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自由,只是一种幻觉?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欧洲价值(ID:ouzhoujiazhi) ,作者:叶克飞,编辑:二蛋,原文标题:《财务自由只是一种幻觉?》,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在财富保值越来越难的时代,很多人都强调“保本”式操作。比如前些年被鄙视的银行定期,如今都成了相对安全稳妥的选择。但 问题是,它又真的稳妥吗? 许多人并不知道,在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即使本金不变,即使有利息,一次通胀期也很有可能导致一大笔钱成为废纸。


被詹姆斯·托宾称作“历史上最伟大的指数学家”、被约瑟夫·熊彼特视为美国最伟大经济学家的欧文·费雪,曾经讲过这样两个故事:


柏林一位著名教授靠卖书发了一笔小财。他把这笔钱投资于所谓的“安全”债券,期望靠利息生活。在通货膨胀期结束时,他发现自己一辈子辛苦积累的全部财产,买不起一张邮票。然而,债券发行者并未违约。这个教授的破产,不是因为对方没有兑现付款承诺,也不是因为商品稀缺从而变得昂贵,也不是因为他的判断不好,而是因为通货膨胀使德国马克的购买力几乎降到了零。


还有一个波兰服装商决定退出服装行业。他将100套衣服卖掉,得到10万波兰马克,然后用这笔钱投资三年期“安全”抵押贷款,利率6%。三年期满后,他得到了1.8万波兰马克利息,也拿回了本金。但这笔钱只能买一套衣服。名义上,他的财富保本了,还得到了利息,但实际上,他损失了几乎所有的本金和利息。


这两个故事出自费雪货币研究的经典著作——《货币幻觉》。虽然他们所经历的通胀期都有战争因素的影响,但对于当代人仍有启示。


“货币幻觉”这个概念,是指人的一种心理错觉,即决策时只看到货币的名义价值,而忽视了实际购买力的变化。


简单点说,如果你觉得生活成本越来越高,工资涨了还是不够用,就说明你出现了货币幻觉。按照费雪的理论,人们所说的收入一般指货币收入,这个收入其实有很大水分,它必须经过指数换算,消除“幻觉”之后,才是真实收入。


1867年出生的欧文·费雪,是经济学家、数学家、耶鲁大学教授。他提出的“费雪方程式”,提高了人们对货币量与总体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认识。他的《利息理论》《货币的购买力》《繁荣与萧条》和《货币幻觉》《货币缩水》等著作,备受熊彼特、弗里德曼、萨缪尔森与张五常等经济学家的推崇。


尽管费雪1947年便辞世,未曾见到二战后的世界变迁,但他的著作和理论,直至今天仍然具备极大价值。《货币幻觉》所阐释的理念,使之从1928年甫一提出便成为现代货币主义思想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框架的基础之作。虽然在1967年后,这一理论一度被经济学界抛弃,但近二十年来,它又被经济学界重拾。


费雪的人生也相当传奇,就读于耶鲁大学数学系的他,却成为该校第一个经济学博士。尽管是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费雪也没有对自己的理论进行太多粉饰,更没有故弄玄虚,而是致力于“去发现、去描绘出经济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大概在1920年前后,费雪发现在现实中,人们对货币贬值几乎一无所知,认为货币价值稳定不变。


在《货币幻觉》中译本的译者前言中,曹乾写道:


“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是同义语,在今天的经济学教科书上,通货膨胀通常被定义为物价水平上升。假设你的收入不变,但每种商品的价格都突然上升,变为昨天价格的2倍,那么你的收入买任何东西,与昨天相比,能买到的数量都减少了一半。物价水平上升,让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了,这就是货币贬值。”


文中继而写道:


“通货膨胀导致了货币贬值,而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货币价值不变,这就是货币幻觉。”


在费雪之后,经济学家威廉·菲利普斯考察了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菲利普斯曲线”。 这个概念是指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根据这种理论,当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时,工人会要求涨工资;当劳动力市场接近于充分就业时,物价也会上升,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工人要求涨薪,另外一部分原因是企业产品的需求旺盛。由此一来,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者的任务只不过是在菲利普斯曲线上选择最优的位置:他们可以降低失业率,扩大产出,但这又会导致通货膨胀。”


菲利普斯曲线在很大程度上发扬了货币幻觉理论,也让费雪多了许多拥趸。 但在1967年,弗里德曼在美国经济学会上指出,人们不存在货币幻觉,对通货膨胀有完美预期,并据此进行调整。


