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20世纪90年代的“虚拟货币”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黄河路只有755米。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段,北端靠近青岛路路口就是交运邮票社。


电视剧《繁花》的热播,勾起了不少人的集邮情怀。《繁花》里的至真园是虚构的,但黄河路301号的交运邮票社是真实存在的,它是上海滩集邮爱好者的聚集地。剧中汪小姐花费大量心血的集邮本,最终卖出了10万元的高价。


时光飞逝而过,当年那些集邮爱好者,现在都怎么样了? 


一、中国邮市,也经历过“繁花”


邮票是邮递系统的一部分,邮票上的图案和颜色非常吸引人。人们将邮票进行收藏和展示,追求稀有、独特以及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邮票,称为“集邮”。比起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的集邮史并不算长。


19世纪90年代,中国才出现集邮者,但并不多,主要是与外国人接触、交往较多的人,他们大多在海关、银行、铁路部门、邮局等单位工作,还有些是在外国人开办的洋行以及外国人主办或执教的院校里的中国员工、学生,他们在较早接受了西方思想和文化的同时,渐渐对集邮产生了兴趣。上海的周今觉被称为中国的“集邮大王”,他于1925年组织了中国集邮爱好者的中华邮票会。


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形成集邮的热潮,人们排队抢购邮票。1984年,“鼠票”“仕女图”“牡丹亭”和“第23届奥运会”等都是很热门的邮票。到了20世纪90年代,集邮入市者人数众多,邮票价格上涨速度之快、成交量之大,史无前例。


那时候,集邮就是一种社会时尚,热度不亚于今天的抽盲盒、炒虚拟货币。


邮票圈的顶流“猴票”亦是在那个时候被热炒起来的,一枚面值8分钱的“猴票”被卖到8元。现在,“猴票”更是价值不菲,甚至有价无市。2021年1月,单枚1980年“猴票”的成交价为8500元,价格翻了上万倍,整版价格更是高达上百万元。


然而,随着书信的没落和电子邮件等即时通信工具的普及,玩邮票的人从90后这一代开始出现断层。曾经,集邮时讲得最多的是以邮会友,毕竟曾经的邮票主要用于寄信。每年的新邮预订,成为集邮者必修的一门课,因为每到这个时候,集邮者就会不约而同地去当地集邮公司续订新邮,以此了结来年心愿。然而,以前的邮局门庭若市,现在却门可罗雀。


那么, 如今还在热衷集邮的人还有多少?


曾有机构通过2023年邮票市场热议的《货郎图》无齿邮票的摇号抽签机制对中国集邮爱好者进行估算,预测结果显示, 中国目前真正的集邮人数只有大约11万人。 因为这些套票折扣只有全年邮票预订户才能享受,而摇号的人数只有11万。曾经流行全国的集邮时尚没落了,若不是《繁花》里集邮的镜头重现,许多人不会意识到如今集邮是一个多么小众的兴趣爱好。


二、当年的邮票,现在还值多少钱?


(20世纪) 八九十年代的集邮市场确实很热,甚至可以用火爆来形容。”张怀国说。


如今50多岁的张怀国说起自己小时候集邮的经历,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张怀国是从学生时代开始集邮的,家里条件一般,他只能省下父母给的零花钱买邮票。他也会特别留意家中收到的父母与朋友往来信件上的邮票。他说:“当年经常从学校传达室窗台放的信上撕邮票,没少挨看门大爷骂。我把信封上的邮票小心翼翼地剪下来,轻柔、缓慢地剥去邮票底层黏着的信封,泡水、撕胶、晾干、收册,我比汪小姐熟练多了。”


那时候,集邮的人很多,拿着厚厚一本集邮册会感到很富足,若是能集齐一套主题邮票,会非常有成就感。集邮爱好者之间也喜欢交流,给对方欣赏自己的集邮册,有时候还会交换一下邮票。但或许是学生时期太年轻,张怀国始终没有想过邮票还有投资价值。


如今,一枚面值8分钱的1988年龙年邮票,在网上的售价是10元左右;如果购买1988年到2012年发行的龙生肖邮票,6张加起来的面值不超过10元,但是售价将近百元;还有2005年推出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和吉祥物》福娃邮票,一共6张,每张面值0.8元,一套售价则是23元——要说升值,也确实升值了。


