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巨头施耐德,靠什么跨越189年?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现代工业革命离不开技术基石,而提到全球工业的代表,就绕不开施耐德。


成立于1836年的施耐德,从一个小铸钢厂起家,到两次世界大战的军火巨头,再到电气领域的世界级公司,上演了一次又一次的华丽蜕变。


施耐德的影响力有多强?


很多人都认为是施耐德缔造了法国工业史的一系列辉煌。


从法国第一台火车的轰鸣到世界第一艘蒸汽战舰的起航,再到埃菲尔铁塔的耸立,施耐德的名字与无数工业史上的里程碑紧密相连。


历经两个世纪的风雨,从普鲁士移民的银行家到法国工业革命的旗手,作为横跨钢铁、军火和电力三个行业的巨头,施耐德因战争兴盛,但又因轰炸化为废墟,随后在电气时代重获新生。


时至今日,它仍然是一个员工超16万,年营收2900亿人民币 (数据截至2024年年末) 的巨无霸。


当全球制造业面临新变局,这个穿越过工业革命所有周期的法国巨头,将如何用“进化而非革命”的信条,书写第四次工业革命的突围剧本?


今天,我们解码施耐德跨越189年的生存密码。


一、不务正业


施耐德家族的祖先从普鲁士移民到法国,并在那里经营银行业,逐渐巩固了商业帝国和社会地位。


19世纪30年代,跟随父亲经营多年的大哥阿道夫·施耐德 (Adolphe Schneider,下文简称阿道夫) 继承了家族的银行业务。可作为技术迷弟弟欧仁·施耐德 (Eugène Schneider) 却偏偏对炼钢乐此不疲。


彼时,发明家在法国名声很差,欧仁就成了大家口中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1836年,哥哥却动用家族巨资,“任性”地为“不学无术”的弟弟在一个荒芜之地购买了大量土地和山头,还买下了一座叫作Verrerie的城堡。


阿道夫是太溺爱弟弟,还是跟弟弟一样沾染了坏习性?大家都摸不着头脑。


很快勒克勒左工厂在荒地落成,兄弟二人开始频繁往返欧洲、美国,他们还三顾茅庐带回来了一位四十多岁的怪人——François Bourdon (后文简称波顿) 。这个人来了之后就钻进了工厂,几乎很少露面,欧仁也总跑去跟他和工人们混在一起。


直到1837年,人们看到波顿在一个巨大的黑色怪物面前欢呼,谜底终于揭开, 他们成为法国新物种——火车的零部件制造商。 施耐德兄弟两人都因此获得了勋章。欧仁顺便宣布他们还有铁轨、配套设备等的完整供应链。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在微光之中酝酿。


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十九世纪工业革命大潮带来了工业、交通业等的大繁荣,钢铁需求旺盛。短短3年施耐德就收回成本,勒克勒左工厂也开始取代银行业成为施耐德家族新的“现金牛”。


在怪才波顿的努力下,1840年,法国第一艘蒸汽机船沿着塞纳河开进了巴黎。这艘船的钢铁零部件正来自施耐德公司。这艘船很快得到了法国军方的青睐。 施耐德有了新的身份——军火商。


施耐德家族强大的银行业务和钢铁业务,加上他们与拿破仑三世的财政大臣的密切联系,让施耐德公司成为法国军队举足轻重的原料供应商。


作为一个技术狂热分子,喜欢和工人待在一起的欧仁,当然没有在春风得意之时忘记自己的“战友”。他为工人提供高薪,12小时工作制,每年8天带薪假期,还有更便宜的员工商店,甚至还盖了附属幼儿园和学校……这些颇具人文色彩的举动,也帮助施耐德公司躲过了法国高涨的工人运动侵袭。


1843年,波顿带来了让他名震世界的新产品—— 改良蒸汽锤。 这款产品让工厂的生产效率提高了10倍,震惊了整个欧洲。此后的24年,公司一共生产了110个蒸汽铁锤,其中26个自用,其余卖给了欧洲各个国家。


