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青年返乡,有何地域差异?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2024年调研几个东中西旅游县域,遇到返乡创业青年给我很大的冲击。明显感受到东西部青年返乡时间和规模、返乡目标和返乡生活都出现差异。


一、成家立业与按时返乡


中西部青年返乡人数少,返乡时间更晚,大多是在外漂泊后成家立业的理性选择和政策扶持,甚至很多人将这作为阶段性工作的过渡。


以笔者家乡为例,自2021年以来,恩施州 (地级市) 新增返乡就业创业者2.2万人次。2022年共有5921名外地务工人员选择返乡创业,2023年,新增返乡创业就业人数5748人,其中从事餐饮、民宿等旅游相关服务行业的人员占比超过70%。


部分返乡创业人员选择回归农业,一些返乡创业者通过电商平台和直播带货的方式,将当地的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如黄柳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富硒土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东部青年返乡人数多,返乡时间早,许多大学毕业就返乡。 以安吉县为例,2019年以来安吉县新增就业创业青年近5万人,常住人口增加近10万人,增长20%以上。2022年至今全县新增青年就业创业人数近2.4万人。在安吉调研,2020年以后,除了极少数顶尖高校毕业生会留在城市从事医生、飞行员、大厂程序员等工作,90%以上的都会毕业就回家。也有不少青年出国留学后回家开农场与咖啡店。


案例:欢欢大专毕业后立即返乡就业,作为独生女,她无需为生计担忧,选择回乡从事轻松且喜欢的工作 (民宿前台) ,享受与父母的日常相伴。虽然工资水平低于城市, 但农村的低生活成本、自有住房以及与父母同住的生活方式大大降低了生活成本, 促使他们选择返乡。


二、返乡就业与家庭创业


中西部青年返乡就业创业经历是再农化的嵌入过程。中西部青年的再农化嵌入过程是基于乡土关系网络而进行的技术资源再整合。返乡青年通过重新融入乡村社会,利用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开展农业创业或就业。例如,通过家族和邻里关系招募劳动力、获取土地资源等。


其在乡村的就业和创业往往呈现多样化,如农业合作社、农家乐、大型种植、电商平台等,主要依靠自身在外积累的技术、资金、市场、销售以及人脉等资源反哺乡村地区,支撑其在乡村的适应性发展,实现资源的再生产与再嵌入。


其中以返乡女性就业创业较为突出。随着中西部教育城镇化的推动,隔代养育已不足以满足子代教育, 绝大多数母亲都会在孩子上小学时回到县城或乡镇进行陪读。 为了兼顾家庭生计,从事工厂非正规就业或是自己从事餐饮、美妆等行业。


案例:兰兰和丈夫都在武汉工作,婆婆在县城带孩子,但一年级必须回去,自己靠着积累的爱美打扮经验,回到县城做一个美妆店。双双也是,老公在外工作,自己在家带两个孩子,大的上了初中,小的上小学,之前接鞋厂的订单,现在自己卖米酒。


东部返乡青年则是在家庭创业基础上实现农产化和再分化过程。与中西部青年创业主要依靠自己和朋友关系不同,东部青年返乡创业更依赖家庭基础。 他们利用父辈积累的经验与产业,如茶园、农场、工厂等开展经营活动。这种家庭基础的再嵌入使得返乡青年能够更好地利用家庭内部的代际分工,实现家庭资源的整合和再生产。他们不仅从事农业生产,还结合商业经营,形成“亦工亦农亦商”的多重生计模式。


青年在城市的学习经历使他们掌握了符合现代需求的运营思路,熟悉网络营销,可以利用网络平台销售农产品、发展乡村旅游等。 这些“返乡青年”在拓展原有产业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案例:迪迪返乡经营家庭农场,不仅负责拍摄宣传短片,还负责携程、美团上的农场客房销售预定工作,并担任乡村振兴培训学校的负责人。倩倩也是返乡后帮助父母完成酒店运营宣传,负责茶庄园培训接待、课程设计工作,并利用酒店大堂、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等渠道销售茶叶。虹虹等则是将家庭茶园从卖青叶转为卖茶叶、出租机器。好好作为安吉茶叶电商直播销售的代表,订单规模扩大了3倍。


