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面科技自媒体,B面网络个体户
十年的AB面生活
姜旭: 超级个体是这两年比较流行的概念。判官老师应该是很多年前就是超级个体了。
判官: 对,我做个体户大概已经做了十年了。
姜旭: 其实判官老师的公众号更新频率并不高,偶尔也参加一些媒体节目。我想问判官老师,您现在状态算是一个科技自媒体吗?
判官: 科技自媒体这个身份对我来说,如果我的主业是个体户,科技自媒体可能算是我一个副业。通常我更重视科技自媒体这个身份的社交价值,方便我有一个公众的社交的身份。
姜旭: 那你现在这个阶段,你觉得在科技自媒体行业,你算不算一个个人IP?
判官: 部分是。因为我觉得我是强观点型的,也就是说我的文字风格会相对犀利一些。
不过我没怎么做视频内容,2020年的时候也是和姜旭老师合作做了一些视频内容。但是后面因为我觉得这个事情 (做视频) 的投产比不是很高,所以就没有再坚持下去。可能作为个人IP我算,但是还不够鲜明。
姜旭: 因为你出道也算比较早,判官这个词会不会让大家觉得有点中年男性的爹味,包括你其实你现在也年龄渐长。
判官: 判官这个昵称是我很早的时候,在QQ时代就在用的。所以2011年有了微信,注册微信以后就把这个昵称带过来了。一直到我后面做自媒体,用这个昵称行走江湖。
但是这两年,什么马路判官、地铁判官这些称谓是近两年才出来的。所以可能现在这个词在公众语境里,它的定义有了一些变化,导致大家可能看到这个词就会觉得,这人好像不管是匡扶正义还是爹味儿。但是早期的话,这词在我使用它的时候,没有这方面的概念。
做自媒体首先为了表达欲
姜旭: 我经常刷判官老师的即刻,观点都还挺鲜明的。而且每次提到快手这家公司,我们都觉得你的言谈是不是过于激烈了?
假设你是一个科技自媒体老师,新媒体它的变现方式,你又没有说去直播带货等等,其实很大程度上要靠这种科技公司的公关费用或者顾问费用。这件事情会不会对你作为一个自媒体老师来说有一些困扰?
判官: 我觉得还好,因为我刚才也说了,这个科技自媒体的身份更多的是我的副业。既然是副业的话,这块的收入可能是一个锦上添花。
我想我做自媒体,或者我坚持这么多年做自媒体,更多的还是为了满足我的表达欲和社交。所以在我看来,所谓的和甲方搞好关系,或者和更多的甲方维持一个所谓的媒体老师的谁也不得罪的这种形象,在我这不是必要的,尤其是对快手这家公司。
我在业内有两个名头,一个是米黑,一个是快黑。米黑是因为以前我做过手机产品经理,我对小米这家公司的产品理念是有些看法的。
但快手完全是因为我在这家公司工作过,而且在工作期间遭遇过不公正待遇。所以我对这家公司它的很多方面,包括它的管理水平、价值观,我是非常不认可的。
所以如果说对某家公司有一些负面的看法,首先我自己一定是出于我掌握的一些客观的信息,而不是出于主观的喜欢或者不喜欢。
第二,我也不会为了顾及到,某家公司可能他会给我商单,以我的自媒体身份,他会和我有一些潜在合作,我就会去避而不谈我的真实想法。所以更多的来说,比起这些商单的收入,比起这些合作的甲方的商业合作收入,我会更在意我的表达的权利和能力。
工作经历给了我写作的底气
姜旭: 之前在2021年的时候,判官老师有一篇文章我印象很深,《快手往事:得老铁者失天下》。这一篇内容的丰富度和观察,在行业里面是有一些影响的。这篇文章当时做了多少准备?
判官: 短期来说,那篇文章我做了半年左右的采访。你看桌上我今天带来的这个录音笔,这就是当时我为了这件事情专门买的。
因为我在写这篇文章的前半年,见了大量的知情人士,拿到大量的一手信息。这是往短了说,为这篇文章准备了半年。
往长了说那就是从我在去快手工作之前,我是大概从2015年开始就在用快手,2017年进入到快手工作了一段时间。和很多快手的员工不一样,在当时,快手的很多员工在去快手之前,根本没有用过快手这个App,甚至没有听说过这个产品。但我不一样,我是因为2015年先用过这个产品,并且认为短视频是一个风口,才会去快手工作。
我前期的准备,就是在我去快手这家公司之前,还有期间还有之后,这里面有很多我个人的经历,包括对这个产品发展阶段的观察,以及和这家公司的一些同事交流,包括在快手接触的同事,以及我的一些同事朋友,他们在我之前之后去过快手工作。
所以说为这篇文章的准备工作,如果往长了说的话,那可以是从2021年往前倒推六年了。所以这篇文章也是我做自媒体这么多年唯一的一篇,我是尽量的以一个所谓的深度记者来操作一篇选题,以这样的一个要求来要求自己的,争取在内容的丰富度、深度还有观察的角度上,都做出一篇不一样的文章来。
姜旭: 我看到判官老师其实不仅写快手的文章写得特别好,早期还有一些写手机的文章也很不错。
判官: 因为我在做个体户之前一直是做产品经理的。最早是做手机的产品经理,后来做手机的ROM (基于安卓的操作系统) ,再后来是做移动互联网。所以我之前是有很长时间的手机行业相关的从业经验,也有很多不管是行业的经验还是观察。
中学开始写议论文
姜旭: 在你的工作跟做自媒体之前的一些时间,比如你在早年读书的时候,或者读大学的时候,显露出比如说你特别爱写作文,或者是论坛版主之类的经历了吗?
