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互联网巨头放弃造车?
2024年,多家销量长期低迷的二线新能源车企接连暴雷。
前有高合停工停产,后有哪吒汽车“闹海”不成,换帅自救。12月上旬,百度和吉利的合资公司极越汽车在CEO发布一封无法按时发工资的内部信后,在线直播原地解散,接连多日热搜霸榜。
资金链断裂是这些新能源车企暴雷的直接原因。
据“晚点LatePost”报道,夏一平曾在11月底去百度寻求资金支持,那可能是极越的最后一次机会,但截至目前,百度除了帮忙解决拖欠的社保和工资,以及承诺“兜底”智驾和导航,并没有宣布将注入新的资金。
根据百度财报,百度累计投资集度约88亿元人民币:第一笔在2022年,投入41亿元;第二笔在2023年,投资47亿元。
2020年前后, 一批互联网公司高调进军汽车领域,扮演了关键的现金流支撑者角色 。阿里与张江高科一起投资了上汽集团旗下的新品牌智己汽车,还投资了小鹏汽车;百度则携手吉利创立集度汽车,并向威马汽车注入资金;蔚来背后站着京东、腾讯、联想、小米和百度。
彼时电商业务内卷,广告也成了存量市场,造车成了互联网公司能寻找到的新标的:既能抢占新能源汽车场景,将其补充进自身生态之中,又能借助造车扩大想象空间、提升股价,在资本市场上讲出更具吸引力的故事。
造车这门生意风险高、周期长、容错率低,对互联网公司来说是很重的生意,即便是和传统车企合作造车,也需要高额的资本投入。 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使得互联网公司过去的成功打法和经验逐渐失灵。
如今五年过去,阿里对智己的支持热度不再,百度正在放弃对极越的进一步投资,腾讯也开始频频减持蔚来。相比多元化投资的扩张之举,一众互联网大厂正纷纷走向 聚焦主业、收缩阵线的新共识。
一边是正在经历残酷的淘汰赛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另一边则是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赛道,面对同样烧钱但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两大赛道,互联网大厂也开始纷纷转舵。
新能源汽车正加速进入淘汰赛阶段。根据乘联会发布数据,今年6月份,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新车销售市场的渗透率首次突破50%,今年11月达到52.3%,已连续5个月突破50%。
再叠加上从去年开始由特斯拉打响的全面价格战,各车企的压力,尤其是现金流压力骤增,一方面花钱如流水,卷研发、卷技术、卷宣传;一方面盈利困难,竞争激烈、还要和同行打价格战。
互联网巨头们放弃造车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进入2025年,车企失去大腿还将愈演愈烈。
一
在动辄百亿投资的车圈,极越因为含着金汤匙出生而备受瞩目。
2021年1月11日,百度正式宣布造车,吉利是战略合作伙伴,成为当时的BAT阵营中第一家入局造车的互联网巨头。
彼时的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也坐在台下。受新冠疫情影响,众多造车新势力苦于销量不振和后续融资不畅,将威马卖给百度已成为威马决策层的考虑之一。
威马汽车曾是造车新势力的第一梯队,一度与“蔚小理”齐名。自2017年起,百度多次加码威马的B轮、C轮和D轮融资,成为其最大外部股东。双方还成立“威马 & Apollo智能汽车联合技术研发中心”,百度为威马量产车型提供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从威马到极越,百度实现了从外部投资者到合作造车的转身。
2021年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至关重要。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 智能化的重要性将会超越电气化。 在汽车行业的智能化转变中,车企对数据、算法等技术的需求会变得更加旺盛,这正是互联网巨头的优势所在。