乡村三产融合的发展为家庭提供了创业机会。 拥有产业或有创业计划的家庭往往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合作经营。在这些家庭中,夫妻分工和代际分工的现象十分普遍:妻子通常负责财务和后勤工作,而丈夫则负责生产和销售;年轻人负责运营和销售,而老年人则负责生产。


同样,由于东部地区乡村地区农民分化比西部更早,已在70后的父辈中形成了村庄职业分化,这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青年返乡创业就业的分化。90年后村民大规模进入二、三产业,耕地和茶山的流转集中于资金和能力较强的大户手中,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村庄日益形成白茶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以及竹制品生产商等分化。及至青年二代,形成返乡创业再分化现象。具体而言可以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返乡创业领域有世代差异: 粮二代多为80后,这一代人经历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初步转型,其创业就业更多依赖于规模化经营。而茶二代多为90后、95后,他们成长于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更倾向于利用数字化手段推动产业化发展。旅二代多为00后,他们倾向于村咖等新业态领域。


第二,返乡创业就业因素差异: 粮二代的创业就业更多受到传统农业转型、规模化经营等因素驱动,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引入现代化农业设备等方式提升生产效率。茶二代则更注重产业化发展,通过打造茶叶品牌、发展茶旅融合等方式,将茶叶产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相结合,推动产业升级。


第三,家庭合作方式差异: 小农家庭由于规模较小,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其子女返乡创业就业的动力不足。小农家庭的经营多以满足自身生活需求为主,缺乏扩大生产和转型的动力。中农和大农家庭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土地资源,其子女返乡后能够利用家庭资源进行规模化或产业化经营。中农家庭中子女占据决策主导地位,大农家庭仍旧是父辈负责核心业务。


三、城乡两栖与差别


随着县域城镇化的推进,东中西的返乡青年以县域为单位构建起自己与家庭的生产生活半径。虽然都是城乡两栖的生活状态,这种生活方式使得他们能够在城乡之间灵活调配资源,实现家庭的完整性和个人发展的多元化。但从生产生活融合视角看,东西部青年还存在区隔与融合的差别。


对于中西部返乡青年来说,他们是生产在村生活在城。 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土地资源、父辈劳动力和关系网络在乡村,随着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政策倾斜力度的增大,乡村生产成本降低而效益更明显。另一方面,伴随子女教育、生活设施配套和消费市场的县城化,他们的生活目标是在城的。由此形成个体、夫妻、代际的城乡分隔与流动。


对于东部返乡青年来说,他们的生产生活是亦村亦城的。 东部返乡青年的生产生活更加倾向于“就地化整合”,即生产和生活都可以在乡村完成。这种模式得益于东部地区 相对发达的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使得返乡青年能够在乡村享受到与城市相近的生活质量。尽管生活在乡村,东部返乡青年的理念和生活方式已经高度城市化。他们注重生活品质,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乡村的治理和建设。这种城市化的理念不仅体现在对乡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上,还体现在消费和生活方式上。


案例:明明在村里一个茶厂和家,在乡镇一个店面 (父母为主) ,在县城2套房 (父母一套他一套) ,他在乡镇工作,想回哪个家就回哪个家。他妈妈每年都去旅游,他也爱和妻子去周边旅游,下班休闲也会去咖啡店,村里共享电瓶车、新能源充电桩、健身房、咖啡店等基础设施比县城更方便。


东西部返乡青年的差异化返乡实践反映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在资源分配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以及返乡青年在城乡之间寻找平衡的努力。


同样无论东中西区域,青年返乡都深受媒介与生活逻辑的影响,媒介技术的可供性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方法,通过构建跨越城乡的传播网络,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生活逻辑的转变和政策支持也为城乡融合提供了有力保障,在青年返乡创业过程中,家庭成为重要的连接点,通过家庭成员的分工合作和媒介技术的应用,城乡生计与日常生活实现了共同在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行业研习 (ID:hangyeyanxi) ,作者:周明(中山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博士生),编辑:香菜粥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