判官: 这个确实是有。要说写作文的话,那还是中学的时候,这方面我就比较擅长,而且那会儿擅长的也是写议论文,如果一定要溯源的话,可能那时候就有一点科技或者叫商业评论的这个苗头。
在大学期间,学校里当时我们大三的时候,那年赶上非典,在大学里学校的一个论坛。当时我也是前后担任过电脑版的版主和其他的几个版的版主。所以这种经验,所谓的表达、还有在线社区的管理这方面的经验,其实很早也有过,而且我个人对这个事还是比较有兴趣的。
姜旭: 因为我自己前面录过很多大V,如果往前追一追来看,很多人都是在学生时代喜欢写作文,或者写网文,做过论坛版主、贴吧吧主,或者是在喜马拉雅字节这样的公司实习过,我觉得是很重要的一个经历。
判官: 对,如果一定往前追溯的话,在学生时代我也是做过小生意,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些有趣的经历。这个可以回头聊个体户的时候再聊。
姜旭: 对,大家可以听我们的另外一期聊上班跟个体户。
佛系写作,浪费了流量
姜旭: 我们再来回到自媒体的这个经历。如果说你把自己做自媒体的经历来分阶段的话,你会不会也区分?比如说在2017年之前,你的文章只是断断续续偶尔写一两篇,但也可能没发公众号。2017年到2022年的时候,可能是一个比较集中去写稿的时间。
判官: 我写文章其实可以分成几个阶段,以2017年为分界线。
在2017年之前,我其实是非常随意的,想写就写,断断续续。2017年初的时候,因为当时有一个平台跟我签了一个创作者激励计划,我记得当时是每个月至少要有十篇的原创,所以整个2017年我就以这样的频率更新了120篇。当时真的觉得挺消耗自己的,把自己这点儿库存都给掏光了的感觉。然后2017年之后我又回到比较佛系的更新状态。
有一点可以说明我对自媒体这个事,拿它当一个副业,不是特别的上心。我很早就注册了公众号,但是一直到2017年的年底的时候,我才把我的文章发在我自己的公众号上。
之前发在一些刚才说的这种第三方的自媒体平台,或者是直接把文章的原创给了,比如说这个文章发虎嗅,那就把原创给虎嗅了,类似于这样。所以其实前期的在2017年底之前,在我这边的很多内容带来的流量是浪费掉的。
也就是我创作的大头,其实是在2017年年底之前,就是从数量上来说是在那个阶段。但那个阶段的很多流量,是没有落在我自己的公众号之上的。
当然我还是那句话,既然这个事情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出于兴趣,而不是收入或者事业的考量,所以我也没那么有所谓。但是后面大家如果想做类似的事情,不管你是做自媒体或者是做用内容来吸引流量,来服务你的业务的话,流量的回收还是要注意一下。
姜旭: 对,这还是挺重要的一件事。比如说大家看到很多人做播客也会下面留自己的微信,可能是希望导流到自己的私域里面。
判官: 对,内容还有内容带来的流量,它的获取和转化现在是一门学问了。很多刚接触这个领域的朋友,可能在这方面的意识不是特别的强,有意无意地浪费掉了很多流量。
但是在当下的这种基础设施,也比我那时候做自媒体做生意要好很多,大家的选择也会更多。所以大家可能比如说有的人擅长文字,有的人擅长图文,有的人擅长视频,擅长音频,那现在大家的选择其实都蛮多的,也是一个挺好的事情。
所以我自己刚才后一个阶段,第三阶段就是17年之后,就是从2018年到现在,又回到了一个相对更新比较低频的阶段。在18年我把之前发表过的文章里面精选了一些,然后又新写了一部分,结集出版一本书叫《产品觉醒》。
姜旭: 你出了一本书?