于是,在蔚来、理想、小鹏等新造车企业在市场立稳脚跟后,进入2021年,更多科技企业来势汹汹,百度、富士康、滴滴、小米、360等企业纷纷宣布进军汽车制造领域。
互联网巨头造车,目的之一是缓解流量增长疲软的焦虑。
一方面,互联网巨头想要抢占新能源汽车场景,将其补充进自身生态之中,只有入局才能寻找到突破口;另一方面, 新能源汽车赛道是一个确定性极高、且由政策强力推动的新增量市场。
那时候的极越汽车还叫集度汽车,名字的意思是“集百度AI能力之大成”。当时李彦宏对于集度寄予厚望,曾在各种公开场合称赞:“集度汽车存在的目的,就是要把百度多年的自动驾驶技术、智能座舱技术第一时间推广到市场上。”
而在具体的造车方式上,各家互联网科技公司的选择也不尽相同。
百度和阿里巴巴选择了合作造车;小米选择独立造车;腾讯和京东选择了参与投资;华为则选择了提供技术支持。
每一次新造车消息的传出都会对“绯闻”双方的股价带来拉升。雷军早些年就说过,要想做成高估值公司,首先还是得Go big market (去大市场) ,做一个最肥的市场。
新能源车就是那个时候最肥的市场。
2020年中,第一波造车浪潮中崛起的新势力,在经历从地狱到天堂后,市值狂飙:特斯拉的市值飙升到8000亿美元以上,一跃超过全球五大汽车集团市值总和,并被列入标普500指数成份股;蔚来市值突破900亿美元,小鹏、理想也来到300亿美元以上。
对于科技互联网公司而言,可以用造车这个市值管理器提升股价,在资本市场上讲出更具吸引力的故事。
更何况,OTA软件升级、订阅服务、电池租赁等也让买车变成了持续性消费,能为互联网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与利润增长机会。
在巨大的想象空间下,互联网大厂争相入局。美团、字节跳动投资了理想;蔚来背后站着京东、腾讯、联想、小米和百度;阿里、小米投资了小鹏;哪吒汽车背靠奇虎360和宁德时代……
二
但造车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性感。
过去二十年,中国互联网行业靠着融资创造了众多奇迹,但这种大力出奇迹的互联网方法论在造车上却屡屡碰壁。
造车这门生意 风险高、周期长、容错率低 ,长期的巨额投入,即便是财大气粗的互联网公司也吃不消。2019年第一季度,百度出现了上市14年来的首次亏损,当季净亏损3.2亿元,这也导致百度的股价暴跌16%,市值蒸发600亿。
互联网企业很难像那些新造车势力一样,坦然地面对造车带来的巨额投入及长期亏损。蔚来、小鹏、理想那些造车新势力每个季度会产生十几亿元的亏损,而特斯拉从成立到实现盈利则足足花费了16年时间。
尤其是在近两年汽车价格战的大背景下, 各大车企不得不牺牲部分利润,选择“烧钱”降价,以保住来之不易的市场份额。 而这种“赔钱赚吆喝”的举动,显然令那些想挣“快钱”的互联网企业,难以忍受。
更何况,风向已经发生了变化。
2024年初,苹果宣布放弃造车,ChatGPT爆火,全球掀起一股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科技巨头们争相布局AI赛道。
百度推出大模型项目文心一言;腾讯加码混元助手;阿里推出通义千问;字节跳动也在大力发展云雀模型,升级剪映等应用,融入更多AI功能。
一边是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赛道,一边是越来越残酷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淘汰赛,于是众多互联网企业开始试图一步步远离汽车行业。
阿里对智己的支持热度不再,百度正在放弃对极越的进一步投资,腾讯也开始频频减持蔚来。
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备案文件及相关报道,2023年6月底,腾讯减持4013万股蔚来,2024年5月份,腾讯再次减持蔚来2530万股ADS。经过这两次减持,腾讯的持股比例从最初的高于5%降至4.9%,且由于持股比例低于5%,后续腾讯减持蔚来无需公告披露。
造车新势力的亏损持续,汽车实际销量落后于预期,补贴政策退坡,激烈的市场竞争,无一不成为阻碍投资机构的一道道门槛。
如今,互联网造车从兴起到退潮,与曾经自动驾驶的火热到冷落如出一辙。