弗里德曼的看法是:


“真正重要的不是名义价格,而是经过通货膨胀因素调整后的实际价格。例如,对于消费者而言,如果他们预期价格水平变为原来的2倍,他们也会要求雇主将他们的收入提高到原来的2倍。这样一来,消费者的消费没有发生变化。类似的,企业的产量也不会发生变化,因为企业也只关注相对价格。在这里,真正重要的是在进行定价决策时,人们完美考虑了通货膨胀因素。”


弗里德曼还进而提出了自然失业率理论,认为当失业率低于某个水平时,将会进入通货膨胀螺旋,而当失业率高于这个特定的水平时,将会进入通货紧缩螺旋。


他的理论对货币幻觉理论造成了巨大冲击,也成为经济学领域的主导理论,乃至西方各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基础。


但在近年来,因为种种现实,经济学界开始重新考量“货币幻觉”,试图在“货币幻觉”与“自然失业率”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行为经济学的走红也对费雪理论予以加持,旧日被学院派经济学界不屑一顾的行为经济学,将人们的错误判断和对市场的影响,与宏观经济挂钩,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这一点恰恰基于费雪的理论。


依照费雪的理论, 货币幻觉的出现根源是货币单位的不稳定,也就是货币购买力的波动。 这种波动对于不同行业和不同阶层都有损害,他继而在个人、银行和政府的角度提出补救办法,比如用指数衡量货币购买力,并根据指数调整工资等,或直接用指数创造商品本位,取代金本位。


书中还有一个例子,费雪的朋友在1908年将五万美元的债券交给投顾管理,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20年后的1928年,物价已经上涨4倍。投顾辩称他是为了让风险降到最低,因此采用了保守策略。但在费雪看来,投顾连通胀风险和美元价值不恒定的常识都不具备。这种事情在全世界都可以看到,比如一个在经济领域经常见到的假设:如果一个中国人,在80年代初就成了万元户,他推断靠当时堪称巨款的几万元积蓄,配合银行利息,已经足够维持晚年生活,于是将钱存为银行定期,从此马放南山,现在会怎样?别提现在了,他连坚持到2000年的可能性都不存在。


当然,通胀本质上是一个财富转移的过程,但对于利益受到损害的人来说,这当然是痛苦的。就像书中所说:


“有人认为,当银行金库被抢或你的房子被盗时,社会并没有变得更穷。如果你是抢劫案的受害者,别人对你说,‘你失去的正好是盗贼得到的,整个社会和以前一样好,没什么损失’,你对这种安慰是什么样的感觉?”


货币幻觉这个概念可以应用于各种经济领域,比如股票市场。许多股民总会认为一只股票价格低,就有上涨空间。但这个“绝对价格低就有投资价值”的逻辑显然是荒谬的,因为股票的估值是一个复杂体系,股票的价值和绝对价格的高低并无太大关系。甚至可以说,很多低价股票其实已经严重高估。也就是说,这种错误思维本身就是货币幻觉的体现,也让许多人蒙受损失。


在全世界范围内,地产泡沫都常常迷惑人们的心智。比如很多人都会沉迷于房价在几年间的变化,认为自己赚到了,但却忽视了社会整体的商品价格变化,进而夸大了地产的投资潜力。这同样也是“货币幻觉”的体现。


还有一个经常被人提起的概念——财富自由,同样也是一种“货币幻觉”。就像前面提到的万元户例子一样,一个人要想实现财务自由,一方面当然是钱越多越好,另一方面还要看货币的稳定性。


《货币幻觉》中以一战为例,讲述了战争对货币稳定性的巨大破坏。许多人的巨额存款,在短短时间里变得分文不值,结果一战制造了一大批欧洲新穷人,他们原本是生活优渥的中产,早早积累了太平时期足以用来终老的财富,但战争和通胀让一切成为泡影。


所以,财务自由很有可能是一种货币幻觉,你所积累的财富并没有“一劳永逸”的效果。很多中国人喜欢说“一劳永逸”、“给后代积累财富”,但这多少是承平时代和经济腾飞期的一种幻觉。从历史长河上来看,许多所谓的积累不过是镜花水月,难敌大时代的变迁——当然,这并不是让人躺平,多积累点总比没有要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欧洲价值(ID:ouzhoujiazhi) ,作者:叶克飞,编辑:二蛋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