判官: 《产品觉醒》。当时是有出版社来找我约稿。我说我单写一本书可能有困难,但是把之前的内容结集整理一下,出一本文集倒还可以。
姜旭: 这其实算科技自媒体老师里面还是比较少,能形成一本书的。大家会把出书当成你的身份更正规、提升价值,倒不至于因为这件事情想赚钱。
判官: 对,你可能由一个自媒体变成一个所谓的作者,毕竟你是有过铅字出版物的。当时那个年代这类的书也挺多的,但我这本书又不是那种所谓的教人做产品的、有那么强的功利色彩的书,所以这本书其实从销量和市场反馈上一般吧。喜欢的人很喜欢,不喜欢的人就说这啥也不是。
姜旭: 我觉得产品经理最火的时候不是2018年,没有踩上前面的时间红利。因为在我刚毕业那几年,16、17年,我没想做产品经理,但我周围很多人想做产品经理,我也跟风买了好几本。
判官: 确实在2017、2018年之后的话,我们这种用户产品经理,可能不是那么的受市场欢迎了。在那个年代之后,更受欢迎的是商业产品、数据产品,算法产品等等。在2017、2018那个年代大家都在谈增长,因为当时增长是一个问题,产品经理的供应已经比较充分了。
姜旭: 在2017年开始频繁地写,那你觉得后面有没有什么突破性的节点?在我的视角里面看,快手那篇文章,它是一个小小里程碑,但它好像也没有划分阶段,比如说因为这篇文章之后,你更多地变成一个科技自媒体作者,花更多的时间采访更多人,形成更多的大稿。
判官: 这也就涉及到我的另一个观点。对我来说,做个体户有更好的商业模式和生意的手段。自媒体或者说这种创作的身份,对我来说它只是锦上添花,只是更多的满足我的一个表达欲。
做自媒体的门槛不是创作能力
姜旭: 你说到这个,其实从去年开始,小红书、视频号上都比较流行教大家去做个人IP做自媒体,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内容,包括我看到很多的非以前机构媒体的作者也开始来做自媒体。我不知道判官怎么看?
判官: 我的理解,这种个人IP和我们说的自媒体,它可能还不是一种东西。个人IP更多的还是接近我的这种个体户的状态,或者说它是更多地服务于业务的。
自媒体的话可能和普通人比较远。因为自媒体的商业模式它是to b的,就是你通过内容聚敛粉丝之后,由甲方来你这边做投放。不管是约稿还是植入,还是通过线下活动等等的。也就是你的金主更多的是来自于甲方。
而且这两年在这个行业,一个是 媒介形式的变化 ,比如从原来的文字到图文,甚至到视频,淘汰了一批原有的自媒体。再一个就是 赛道的转化 ,比如说这两年科技商业不是那么的火了,然后像新能源汽车这种赛道又火起来了。
有很多的传统的我们所谓的媒体老师,他可能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又面临一些问题。比如他本身在车这块没有太多的资源和见解。所以个人我其实觉得不太适合、也不建议大家现在来做所谓的自媒体。
因为自媒体对能力要求最强的,我认为首先你要具备的是BD的能力,也就是商务拓展的能力,而不是你的内容能力。 你要有比较好的甲方资源来满足你的商业化的需要。内容其实大差不差,大家在内容这块很难拉开很明显的差距。
除非就像姜老师说的,做很有你人格化的内容,但那种内容你直接去to c变现就好了,比如说你去带货或者去卖服务等等,你就不需要去靠甲方来支撑你的商业化。这是我的看法。
我再补充一句,国内如果你希望纯靠内容直接变现,但你一方面没有很好的甲方资源,也就是to b你走不通,另一方面如果你在C端这块你自己没有太好的产品或者服务的话,国内可能你想要直接做变现是有困难的。但是在国外的话,比如说你作为一个油管的youtuber,那你只需要做好内容就行了。平台的广告的分成足够满足你的商业化收入的需要。
但是国内的这种广告分成,我还没有看到哪个平台广告分成可以稳定的支撑创作者的收入。所以大家多少是要回到要么就是通过平台的,比如说抖音的巨量引擎这样的广告撮合平台来接商单,要么直接去找甲方接商单,要么就是带货、卖服务。国内的创作者,他的生存环境相对来说很难沉醉于创作,或者说专注于创作。
姜旭: 我觉得国内的环境对创作者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无论是接商务还是带货,要么是有很强的甲方资源,要么是有很强的供应链的能力。这两点其实对于个人创作者来讲都是很强的挑战。
第二是判官老师提到的,对于创作者的流量补贴,它是一个非常阶段性的。比如最近某几家公司在竞争,那几方都会把这个价格补贴的很高。如果一旦这个市场格局形成,没有新的业务变化的时候,那你会发现流量补贴又变得很低。所以很少有听过自媒体创作者是靠流量补贴而生存的很好,大部分人都是要去接商单才行。
判官: 对,这就是我刚才说的,在国内做自媒体可能你很难说,我有很好的创作能力就能活下来。或者说在国内做内容创作者,你的很大一个挑战就是你不能专注于做内容,你还需要比较强的商业化能力来养活自己。
不像在国外,比如说油管这种平台,你只需要做好内容,其他的事情平台会帮你搞定,收入的事情平台会通过广告分成来解决。
国内就是出于各种因素,不管是广告的价格也好,还是说观众的喜好或者甲方的投放需求等等的,其实国内这种内容创作者更多的是拿粉丝要么就卖给甲方,要么直接对这个粉丝来贩卖产品或者服务。
所以很多国内的内容创作者他坚持不下去也有这方面的原因。他可能是一个很好的内容创作者、内容生产者,但不是一个很好的商人。
姜旭: 我觉得对于大部分人来讲,就是你有一个全职工作或者全职赚钱的方式,业余时间去做自媒体,在国内这个场景是好的。要么就是你家庭条件特别的好,你做自媒体我认为也是会效果很好的。
判官: 在汽车行业,我这些年看到了很多所谓的家里有矿的年轻人,一开始完全不需要考虑商业化,他们只需要出于热爱,然后他们去自费的租车甚至买车,然后拍很多和车相关的内容,把粉丝量做起来。
在他们能够接甲方投放的那个时间点,他们的粉丝量级已经到了,比如拿B站来说,他已经是一个50万甚至百万粉以上的up主了。这两年这样的创作者也挺多的,但这个路径普通人也是复制不了,对吧?毕竟他买车像我们普通人买手机一样,甚至买耳机一样,这你受得了吗?