施耐德的成功,很快引来了昔日钢铁霸主——德国克虏伯的不满,两家公司开始在技术上明争暗斗。1861年,克虏伯50吨级的超级蒸汽锤问世,将施耐德踩在了脚下。直到1877年,施耐德80~100吨铁锤的问世,它终于一雪前耻,只可惜彼时已经过世的欧仁再也看不到这一幕了。


离开了欧仁的施耐德荣光不再。彼时法兰西第二帝国已经灭亡,施耐德曾经引以为豪的社会关系变得千疮百孔。它告别了上一个纪元,工人罢工也开始在内部频繁上演。


但阿道夫的儿子亨利和欧仁的儿子欧仁二世却力挽狂澜,制造了新的奇迹。


二、战争起落


欧仁二世周旋于欧洲各大银行、家族之间,他两次系统性调薪,同时引入计件奖励,将工人的待遇提高了一倍,将工人福利支出占比从5%提升至11%,以回应全国性罢工浪潮。


1880年代,亨利斥资引进了革命性的“托马斯炼钢法”,通过脱磷工艺使洛林地区的高磷铁矿得以利用,钢材产量翻番,成本骤降。亨利还重资改造工厂,十年间让公司的钢产量增长了470%。


很多人对这两个“向工人和外国资本家”妥协的胆小鬼嗤之以鼻,认为他们不管有没有销路只管闭门造车的做法,早晚让家族事业灭亡。


谁料新政府建立后,施耐德手握近10亿法郎的巨额蒸汽机、铁路的政府订单,终于让世人看懂了他们的明智。除了培养出欧洲最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欧仁二世还建立了技能培训体系,使勒克勒左工厂的劳动生产率在1880~1895年间提升120%。


稳定熟练的工人,高效低成本的生产线,日夜不停地三班倒工作,供不应求的市场,施耐德工厂的盛况在当时的法国寥寥无几。


施耐德还几经辗转拿到了法国军官发明的断隔螺式闭锁机专利,其75mm野战炮射程高达8500米 (旧式火炮仅5200米) 。技术和成本优势让施耐德迅速成为欧洲大军火商之一。


亨利去世后,欧仁二世独自掌管家族的20世纪初,施耐德成为欧洲第二大军火商 (仅次于昔日对手克虏伯) ,军火在营收中的占比超过一半。


1889年,法国著名的埃菲尔铁塔动工,钢铁制件从施耐德工厂里源源不断地运出来。随后几年,施耐德还与当时主要的国际电气集团西屋 (Westinghouse) 结盟,开始生产发电站、电气设备和电力机车。


埃菲尔铁塔建设期间,克罗索因为施耐德公司从一个偏僻的小镇,变成了一个繁华的工业城市。短短十年多人口从几千人增长到2万多,城市一半多人都和施耐德有关。


1904年,施耐德成为法国三大银行之一巴黎联合银行的大股东,为其东欧采矿业务提供融资渠道。世纪之交,欧仁二世开始在很多国家采矿、炼钢、发展电力,不过武器制造依然是公司的“现金牛”。


一战之中,施耐德依靠军火和钢铁业务站在了历史的前沿,但也让它险些跌落神坛。


1916年,法国军方给了施耐德400辆坦克的大订单,却让它栽了个大跟头。坦克作为一个新物种,施耐德并不精通。且彼时开战在即,法国陆军给的交付周期只有6个月。


施耐德仓促上线了坦克生产线,它忽略掉了通风、降噪、舱内高度等难解决的技术问题,可看似简单的“忽略”却让这台坦克几乎成为“人间炼狱”。


这辆施奈德CA1坦克重量约14吨,速度只有5千米/时,内部温度可达60度,一米左右的舱内高度让高大的法国士兵极度压抑,加上可致乘员永久听力受损的噪声,这辆坦克几乎毫无作战能力。


