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种精英,何不到“第三世界”就业去?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今天的主题是全球变局时代的中国青年——从‘潘晓讨论’到‘清华博士去非洲’”,所以我们首先从曹丰泽语录入手。


1


以一个雇主的身份来说,我们在招聘应届生时的思维方式是这样的:


1)一个普通学校任意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严格为零,能力未知。


2)一个好学校的任意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严格为零,聪明和勤奋至少占一样。


3)一个普通学校的小语种&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严格为零,能力未知,但是会小语种。


4)一个好学校的小语种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专业知识严格为零,聪明和勤奋至少占一样而且会小语种。


所以首先,我们非常喜爱小语种专业学生。不管你的能力优劣我们都要。能力强的当领导,能力差的当员工,但是你肯定会有一口饭吃,这是毋庸置疑的。


2


学习不好就学小语种,学习特别不好就学厨师。这两行永远不会失业,而且只要你肯吃苦,你就能赚到比同档次学生多很多。


小语种以西葡法为优,市场缺口极大,溢价非常高。日德俄差点意思,因为没有 (持续有影响力的) 殖民地,就业面太窄,选择相对较少。


3


其次,学校还是有用的。我们主管领导有一句话“985的硕士就算是学兽医的我们都要”,非常实在。因为985的硕士哪怕他是学兽医的,也说明他聪明和勤奋至少占一样,上手工作必然很容易。


作为念过大学的人,我认为大家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别装外宾,尤其是别在我面前装外宾。不管你学的是土木工程还是市场营销还是会计学还是考古学,你在毕业时所掌握的知识都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一个大写的零。你的雇主只有两种可能,要么光明正大地不看你的专业,要么假装看你的专业但是内心深处根本不在乎你学了什么专业。


这种时候你最占优势的是什么呢?要么,你有明确的证据证明你确实掌握一门实实在在的技术,比如小语种,要么,你有证据证明你的学习能力比较强,比如你大学的牌子好,或者你是个研究生。



鉴于曹丰泽博士对于小语种,尤其是名校葡语独特的青睐,在他回国考试的时候,我请他给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葡语系的学生,尤其是二年级的学生,做了一个以个人体验为主的讲座。


那次讲座与他在《文化纵横》的讲座是同一天,当时他还没有爆火,所以北大的那个场子稍显落寞,当然,该来的还是都来了。在他因为《文化纵横》的讲座上了热搜之后,不少人对我表达了后悔之情,竟然没有及时围观这么火的一个对象,感觉错过了好几个亿。


你们看,这其实体现了很多小语种学子的心态: 对一个东西火不火完全没有前瞻性,被动地被抛进或甩出风口, 人云亦云,不相信他们隔壁的博士和他们自己的老师,被不如他们自己水平高的网红操纵,哪怕北大学生也是如此。


三‍‍‍


曹工的讲座,我主要安排给二年级的学生。


在这里解释一下,北大葡语因为师资只有五人 (三位中国人,一位葡萄牙人,一位巴西人) ,所以两年一招,目前有二年级一个班,四年级一个班。


为了避免有些人抹黑,说什么北大葡语师资很弱,我还得进一步解释,北大葡语的师资人数比较少,是因为进入门槛特别高;而且,正是因为严格保证教师质量,严格控制学生数量,才让北大葡语在一片唱衰小语种的大气氛中成为还不错的存在。无论在学术培养,还是在为国家政治外交与出海企业提供人才上,我们都做得不错,这也保证了这个专业存活与发展能力。


曹工的讲座主要面对本科二年级的学生们。大四的同学们已经大体确定了方向。尽管如此,四年级几位想找工作的同学,全部都是女同学,还是来参加了。在曹丰泽精神的感染下,她们卸下了精神枷锁, 广泛向基建、采矿、制造业等企业单位投递了简历,并且已经收获了offer。而且薪水还不错。 在就业问题如此突出、女性就业更为严峻的当下,这是非常难得的。



那么什么是精神枷锁呢?


当然是第三世界嘛。 要出国只能去欧美,那样才能有面子,怎么能去非洲呢?尽管当年他们在保送和高考时,都知道所学习的小语种的对象国是哪些国家。尤其是保送生,为了进北大,申报的材料里简直把自己塑造成“心怀天下”的人。但当面临就业时,别说非洲,拉美的国家也是“垃圾国家”。除了欧美,其他地方的人都“不是人”。而且,作为一位“高贵”的北京大学学生,怎么能甘心老死非洲呢?