做产业内容,不要做内容产业
姜旭: 对,是的。还有一点是我记得2021年的时候,判官老师参加一场券商峰会,其实就讲了自媒体和IP的区别。
判官: 我有个主题演讲,当时我有一个判断,其实那场的主题是让我讲快手,但是其实也不是局限于快手,我发表了我对短视频行业的一些看法。
当时我认为 如果说之前短视频是“内容产业”,那后面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产业内容”。 也就是我们会看到更多的创作者,他在围绕着具体的业务做内容。
事实上大家后面也看到了很多,比如最早的我印象中应该是二手车行业的从业者,从收车估价一直到卖车整个过程,他会用短视频直播的形式来记录下来。这就是我当时说的所谓的产业内容。
姜旭: 我记得,因为2020年加了你的微信,其实有几年你还是频繁地参加这种峰会活动,最近发现就很少。
判官: 因为最近两年的这种活动本身就越来越少。这个是一个大环境的原因,就是甲方的宣传需求和预算在下降。
第二个原因,可能我自己更多的还是一个图文或者叫文字的创作者。这两年很多甲方更喜欢一些视频创作者,比如说他是一个B站up主,他是一个视频号抖音上面的这种达人,对吧?这两年甲方可能更喜欢这样的创作者。
第三也是因为我自己算是一个腰部自媒体,我自己的更新频率也不是那么高。这个事情你和这种以自媒体为职业的全职创作者相比的话,你的影响力可能在甲方眼里看来也是浮动的。
第四个就是刚才你说的这种,就是我是一个强观点型的创作者。我对一些公司,比如说对快手会有比较强烈的看法。那可能有的甲方也会忌惮这一点,就会觉得是不是这个人,他可能会有一些名声上的争议。
当然也有附加的一点,还是因为自媒体这个事既然是副业,那可能我就不会那么用心的去跟甲方搞关系。也就是所谓的商务拓展这种BD能力,在这方面我是很弱的。基本上就是别人找我,我如果时间ok的话,那我就去参加。如果说有一些活动别人不找我,我大概率也不会主动的去上赶着,说这个活动能不能算我一个或者怎样的,我大概率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说起来这四五点原因,我是这样判断。
姜旭: 判官老师有商务吗?听下来应该没有。
判官: 怎么界定商务?
姜旭: 比如说你是作者,有一个人帮你对接外部的信息。
判官: 是说这种商务的助理,不管全职还是兼职的?没有,曾经有几个朋友尝试想做我的商务,但是后里面就没有下文了。可能他们也觉得我这种兼职自媒体,有点扶不上墙的感觉。
流量焦虑?不存在的
姜旭: 你是一个腰部创作者,然后也是作为副业。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公众号的流量是越来越少了,它也在不停地调整自己的算法。那你现在会有流量焦虑吗?
判官: 不会。公众号这个事情,比如大家觉得现在看公众号的人少了,看纯文字的人少了。其实只是这部分人群不增长了,它从绝对数量上我认为还是可以的。
以我们这些人的体量,我认为还是不需要去考虑文字消费者的数量增长不增长。因为从我们的体量上,怎么样也达不到它的那个天花板。很难去说由于现在文字内容的消费者不增长,甚至下跌了,然后我们就焦虑,完全没有必要。以我们现在的文章,比如平均几千的那种阅读量来说,这个天花板再低,它也低不到我们头上。
姜旭: 我会发现有很多创作者,你刚才这个视角就跟普通创作者是不一样的。因为你做过产品经理,你参与过内容社区,你做过创作者。
很多个人创作者在刚进入到自媒体的时候,他之前可能跟这个行业毫无关系。然后他的文章比如说几百阅读、几千阅读,包括视频,他们就担心说平台是不是给我限流了。然后说现在投入到公众号,对比说你去做抖音视频号,这个有影响。其实我会觉得 大部分人都不必担心,就是你的量级都没到普通创作者比较高的那个值。