更糟糕的是,其仅5.5~11.5mm厚的“违规前置”油箱,根本无法抵挡德军的K型子弹 (测试时已发现但未改进) ,这让它成了一个敌军可以轻易引爆的炸弹。


这款坦克在战场上成了“送命机器”,甚至让战役的最高指挥官在与德国对决中命丧沙场。


此时跟它一起竞标的一家小公司紧锣密鼓地研制新坦克,还成功拿下了大量法军甚至盟军的订单,获得了“法国坦克之父”的美誉。


这家公司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汽车公司——雷诺。反观施耐德的坦克只能自行退出历史舞台。


虽然在坦克订单上挫败了,但这不影响施耐德在一战中赚得盆满博弈。战后百废待兴,施耐德的电器和水泥业务也被插上了翅膀。


1919年,施耐德电气通过参与欧洲工业和金融联盟 (EIFU) ,成功将其业务扩展到了德国和东欧地区,开始了国际化道路。


为了提高效率,施耐德在德国大量雇用当地的犹太员工,可一战的到来,让它和工人都面临着惨痛的代价。


战后,施耐德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调整和重组,逐渐停止了武器制造,转向与人民生活日常高相关的水泥、钢铁和电力行业。


1929至1933年,全球经济大衰退。与银行业联系紧密的施耐德遭遇重创,公司还被征收重税。


1940年5月10日,德军发动了法国战役,德军绕过了法国重兵把守的马其诺防线,从阿登山区突破,攻占了法国的战略要地色当,随后其迅速西进。


对法军的抵抗能力过于乐观的施耐德,还没顾得上炸毁任何一座高炉,勒克勒左工厂就完整无损地落入了德军手中。


德国在占领期间,将法国74%的铁矿、61%的钢铁、64%的汽车等都掠为己有。施耐德进入了一个极其艰难的困境,此时它的口号是“忍受但是抵制”。


工人们还是高高兴兴上班,只不过工作的效率低了,次品率高了,午休时间长了,经理们的监管松了……


随着德军在战场的失利,英国决定摧毁德军的军事重镇。勒克勒左工厂首当其冲,炮弹如大雨倾盆般一泻而下 。这场被历史学家称为“二战史上最干净利落的一次轰炸”,让施耐德一百多年的基业灰飞烟灭。


这场轰炸中施耐德的数万员工伤亡。英美法此后建立机制,避免这样误伤平民打击非军事基地的错误行为,但勒克勒左工厂的悲剧已经无法挽回了。


战争结束后,法国解放了,但整个国家都需要从头再来,施耐德也是如此。


三、并购狂人


新任CEO查尔斯·施耐德希望公司朝着“规模化、现代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他将这一策略应用于建筑、钢铁、电力、核能和出口等全部业务上。


在战后经济恢复的年代,公司百年来练就的规模经济和成本优势,让施耐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戴高乐将军还在1959年,将施耐德称为战后重建中“国民经济的领导者”。


但施耐德持续增长的数字背后却有一个残酷的事实: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拉开帷幕的时候,施耐德依然在吃老本,在研发和创新上吝于投入。 随着法国和世界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逐渐饱和,施耐德变成了失去食物的恐龙。


1960年,查尔斯的突然离世让接班问题变得非常棘手,施耐德的钢铁和造船业务的衰落使公司每况愈下。1969年,Empain家族接手了施耐德。


但Empain家族并没有让施耐德这艘大船重回增长。他们急功近利地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收购,盲目的多元化,让原本就摇摇欲坠的公司,变得更加不堪一击。施耐德如同一艘巨轮,在礁石之中跌跌撞撞。


直到1981年它遇到了新的船长——迪迪埃·皮诺-瓦兰西恩 (Didier Pineau-Valencienne) ,他决定与过去决裂,抛弃施耐德臃肿的非战略亏损业务,聚焦电气业务。


1985年,施耐德电气在巴黎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从一家近一个半世纪的家族企业转变成公众公司。1988年,施耐德并购自动化和控制领域的世界领先品牌TE电器。


