基金出资比例常年超过65%。2010年至2022年10月,广州市当地国资出资数百次,涉及各类投资机构92家,基金254只。
所以结构性的变化就发生了:国有资本开始成为三角中的最大一角,主导着广州的创投市场。而且“这个风格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延续。”
三、创造独角兽
结构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产业竞争特别是硬科技的竞争逐渐白热化。
硬科技项目资产重、投入大、周期长,企业的需求肯定远远超过普通的财务投资。拥有产业优势的国有资本必然成为主导。
从广州新诞生的独角兽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
据CVSoure投中数据显示,2022年1月~11月中国VC/PE市场重点融资案例前10中,广州上榜两家:排名第二的广汽埃安和排名第十的粤芯半导体。
广汽埃安至今完成2轮融资。去年10月完成的A轮融资金额高达182.94亿元。背后的投资方包括人保资本、国调基金、深创投、金石投资、国投创益、广州产投、广州基金、粤科金融、南粤基金等53家投资机构。
粤芯半导体先后获得4轮融资。2022年7月完成A轮45亿元融资。背后的投资方包括广州产投集团、粤财基金、农银投资、建信投资、上汽资本、越秀产业基金、盈科资本、广发证券、兰璞创投、华登国际等30多家投资机构。
与2017年的情况相比就会发现, 广州的独角兽不仅在融资金额与估值上大幅增长,更重要的是投资机构名单里,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机构来自当地的国资产投。 可见广州的国有产投资本,在硬科技项目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那么对于本地的市场化机构而言,是不是意味着挤压?王松否认了这一说法。
恰恰相反,“反倒是对本地的财务投资有一定的吸引作用。像粤芯半导体和广汽埃安都吸引了蛮多财务资本参与。”而李杰所在的机构,其策略之一就是跟着国资一起投。
广州金控基金公布的一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广州金控旗下的科创母基金认缴出资19亿元,撬动社会资本73.61亿元,放大3.87倍;旗下国企创新基金认缴出资合计10.1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64.10亿元,放大16.17倍。
可见“国有资本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已经成为广州最主要的打法。
另一点值得注意,国有资本“要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大局”,除了要求返投和招引企业外,广州更将投资与构建完整产业链相结合。按照广州的说法,这是“依托核心企业,投资布局产业链上下游具备产业协同效应的优质项目。”
比如在智能汽车领域,依托小鹏汽车和广汽埃安两大核心企业。广州密集投资产业链上的其他环节,如自动驾驶赛道的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充电企业奥东新能源和巨湾技研。专注汽车关键领域芯片的芯聚能半导体和芯之联。聚焦汽车后服务市场的华胜科技和巴图鲁。通过纵向的密集投资,构建了完整的智能汽车产业链。
此外,广州的打法还有一点非常独特: 建立市区协同的多层次的引导基金政策。 广州的11个区分别设立了区级基金管理公司。重点挖掘本辖区内的优质早期项目,同时辐射全国,进行投资。据投中研究院的统计,截至2022年8月末,这11家区级基金已投资项目累计上市34个,其中广州项目12个,占到累计已上市数的35.29%。
那么通过这一套组合拳下来,广州的成绩单到底怎样?
还是回到独角兽的话题上来。2022年12月广州了发布《2022年广州独角兽创新企业榜单》,有206家企业上榜,其中23家独角兽、82家未来独角兽、51家种子独角兽、50家高精尖企业。与北上深的距离进一步缩小。
未来的广州还将培育出多少大鱼?“世界上最大的渔场都分布在冷暖洋流交汇的水域,广州就是这样的地方。”一位投资人这么说道。
应受访者要求,李杰、王松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投中网 (ID:China-Venture) ,作者:杨博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