判官: 对,我们并没有那个能力变成影响大环境的人、破坏大环境的人,我们不配。
包括这个大环境,如果它在一个上升期,那固然是会出现这种风口上的猪,对吧?随便做点什么,你的成就就被放大了。但是哪怕它在一个平稳期甚至衰退期,整个池子我认为也是足够大的,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你刚才也提到微信公众号它调整了流量分配机制。它现在很多情况下是靠算法分配,而不是靠订阅分配。这样的话其实对于我这种更新不太稳定的创作者,反而会有一些意外的流量红利。比如说你某一篇内容命中了它的某一个规则,然后就会多很多阅读量。
当然这个对我来说也是无所谓,我的写作习惯更多的还是取悦我自己,就是想写什么写什么,而不是什么热写什么、或者是比如说读者希望看什么我就写什么,我觉得我不能丧失这种表达的乐趣。如果丧失这种乐趣的话,那这个创作对我来说就毫无意义了,因为我又不指望他吃饭。
这也是为什么我能坚持下来,比如说我写这种科技内容文章,有据可查的是从2013年的三月份开始的。我当时第一篇文章是写iPhone的售后问题。那年315晚会上讲了一些iPhone售后的问题。我是写文章评论这件事情,那篇文章登在纽约时报上了。
姜旭: 这是一个很大的正面激励,我认为。
判官: 出道即巅峰,后面再就没上过这种量级的媒体了。
姜旭: 说实话我都不知道,就是你再之前,因为我对你的认知,可能就是在你2021年写快手的文章那个时候,我都不知道你出书,你刚才如果没说的话。
判官: 那本书也就印了两次。
姜旭: 能加印,已经是在出版行业算畅销书了。
判官: 你还是很懂的,很多书就只印过一次一两千本,再就没有然后了。
姜旭: 因为我当时,就是在你认识我那个阶段,做拉新大学教授的时候,我大概跑了几十家出版社,尤其是市场化,几十个编辑聊过。然后我就增长了很多关于出版的知识,尤其科技媒体或者科技评论,其实在图书里面也不能算大类。
判官: 对,本身这就是很窄的一个类别。而且我那本书又不是那种功能导向,你看了我这书你就能什么年薪百万。但我也没有主打这个噱头,我本身就是一个文集,所以当时有很多,不好意思鄙人也有黑粉的,就是当时有很多黑粉说你看这个书也就没卖多少本,然后在豆瓣上评分也不高,才六点几分。我只想说真的,你们去看看同期或者前后的很多书,在豆瓣上都是没有分数,或者是四点几分的分数。
姜旭: 对对对,而且很多图书的评论也是有一些方法可以去维护的,这也要取决于这图书在出版社的整体的评级,或者说这个老师本身自己有没有团队。
判官: 我当时没有做任何的 (事情) ,不管是刷评论或者控评,去豆瓣上控。
我当时自己能做的最大力度的工作,就是自费买了二百多本书。当时那本书,我找了身边一百多个朋友,我是请他们每人帮我写句话,写他们在产品、创业、投资这方面的一些心得。
我当时给他们的原话是说,你们也不用去像一般的找人来给这书写一段话,来吹我这本书。因为我相信我寄给你们的书稿,你们也没看过,你们也没时间看,或者说也不值得你们看。因为你们有很多人认知本身就很高的。我只是希望借这个机会,就是身边这些朋友每个人贡献一段话,大家一块把这个东西作为一个共创的一个动作。你不需要谈任何我这本书的内容,只需要谈你自己对投资创业产品的一些想法就可以了。
因为这些朋友里有很多人,他的认知很高,但他没有这种自媒体创作的习惯,所以我是想借这个机会共创一下。所以我自费买的书里有一部分是寄给这些朋友的。
还有一部分就是身边的一些关系比较好的朋友。我出了书,他们知道的人会祝贺我一下。但是还是那句话,我还是有点逼数的,我也不会去逼人家去买。我想没多少钱,我直接从出版社拿或者从京东去买,没多少钱,那就当礼物去送别人,当时就自己买了一些送出去。
后面那本书就在各个渠道零零碎碎地去卖的、去销售的这样。
经历是创作的底气
姜旭: 判官老师的这种做过产品经理的经历,对于自己的自媒体创作,你觉得有帮助吗?