1991年,收购工业界的知名品牌——实快电力,其开关、继电器、传感器等服务于美国各大公司和电力设施,通过收购施耐德获得了遍布各地的销售网络和电工、自动化技术。


1992年,在高低压电的安全舒适领域施耐德再获一员大将——高压断路器的领军企业梅兰日兰。施耐德逐渐在电气领域站稳了脚跟。短短十年时间,迪迪埃将一个濒临倒闭的公司变成了配电、自动化领域的世界级制造商。


1999年,公司更名为施耐德电气。这一年,施耐德电气在中国也拉开了“掠夺式扩张”的帷幕。他的手法如出一辙:先合资、后亏损、再控制。


通过一系列收购,施耐德电气成功在欧洲市场需求停滞后,找到了北美及亚太这个新的增长引擎,如今在营收中占据近半壁江山。


中国不但是施耐德电气的新型市场,还是其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环。 施耐德电气的全球战略布局很清晰,即法国总部控制品牌和专利权,中国生产,北美和欧洲销售。 沿着这个思路施耐德电气继续疯狂收购和合资。


施耐德电气拥有一整套完备的并购措施和方案,包括并购过程以及并购后期的整合,确保自己掌控经营和销售控制权。


持续二十多年的本土化收购和合作,让施耐德电气在全球低压电的高、中、低端市场都获得了布局。全球供应链的成功布局,本土化强力渠道的铺设,催生出了低压业务领域的全球龙头。


与那些嘴上喊着“In China,for China”的口号,却任用外国高管的做法不同,施耐德电气的管理团队完全本土化,并且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市场反应机制和本土化供应链。


深度本土化的供应链也成了施耐德电气的护城河,即便在技术没有优势的时候,它依然可以靠渠道优势继续占领市场。


从2003年至2018年的16年里,施耐德电气营收增长近3倍,归母净利润增长近6倍,低压电器领域市场份额约是第二名的两倍。


2024年,施耐德电气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16万名员工,公司总市值达到1200亿欧元,成为全球顶级的电气企业之一。


施耐德电气并没有停止收购的脚步,有新闻称,市值约1320亿美元的施耐德电气正与市值约160亿美元的Bentley Systems洽谈,一旦完成,将成为施耐德历史上最大的一笔收购,也会进入法国收购史上的前十。


但施耐德电气的全球化进程,同样面临着诸多阻力与障碍。


虽然依靠全方位的本土化战略、完整的产品线和规模经济带来的议价能力,在低电压行业一骑绝尘,但在汽车、机器人等自动化程度高的行业,施耐德还是西门子、ABB等压制着。此外, 中国制造正在成为它的劲敌。


2006年,中国的正泰集团与施耐德电气的一场侵权官司中,施耐德电气最终以3.35亿元赔偿款败诉,进口电气品牌的垄断帝国开始出现裂痕。


其中端市场的合资品牌德力西被正泰压过一头。如今在智能和数字化制造领域,中国制造也在迎头赶上,施耐德电气的“国货替代”也许并不遥远。


2024年1月,施耐德电气的大量数据被Cactus勒索软件组织窃取,并遭到勒索。这种事情并非第一次发生,2023年6月,施耐德电气就因MOVEit漏洞,遭勒索软件组织Clop窃取数据,影响了2700多家公司。


施耐德电气需要如它百年前一样拿出技术杀手锏,来面对工业4.0带来的种种挑战。


从法国第一台火车的轰鸣到世界第一艘蒸汽战舰的起航,再到埃菲尔铁塔的耸立,施耐德的名字与无数工业史上的里程碑紧密相连。技术优势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靠一个个技术狂人波顿,管理专家欧仁们带着他们如兄弟般的工人们,一点点地改良完成的。


正如施耐德的那句信条所言——“Evolution rather than Revolution” (进化而非革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正和岛 ,作者:刘溪,编辑:微澜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