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投资人的功守道
财务型投资机构总是在产业外围打太极,但不管投出什么坑,依然是片叶不沾身。模棱两可,矛盾互换,他们似乎总是对的。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DD不扯蛋(ID:close_3002339871) ,作者:一级棒的观察员,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看得懂”与“看不懂”
据说前段时间某基金立项会上了一个预制菜项目。
开会的时候,投资经理把菜品现场加热品尝,倒茶阿姨路过闻到气味,就说八角和香菜放多了,转身到饭堂现做了一道同样的菜品。立项会变成了鉴食会,阿姨完胜。
阿姨不懂供应链,不懂保鲜剂,不懂消费人群分析,不懂价格歧视,更别说亲自做过生意了,但阿姨也有“看得懂”的地方:八角和香菜放多了。
“看得懂”就不香了,“好项目”开端,总是起源于“看不懂”。
比如EDA之类的核心工业软件,一群做海外软件代理起家的公司,摇身一变成为了国产自主品牌。投资人有能力在芸芸项目中看穿哪家的3D内核是达索的还是西门子的不?内核不是自己的,该封锁时一样被封,国产替代的估值还给的起么?这些别说投资人,很多产业的人都看不懂。
但这丝毫不影响投资。
投委也不需要看得很懂,只要投资经理能把FA提供的什么自主可控、国家安全之类的项目亮点,梳理成一段不容易说卡壳的话术,让募资团队去路演就可以了。
财务型投资机构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做收益预测的EXCEL表。配色高端,数据关联,高度自动化,随便改个预设数字就能让整个表的关联数据像跳舞一样动起来。再用CPU i5以下的电脑做Presentation,表格稍微卡一下显得计算很复杂的样子,最后得出结论5年4个月后上市解禁退出,年化收益率86.7527%,小数点精准到后四位,以表严谨专业的投资态度。
说到底,投资是赚信息差的钱。只要GP能跟LP建立信息差,就不影响赚钱。
二、“独立”与“关联”
投资人喜欢产业中的独立第三方。比如某CRO……
独立第三方,讲述的是在产业巨头们风腥血雨的厮杀中,一股清流独善其身不站队,服务各种中小客户起家,有朝一日成为平台级企业的故事。
当然,这是在项目没有拿到产业资本投资情况下应该讲的故事。
投资人也喜欢产业中的关联方。比如某动力电池……
上市公司孵化,产业巨头扶持,轻辄合作研发资源共享,重辄参与对赌保底回购,作为第二曲线拓展万亿市场,集团公司市值翻倍寄予厚望。
当然,这是在母公司缺钱的情况下应该讲的故事。
投资人喜欢独立第三方,也喜欢关联方;但更喜欢挑战项目方。
“独立第三方没有门槛啊,容易被取代啊,大家都做自己的没有你的事,咋办啊?”
“关联交易收入不好确认啊,价格公允吗,哪天爸爸又孵化一个新的儿子,咋办啊?”
财务型投资人的产业逻辑,更多是巨头之间的爱恨情仇分分合合,竞争对手的冲突+花边新闻,项目各次股权结构变化隐含的战略定位转型,这些往往是投决会上最重要的辩论话题。无论路径对错,有时候故事性就是比专业性更能打动投资人。
三、“亏损”与“盈利”
正常的投资人都喜欢盈利的项目。
但是,除非项目本身真的很能赚钱,不然该亏损的,还是好好亏损吧。把项目做亏损是一级市场资本运作中最基础的策略。
这是一个估值问题。一旦盈利,财务投资人就开始找你的PE对标企业了。比如估值200亿的互联网企业,如果做了1亿利润,PE~200倍,投资人会直呼受不了,估值太高了!但如果亏损3亿,收入50亿,PS~4倍,是不是听起来合理多了?
最好的状态,就是亏损的绝对值在放大,但是亏损占营收比在缩小,这样大家既不会想着你马上要盈利的事情,又觉得你亏损可控,有盈利希望。以下是实操指南:
以一家做人工智能开发的企业为例:
营业收入: 找几个知名客户勾兑一下,给点原本就要外包的研发项目合同过过账,转手找第三方做项目实施,亏点钱没关系,收入到手了。
毛利率: AI项目的毛利率怎么可以低过90%呢,收入就是毛利润啊!
研发费用: ①后期增长曲线不能太陡峭,所以前期就要打好基础,买多点研发设备,高薪校招名校博士壮大团队;②前面转给第三方的项目人头成本,全部放在研发费用里。“老板都不知道CTO的研发预算该怎么批,更别说财务投资人有能力判断了。”
销售费用: toC可以无限制做大,toB就别搞太大了。
管理费用: 实控人买车,出国旅游,保姆费用,一般都放在这,比销售额增长慢一点就好,尽量不要引起关注!
财务投资人一看报表,就会看到好几个亮点:①知名客户订单占领市场高地;②研发投入持续老板野心很大;③销售费用较低彰显产品导向;④项目毛利巨高盈利指日可待。这种项目有不投的理由吗?
一级项目的特点就是证伪周期很长,只要在下次融资前,别亏断了现金流就行。而绝大部分投资人也不关注分红,利润只是拿来算估值而已。所以有些项目就算带着10多个亿的净利润IPO,还是不如对标星巴克的项目更吸引财务投资机构。
四、GP的功守道
市场上有两类GP。
一类把产业弄得明明白白,能很早期就敏锐地发现行业机会,项目价值;
一类把LP弄得明明白白,合伙协议的条款设计精妙,硬生生把LP弄成弱势群体。
那些在产业之外的财务型GP,功守之道游离于虚空的尽职调查、臆想的产业逻辑、缥缈的投资理念和肤浅的经验之谈。一旦被戳破,他们总能把责任推给市场,行情,企业,甚至LP。
最近看了篇文章,说有GP抱怨LP们太追求DPI了。而他为了做DPI数据,被迫把有潜力的优质项目卖掉了。
这也太委屈了吧!那您Portfolio里面那些没潜力的劣质项目咋办呢?继续做IRR么?但如果LP确实喜欢看DPI,为了募集好下一期基金,把能出手的项目先卖掉又如何?这个角度看,也算是个理性的决策。
财务型投资机构的功守道,尽其力也只是守在产业外围耍太极,对LP的攻势,却是拳拳到肉。
很长一个阶段是LP对GP的尽调能力不足,似乎市场上也没有什么第三方机构能帮LP尽调GP。依我看来,LP成长之路漫漫,GP都投不好,还怎么投项目呢?就算跳脚下场自己做GP,也未必能有很好的效果。
一级市场的功守之道,先让LP守住那些背对产业的GP太极拳吧。
本文纯属虚构。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DD不扯蛋(ID:close_3002339871) ,作者:一级棒的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