判官: 还是有些帮助的。因为我可以有一些所谓的行业视角,一些基于我的从业经验。
比如我写手机,那一定是因为我之前做过手机的产品经理,也做过手机的渠道的区域经理,有手机从研发到销售环节的整个一个完整的经历,所以我会有一些业内视角。
再一个就是做产品经理,会引导你从商业逻辑上去看问题,而不会是仅仅的从看热闹,从情绪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所以我的从业经历对于我做自媒体或者叫商业评论,我觉得还是有帮助的。而且,能让我呈现出一些相对独特的视角。
但是这个独特不代表在大众市场有价值,所以我的内容也一直就不温不火,所以这么多年也只是一个腰部自媒体。
姜旭: 作为一个腰部自媒体,其实这两年又是看科技商业评论,其实你观察到的现象非常多。你有没有考虑过也可能转向to c,因为你整体形象还不错。
判官: to c我一直在做了,这就是我的生意的身份。在to c这条道上,我基本没有以我个人的IP、个人的形象来对外,都是一些我孵化扶植的一些IP,他们在带货带服务这样的。
如果以我个人的形象出现,那一定是有一个我认为非常好的一个产品或者服务,而且它的生命周期会很长。我也不希望搭上我个人的IP之后,这个产品或者服务它只是一个热点,只能做一段时间。
当然也可能是我有点理想化了,但是我还是在寻找这样的产品和服务。所以现在大家看到的我的自媒体形象,比如我的公众号这些写作里面就没有带什么商品或者服务。也是因为在大家看不到的那一面,这些事情我已经做了至少十年时间了,就是我的生意的那一面我是分开的。 生意是生意,自媒体是自媒体。
姜旭: 我觉得判官老师其实没有特别包装自己。你看比如说在前采的时候,我自己就没有注意到你出过书,内容上过纽约时报。这个在你的很多公众号里面,我找不到这样的内容。
判官: 可能还是因为之前做个体户的时候,钱挣得太容易了,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首先我是一个比较懒比较佛的人,我没有太强的包装自己的动力和能力。如果有选择的情况下,我宁可去选择表达是表达,生意是生意,在表达上面我就完全的做我自己,我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哪怕接不到商单也无所谓。
我的理想状态是我的个体户、我的生意这一块能够挣到足够多的钱。我的自媒体的身份完全就是一个个人表达。就像刚才说的那些有钱孩子,他们都是自费买了车,然后来做测评,他们是出于喜爱,在一开始他们也没有考虑这些商业化的要求,这是我希望的理想状态。
当然现在也不能说我完全达到这个状态,至少这个自媒体身份还是可以帮我有一些商业上的收入,不管多少。但是我是希望达到那样一个状态。
那如果说再往后看的话,如果我个人的生意这块的收入足够高。我也跟朋友聊天说,哪天你们如果发现我的朋友圈突然变成三天可见了,那只有两种可能性。第一种是我出事了,第二种是我财富自由了,已经完全不需要公众表达。或者到那个时候,公众表达对我来说变成一个负资产了。因为大家会发现,这小子很有钱,然后就会有很多人来扒你。
所以大家会看到很多这种功成名就的大老板,他在公域已经完全不做任何表达了,甚至朋友圈也不更新了,这种例子太多了。这就是因为在他们的那个身份下,做公域的表达已经变成一个危险的事情。我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做到这一步,做不到也无所谓,至少可以做到表达是表达,生意是生意。
姜旭: 其实距离你上一次在职场的时候,已经可能是十年前了。那你现在做自媒体,其实还在写一些行业类型的内容,你害不害怕,没身处这个环境,你写的东西其实是有点远离专业或者不够专业的。
判官: 我现在已经不太写产品经理如何如何了,甚至我自己的签名档已经变成了前产品经理或者曾经的产品经理了。
所以我更多的不是去写教你怎么做产品,更多的是一种商业观察。就是说我虽然已经不在职场很多年了,没有去做一线的产品的工作,但是我一直在做生意。所以我认为从商业观察的角度,这种生意或者叫商业逻辑它是共通的,还是不影响去做一些观察和判断的。
包括这种消费者视角,比如说我去写车,我自己是一个驾龄20年的老司机,比我做自媒体的时间还要长一倍。这种情况下我是可以有一些消费者视角的观察,这个我觉得也不矛盾。
个体户和写作都是爱好
姜旭: 你一直是做小生意的状态,你自己写这种行业观察,你不会梦想自己成为企业家、CEO创业公司的老板?就是在之前,比如说2014、2015年,就是那个年代里面,大家都想要融资,当然这几年融资很少,但是我觉得能长期写商业观察,一定是有一个比较宏大的想法,才会愿意持续地去做这个观察。
判官: 我2015、2016年尝试过融资,当时我在做一个社交的App,也去跑路演、融资,这些事情都做过。后来的结论还是做生意舒服,做个体户。直接就是挣钱,也不要去谈什么融资、上市这条线。
因为一方面我觉得在那条线上能跑出来的人,更多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不是简单地说这个事,你做一个所谓的这种产品,然后就融到资了,就上市了。那个是童话故事。很多人他本身就是一个被时代选中的人,做了一个被时代选中的生意,这种时间点是没法复制的。