所以,隔壁曹工的好处,就是用相当戏谑的方式,把这种心态的可笑之处全部都暴露了出来, 而且戳穿了北上广中产阶级表面富裕实则荒谬的生活的大泡泡。


我觉得,学生们都是有理想的,他们材料里写这些东西并不一定因为机会主义,还是有真情实感的。而且学习这种语言好几年,多少都能有共情,主要是还是得让他们看到另一种生活的可能和意义。


其实他们也并不一定因为长久生活在第三世界而痛苦,毕竟在那里,他们能拿到高出国内同类职位一倍的工资。但是耳边人念叨多了,说他们痛苦,他们也就痛苦了。所以,曹丰泽十分宝贵,因为尽管很辛苦,但他的精神如此盛放。即使大多数人无法像他那样 永远游牧 , 但至少可以不凡事都精算,减低心灵内耗。



刚刚提到,北大葡语系在研究葡语国家的人才培养方面做得还不错。一般来讲,每年有三四位同学投身学术研究,葡语文学、拉美史、国际关系等等,最多的时候一年有7个。还有一部分同学选择了广义的“一带一路”体系下的就业,主要是去国家部委和相关企业,每年也有四五个。


对于每一届招16个人的专业,还有六到八个人这两条track都不选择——他们主要是中产优渥家庭出身的孩子,其中有一些家境十分优越、个人素质十分突出、意志力十分强,通过卷死自己和卷赢他人的方式,跑去国外读法律博士 (JD,Juris Doctor) 或者卷去华尔街。对这种学生,我们一般都表示瑞思拜 (Respect,网络用语,指尊敬) ,随他们去吧,千万别阻挡这种“全球人上人”的上位之路。


但是还有一些学生,他们的个人能力不错——但是又没有好到能卷去读JD;家境挺好——但也不是能拿出200万读个JD眼睛都不眨的那种;又不甘心去非洲、拉丁美洲——主要是父母不同意。他们的个人选择就很有意思了:一般就是去欧洲学商,花上几十万。 父母们希望他们获得某种“欧美认证”,能回国到国内的外企当个高管,或者进入欧美背景的咨询公司、外资银行, 从而摆脱比较“low”的第三世界——至少在中国,还能处境优渥。


以前我都不管,但是今年,我开始和学生谈了。要看到大变局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就像要早早发现曹丰泽的价值。现在去欧洲学商还是一个好的选择吗? 父母希望他们进去的行业都在衰落。 以前,那些行业在中国融入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归根到底, 是为了指导中国企业如何迎合欧美市场而服务的。


现在时代变了。


首先,中国互联网迅速扩张并取得了领先优势,欧洲都没有像样的互联网企业,能去学什么呢?其次,中国的制造业企业终于出海了,比亚迪在巴西一下子就要建三个厂,我看了开工仪式的视频,那种气氛不亚于中国90年代的招商引资。第三,不仅有比亚迪,原神也很成功……同学们这么爱玩游戏,简直是天选之子,咱以后玩原神,只用葡语界面,何愁不能快乐教育。


民企都是非常实用的,不搞花架子,它看中的就是你是北大的,你会葡语,其余东西都可以在干中学……去欧洲读书不是不行,要是选择了互联网企业,再整组被裁,你不妨再拿着不菲的赔偿去读书,不过目的地,可能需要好好思考一下——不一定是欧洲了,而是巴西。


确实有学生听了我的话,拿到了不错的offer,将为中国银行业走向“一带一路”继续做贡献,他自己也比较满意。我觉得,在基建企业出海之后,制造业企业的出海,将大大利好小语种就业,尤其是葡语就业。而曹丰泽可以成为不甘心躺平、也不甘心过平庸中产生活的小语种学子的精神偶像。我也十分希望,我的那些“勇于出海”的学生们都能获得非常好的事业发展, 这样才能重建“勤劳致富”的古老伦理, 一个在最近二十年里被房地产和金融业毁掉的价值观,但却是中华民族福祚五千年的价值观。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文化纵横 (ID:whzh_21bcr) ,摘编自闵雪飞老师在“全球变局时代的中国青年——从‘潘晓讨论’到‘清华博士去非洲’”会议上的发言,仅代表作者观点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