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亲自下场的创业者,活该失败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最近看了晚点对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的专访,用感同身受都不足以形容我受到的触动。


去年一整年,我陆陆续续见了上百位跨境创业者,有的是约到我办公室私聊的,也有是在星球的线下活动后对话的,有的创业者,见一面,我就觉得不管他做什么事儿,一定能成。有的创业者,哪怕聊了很多次,坦白讲,我都觉得他不太适合创业。


专访中何小鹏提及雷军对他的评价:“你只想做一个董事长,而不是一个CEO”。这句话真的是戳中了很多“伪创业者”的神经。之前,我跟每一个见面的同行说:“你不要试图去招一个人,解决你的所有问题,因为如果他真的能够搞定,为什么还要给你打工,为什么不选择自己创业”?


有无数的跨境老板,总是喜欢用“我更擅长供应链开发,销售我不在行,所以交给小伙伴负责”来搪塞我,当然也是搪塞自己。结果就是,自己费心费力开发的产品,被销售端的小伙伴各种吐槽,各种嫌弃,最后只能一遍一遍地丢掉重来。


前天接到一个老乡的求助,他们自己的工厂,给很多大品牌代工,去年决定自己在亚马逊上开启零售业务,招了几个号称有数年经验的运营,结果产品上线后,反响平平。员工抱怨:“这类产品没有评价肯定卖不出去;这类产品不刷单很难做得起来;这类产品必须要到站外放低价折扣;这类产品竞争太大必须先烧钱才能跑得起来。”言外之意,要想搞这个,必须得先亏它一大笔钱,否则没戏。


老乡说他们的产品文案,产品视觉已经做得很好了,结果我拿来一看,满眼漏洞,他们找的某互联网大厂前员工搞的高大上的包装设计,在我眼里还不如一个刚搞零售半年的小伙伴的想法。经过我简单地分析,她也认可我指出的问题,在此之前,她一直被“富有经验”的员工,牵着鼻子走。


我这么说,并不是全盘地否定小伙伴的价值。事实上,我们自己的小伙伴,都挺给力的。我想表达的是:员工和创业者,看待问题的角度并不一样。很多时候,员工只看一个点,但是创业这件事儿,把事儿做成这件事儿,需要的是多点多维度的综合能力。创业这些年,我也是到最近几年,才猛然意识到亲自下场的重要性。


有不少小伙伴问我:“你是怎么做到每天半夜发文章的?”事实就是,在发文章之前,我都会巡视一遍我们在经营的店铺,在销售的产品,在投放的广告,选择在一天结束之前,尽可能排除掉所有高风险的,容易造成巨额亏损的,足以让我们原地解散的错误。


我之所以在晚上,在周末,在假期都乐此不疲,因为身为创业者,一旦有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是致命的,但坦白讲:仅仅是员工的话,今天多烧50美金,100美金,甚至是500,1000美金,他们并没有那么恐慌。


短时间内,我还做不了甩手掌柜,不仅是我,大家都一样,因为我们还没有到大而不倒的地步。我们庆幸的一点是:随着入行的时间越来越长,因为我一直在第一线搞运营,做销售,我们逐渐搭建起了一个目前来看能够跑得通的运营流程,所以我们犯错的次数越来越少。但即便如此,我每天都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纠错,去深化流程上的细节,这也是为什么我之前说我们的流程其实是在不断迭代的原因。


但坦白讲,当下很多创业者,自己都还没跑出可靠模型的时候,盲目搭团队,盲目退二线,一门心思想要靠着规章制度。企业文化,驱动小伙伴们做事,在我看来是极其愚蠢的。年后跟朋友聊,他说前几年,没有方法的时候,天天去外边学管理,学财务,学文化,学制度,学来学去业务越来越差。去年带他们跑运营流程,我坚持让他也参与进来,跟小伙伴一起梳理产品词,梳理竞品,梳理用户画像,梳理产品文案,梳理视觉,梳理广告,经过几个月的反复实践,优化,业务上开始有了起色,现在,他天天忙着跟小伙伴纠细节,压根就没工夫去想那些有的没的了。


我当然是承认团队重要性的,因为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事实也的确如此,我们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团队小伙伴完成的,但这有一个前提:我们已经打磨出来了一套相对可靠的流程,并且我对流程中的每个环节都了如指掌,有能力做辅助,更有能力做检验的。


之前我就曾经多次提到过这个话题,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地依赖小伙伴的创造力,在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不知道向谁求助,不知道如何解决,工作的效率将会大打折扣,这是不争的现实。


事实上不仅仅是在初期阶段需要创业者躬身入局,即使是在已经存活下来之后,创业者的视线也不能脱离了主营业务。我一直相信,最有效的改革一定是自上而下的,管理者懂业务,懂变化,适时地调整经营的方向和细节。真正自下而上的不叫改革,叫做“革命”,如果团队成员具备“革命”的能力,大概率是很难留得下来的。


还有一点想要说明的是:身为创业者,一定要对数据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比如我们的流量成本,我们的获客成本,我们的推广渠道构成,我们的流量入口的数量。定期复盘我们的数据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能力。


最后要跟大家分享的一点是:在我们的核心业务没有稳定下来之前,切记切忌搞所谓的多元化发展。创业者的精力都是非常宝贵的,我见过很多创业者 (也包括我自己) ,业务刚刚有一丁点儿起色之后,喜欢快速扩张,扩张团队,扩张市场,扩展产品,甚至是扩张不同赛道的业务。成的非常少,失败的都非常惨。


任何一个新行业,新市场,新产品,想要入门,在我的认知里,即使全身心投入的情况下,都要至少一到两年的时间才能缓慢起步,存活下来。我们精力分散在新业务的同时,老的业务非常容易因为缺乏关注,缺乏对细节的把控出现问题。最近这几年,我之所以在外人看来足够“稳”,恰恰就是因为早期碰到过这样的问题,受过类似的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跨境电商长期主义 ,作者:拓跋勇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