再一个就是我自己也不是一个特别擅长做管理的人,或者说和人在工作上打交道,在我这也不是我能力的舒适区。我也观察到很多做个体户的人和我一样,都有或多或少的不是特别擅长和人打交道,不然的话我们也不会变成个体户了。
姜旭: 我有一个问题,你前面说到你小的时候也在做过一些小生意。那你有没有受家庭影响,比如说家庭可能是商人做生意之类的。
判官: 并不会。我家里祖上三代都没有做生意的,我爷爷是铁路上的基建工程师。
姜旭: 这在他那个年代,应该是非常德高望重。应该这样说,非常有社会地位。
判官: 算知识分子吧,家里面我父母都是算是知识分子,他们并不是生意人,甚至他们对商业上的认知可能是低于所谓的平均水平的。
姜旭: 我还要补充一个背景。判官老师是一个山东人,没做公务员,没开着奥迪车,穿行政夹克,后来一直在不停地搞小生意。
判官: 对,后备箱也没放点花生油什么的,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山东人,跑路到北京,然后远离所谓的山东舆论场。所以做生意这个事情完全是出于我个人的兴趣爱好,或者叫内驱的一个行为。
我上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去卖电话卡,现在年轻朋友不太接触过,因为现在的年轻朋友上大学的时候都已经有手机了。那个时候我们是宿舍有那种固话座机,但是打电话的话是需要用201电话卡,需要输账号密码。这样的话相当于你自己有你自己的一个账户,从你自己的账户上扣费,如果向外打电话的话。
当时我在宿舍卖过电话卡,还刻过盘,那种光盘刻录盘。因为当时的存储介质只有硬盘和光盘,然后硬盘容量也不是特别大,有很多需要留存的资料就需要刻光盘,当时在宿舍还做过这种小生意。
现在的年轻朋友可能觉得大学期间做兼职、实习,不是什么很大的事情。但是在我们那个年代,因为我上大学是2000年到2004年上本科的时候,那个时候这样的人还是少数。
当时很有意思,买这种刻录盘是在京东。当时京东的前身叫京东多媒体,再往前叫京东光磁。
那时候是一个论坛,他的论坛网址是JD laser,就是京东激光laser。当时的自提点在苏州街,离我学校就三站地,苏州街银丰大厦,我印象很深。
当时我买刻录盘,它一桶比如说50张盘里面,有的时候会加一些白片,就是瑕疵,把那种塑料片混进去了,所以是可以去换货的。然后我有时候去换货,有一次我去京东的自提点去换货,刘强东在前台,他就招呼员工说,小孙来给处理一下。
当时刘强东在论坛上面,他自己做版主,然后天天跟大家讨论一些产品、技术的东西。我印象特别深,当时他论坛的昵称应该是叫京东老刘,然后下边签名档是,“老刘并不老,老刘想结婚”。对,这是2002年左右的事情,很古早的一段经历了。
姜旭: 我今天第一次听判官老师讲这么有年代感的事情。当时也是刘强东在卖光盘,北京可能就刘强东了。
判官: 因为当时京东是三菱刻录机和刻录盘的总代理。在我接触京东之前,他是从中关村的柜台起家的。因为当时刻录机刻录盘这个东西还是属于电脑的外设里面有一点档次的东西。而且因为当时工艺的原因,它不是一个完全标准化的产品。
因为不同厂家的刻录机和刻录盘,它会有一些性能上的差别,会导致你刻出来的盘的一些参数性能上,比如有可能会读取不来,或者说你用这款刻录机配那款刻录盘,我当时印象很深,有很多玄学的东西。比如说三星的刻录机去配三菱的刻录盘,就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等等。
所以有很多人,大家在京东论坛上就会有一些产品技术的讨论,还会有这方面的发烧友买各种盘去做评测。其实某种意义上有点像现在自媒体的雏形。
当然我没有玩那么深,我只是一个很纯粹的商人。而且当时刻盘卖的时候也是很有意思。我当时买不起刻录机,我就跑到我攒电脑的地方,中关村。当时我们都是在中关村攒电脑。
我就跑到我去经常攒电脑的那家,他们有一个闲置的刻录机。我说,你借我用三个月,然后我赚了钱把这台还给你,再找你买一台。当时就相当于赊了一台刻录机来做这个生意。
姜旭: 我觉得很有商业头脑。这个想法,一般情况下是,我想我怎么借钱,然后存钱我去买这个机器,不会是你这样的一个做法。
判官: 当时一台刻录机还是有点小贵的,我印象里可能在500到1000元的价格。然后我看到他们的那个摊位,有台刻录机闲着。我说你这台刻录机是不是最近不用?他说是,我说你借我用几个月,我赚了钱,然后再找你买一台不就完了吗?这样对你也没什么损失。包括当时我打广告,就是用现在的说法叫获客,就很简单粗暴。
那会男生宿舍都是那种筒子楼,公共卫生间,我就跑到公共卫生间的小便池打广告。那会大通池是一个长的池子,不是像现在一格一格独立的。一个大通池,然后上面是瓷砖,我就买记号笔,然后在瓷砖上挨个卫生间的瓷砖上面写一号楼451刻盘。
那个楼里面是住着我们两千级,还有九九级的,当时学校最大的一个男生宿舍楼。
然后我就到处去写,先是被打扫厕所的人,因为他每次打扫厕所会擦掉,他擦掉我再写,然后他跑到宿管那边告状,宿管阿姨跑到宿舍去,当时我不在,她把我宿舍同学一顿臭骂,因为我只是写了,说一号楼451刻盘,但是并没有写具体是谁,所以进去以后他逮着谁就一顿臭骂,结果我不在,然后我同宿舍的同学被骂了一顿。
这是当时我做广告,当时还没有那种叫什么亮角落传媒,就是现在很多男厕所小便池会有的,在小便池的上面会有一个广告位,当时还没有这种广告的概念。
当时我想的,这个上厕所的地方,有很多人,他是往那个 (蹲坑) 门板上写。但是我觉得相对起那个门板,就是大便来说,那小便池更高频的对吧?