曾几何时,亚马逊、谷歌、百度、阿里巴巴等全球知名互联网公司,纷纷开始研究自动驾驶技术,于是在大量资本的簇拥下,Waymo、Cruise、Argo AI、Apollo等Robotaxi公司竞相出现。
而现在再去看这些公司,当资本失去了投资热情之后, 除去已经死掉的,其余也就只剩下“求活”两个字。
三
从极越发的声明及其CEO夏一平的内部信可以看出,目前极越汽车还没有躺平,正在想方设法积极自救,特别是要尽快寻找到新的投资者。
高合也在找钱。
9月13日,久未公开露面的高合汽车创始人丁磊,突然现身高合汽车的用户线上沟通会,强调高合没有破产,只是重整。
自从2月份停工停产以来,高合从多方寻找资金,甚至还尝试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自救”。如今距离丁磊口中三个月的翻身窗口期已经超出快四个月的时间,高合仍然还在ICU里。
相比之下,哪吒算是幸运的。
据财联社等媒体的消息,哪吒汽车在11月中旬等来了南宁产业投资集团的援手,后者为其提供供应链金融支持。
2024年12月6日,哪吒汽车以一份全员信的方式,向外界透露了更换CEO的消息和未来规划:张勇不再担任公司CEO,创始人、董事长方运舟兼任CEO;公司的发展方向也将变为国内和海外并重,并立下了“全力以赴IPO,2025年内整体毛利率转正,2026年整体盈利”的目标。
全力以赴IPO以及聚焦海外,正是当下哪吒的自救指南。
近两年,哪吒汽车加快布局东南亚市场,并全面启动海外业务,建立当地工厂、搭建销售网络、提供本地化服务等。2023年,哪吒汽车在东南亚市场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中排名第3,新势力中排名第1位,占东南亚市场份额达到10.5%。
上市则不仅意味着更广的融资渠道,还代表了资本市场的信心。同时期的“蔚小理”和零跑都早早登陆资本市场,但哪吒几次冲击IPO都不顺利,今年6月,哪吒母公司合众新能源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如今资本退潮,互联网公司接连撤火,新势力们的融资渠道越来越窄,上市机会也越来越渺茫。而这些“前车之鉴”提醒着还在牌桌上的造车新势力玩家们, 靠人不如靠己,没有强大的“硬实力”,不仅造不了血,也很难融到资。
规模化才是车企打赢这场生死时速战的关键。 零跑汽车创始人朱江明曾表示,“我们把销售规模看得比毛利转正更重要,主要是我们希望通过规模优势降低整体成本。”
很多新能源车企的销售规模都不达标,所以没能盈利。在全球范围内,唯三实现盈利的新能源车企是特斯拉、比亚迪和理想,而理想在2023年才实现全年盈利。其他新能源车企,无一例外,都处于亏损状态,而且是“卖一辆、亏一辆”。
最近,多家头部造车新势力发布了2025年销量预测和产品规划, 销量翻倍和扩充产品矩阵成了共同的目标。
作为造车新势力的代表品牌,“蔚小理”三家车企的定位有明显差异,蔚来塑造高端纯电的品牌形象,小鹏主攻智驾科技路线,理想深耕增程奶爸车。
如今,曾经定位泾渭分明的“蔚小理”如今也开始杀入彼此的阵地。在“蔚小理”2025年的新车规划中,蔚来将推出第三品牌,小鹏计划进军增程市场,理想则将推出纯电车型。
2025年,新能源车企将要进入更加惨烈的淘汰赛。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在十周年内部信中指出,未来两三年将是行业最激烈、最残酷的阶段,只有少数优秀企业能生存下来。而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和雷军等人也预测,到2025年,能留在市场上的品牌将不超过5家。
倒在2024年年尾的极越,更像是2025年那场残酷淘汰赛的提前彩排。
参考资料:
《极越“原地解散”:百度的一场造车闹剧》,来源:智驾网;
《极越危机全复盘:哭泣的 CEO、摇摆的百度与被欠款的吉利》,来源:晚点LatePost;
《互联网造车,开始大退潮》,来源:C次元;
《互联网巨头下场造车的必然与决然》,来源:懂懂笔记;
《互联网巨头造车狂想曲:投资、技术支持和亲自下场》,来源:探客出行。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字母榜 ,作者: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