姜旭: 这个是产品经理的特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显现了,从用户的视角出发。
判官: 你如果要做广告,那你要做在更高频的位置,对吧?人一天小便多少次,大便多少次,肯定是小便的曝光会更好一些。而且那个蹲坑门板,上面的内容太多了,你广告写在上面,那你知道他蹲在那边看什么?当时大家没有手机可看,所以就只能看广告,看门板。但是上面内容实在太多了。
姜旭: 我没想到你的生意头脑如此之强。
判官: 在当时同年代来说。可能和现在的大学生相比啥也不是,但是在同年代的人来说,当时大学生普遍还是比较老实的。如果有时间的话,他可能会比如上网吧或者说去打球什么的。就是当时做生意的人也有,但是很少,所以我也不是为了挣钱,虽然也挣了一点钱,但更多的就觉得这个事好玩,然后就想尝试着做一下。
所以刚才你问有没有家庭的影响,其实并没有,完全是个人的某种DNA动了一下。
姜旭: 那我觉得你其实算一半个体户,一半科技自媒体,在自媒体从业者,尤其是科技自媒体从业者是比较少的。大部分科技媒体的从业者,他的全职工作就是媒体,这种情况是居多的。
判官: 这种是比较常见的。因为对他们来说,他们擅长做内容,内容就是他们的产品。如果说我是一个做生意的个体户,那对他们来说他们就是一个做自媒体的个体户。所以自媒体是个体户的一个细分赛道。可能我会这么总结。
内容创作者的自我修养
姜旭: 聊了这么多,我还是回到大家最关注的问题。想听这期的节目,肯定是想知道怎么能成为一个科技自媒体的从业者。
判官: 如果说大家也有兴趣往这个方向上走的话,我觉得首先你要有表达欲。 你得有不管是通过什么形式,通过文字还是通过视频表达自己的一个欲望。还有就是从这个表达获取正反馈的能力。
什么叫获取正反馈?比如说你发个朋友圈有人给你点赞,你开不开心?你发个文章发个视频,有人评论,你开不开心。
但这些评论未必都是正向的,很可能会有人不赞同你的观点,甚至你会遇到所谓的网络喷子,或者说我这种强观点型的文章,因为我的表达的观点通常比较犀利,视角比较独特,也就是不那么的随大流。这种肯定会有很多喷子出来,那我选择的方法就是和他对线,就是怼回去。这样我这是我个人的恶趣味。
历史上我有过很多次文章流量爆掉后,然后有大量的人过来喷什么的,然后我有空的话就挨个怼回去,这种情况太多了,对我来说是一种乐趣。有的人喜欢打游戏,有的人像我就是喜欢干这种事,就是我所谓的获取正反馈的能力。
就是说,你不能因为写篇文章,如果有流量的话,一定会有人表达不同意见,而且他表达的方式肯定会有比较极端的,你不能因为有一些人来喷你,你心态就崩了。
我觉得在第一关, 你要作为一个公众表达者,你就需要做好迎接公众反馈的一种心理准备,不要被这种事情搞得心里很难受。 要么你可以内心足够强大,你无视他,你怼回去。当然怼回去不是我建议的方式,要么就是你可以做到钝感,你不看就好了。对,这是一个前提条件,表达欲还有获取正反馈的能力。
其次我还是建议最好你是有业务结合进来,也就是你的这个内容抛出去,流量来了,最好你是有一个自己的变现路径,不要想着说先涨粉。你可能是做文字,也可能是做视频,这些读者或者观众,他和你只有这一面之缘。尤其是在现在这种算法的年代,很多人他和你就是一面之缘。
如果你不能在这有限的接触的这一面去做一些转化和变现的话,你这篇内容还有这个内容带来的流量,某种意义上是废掉的。
传统的一些自媒体,它的方式是先涨粉,然后找甲方接商单。但这种方式现在可能已经不流行了。因为甲方也会看到说,你的订阅数,或者说你的粉丝量和你的内容的播放量或者是阅读量,已经没有一个固定的关系了。包括公众号,大家都知道打开率很低是吧?已经在2%甚至更低的这种打开率,所以粉丝量越来越不值钱,更值钱的可能是你在和读者的这次接触当中,你能做到什么。
所以还是那句话,就是商业化能力。不管你是做生意还是做自媒体,你为这个事情你要做过一些准备,不要上来觉得我是一个很好的内容创作者就可以。在现在的大环境下,你只靠好内容可能还不足够养活你自己。
而且做内容是一个很消耗的事情,这是最后一点给大家的建议。你作为一个内容创造者,如果你想做原创内容,而不是做洗稿或者什么AI生成内容的话,你还是要有比较好的自我补充的能力。 你需要大量的去吸收外界的信息知识,由你独特的思考角度来产出一些足够有吸引力的内容。 这里面还是需要一些天分和悟性的,不只是单纯的练习能够练出来的。
所以基本上作为创作者来说,更多的是靠天吃饭。不管你的创作能力是不是先天的,还有说你创作的角度,这个文章这个视频能不能爆,很多情况下确实是有一些运气因素在的,大家要有这种心理准备。
姜旭: 判官老师的观点我基本上都赞同,就是做自媒体在国内赚钱这件事情是很难的。但是如果你基于一个业务来生产内容,可能可以直接赚钱。
第二是要在自己本身状态比较富裕的情况下做自媒体,可能给你的正反馈是更多的,不然的话你可能就会被限制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判官老司机 ,作者:判官老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