“猴票”,是大部分集邮爱好者——当中也包括张怀国的遗憾。最让张怀国难以释怀的是那枚失之交臂的“猴票”。张怀国第一次遇见“猴票”,是看到其被放在邮局的玻璃柜子里。但是柜员无论如何都不卖这张邮票,因为它是“展品”。张怀国再次遇到“猴票”,是在一个“倒爷”的集邮本里,开价8元——要知道这张“猴票”的面值才8分钱。尽管张怀国手中的钱足够买下这张“猴票”,但花100倍的溢价买一张邮票,让当时还是学生的他感到“不值”。张怀国说:“当时心里想的是,8块钱我能买好多张邮票了,为何要买它一张。于是我选择了买其他几套邮票。”


谁承想,这张本来已溢价百倍的“猴票”,在随后的几年里,价格一路狂飙。20世纪90年代中期,“猴票”涨到200多元。2000年后,它的价格更是疯狂涨过了5000元、10000元的大关。


张怀国说:“‘猴票’仅仅是个例外,都说邮票有收藏价值,实际上有价无市,很难变现。我当年收藏回来的大部分邮票并不值钱,拿去币商也没人收,子孙也没兴趣,我只能自己留着当作念想。”


于红也是一名“前集邮爱好者”,如今她早已遗忘了这个爱好。前阵子她看了《繁花》,才想起自己的集邮册。这些年,经过几次搬家,集邮册已经被压在了书柜最深处。于红拿出这些美丽的邮票翻阅起来,仿佛时光倒流回到20世纪90年代,《繁花》中汪小姐集邮的时光。想想片中汪小姐的集邮册卖了10万元,于红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想看看是否有人愿意高价回收,结果问了一圈都没人要。


于红说:“我当年花真金白银、节衣缩食买的邮票,难道就这样成了废纸?”显然,这结果让于红大失所望,她心有不甘。


典当行的陈叔翻了翻于红的集邮册,也只是微笑道:“这些你自己留着图个开心就好了。看你收集的邮票,显然都还没有找到门路,只是随心收藏,不成体系。一切收藏品的价值,在于人们购买它们后觉得其是否值得,它们的市场价值是否有所体现,而不是单纯地调研它们的价位。毕竟,每个人都希望以最低的价钱,买到性价比高的收藏品。”


在陈叔看来, 由于那个时代经济穷困,人们投资时缺乏投资标的,邮票便被赋予了金融属性。 现在,邮票缺少了金融属性,又失去了社交价值,集邮册的命运难逃被束之高阁。从投资的角度而言,当年的“集邮热”跟现在的各种“虚拟币热”有挺多相似之处,不是90后断层了,而是换成了新的“击鼓传花”游戏规则。这就像“猴票”,虽然作为邮票市场的金字塔顶尖品种,但是人们已经不流行邮寄信件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陈叔说:“中国邮政每年还在发行海量的邮票,还装帧了年册,购买者却寥寥无几。1990年到2000年之间的邮票年册,即便是全新品,如今的市场价格也就在几十元至100多元,还不如一张全新的炼钢5元纸币价格高。这个时代需要赋能更多的是经济价值,只有体现经济价值后,关注的人才会更多一点。虽然都在吐槽‘黄牛’,但连‘黄牛’都不愿意参与的市场,可见它几乎没有什么经济价值了。”


三、集邮赚的不是钞票,是情绪价值


现在的集邮爱好者,大部分都已呈现出老龄化,集邮圈也变得封闭和固化。尽管如此,他们依然保持着一定的热情,并积极参加集邮的活动。


今年将近70岁的刘老伯就是集邮协会的爱好者。他把自己毕生收集的邮票仔细装裱好,拍好照片,并且经常上传到网络报名参加网络邮展——这是集邮爱好者的社交圈。


刘老伯说:“以前的邮票很风光,有大版、小版、小全、小型、小本、套票,现在还有大本册、风琴折。邮票印得越来越漂亮,收藏价值却越来越低,现在的邮票不是收藏品,更像是工艺品。大部分的邮票都不值多少钱,对于自己而言就是一个念想,是青春。如果想靠集邮发财,只能说是做梦了。”


在那个匮乏的年代里,邮票给人带来的是情绪价值,集邮是一种交流的方式。人们通过参加邮展和集邮活动,与其他集邮爱好者进行交流和互动。大家可以分享自己的收藏品,交流心得和经验,从而增进友谊和理解。集邮也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研究的活动,当完成一整套特定主题的邮票收集时,收藏者会获得一种成就感。


陈梓童是刚开始爱上集邮的00后,活跃在各大社交平台的集邮圈中,经常晒她收集到的新邮票,说话时也有着00后的直爽。陈梓童说:“我就是从我爷爷的集邮册开始爱上集邮的,爷爷的集邮册由我来继承!管它升不升值,遇到喜欢的就买,看着开心就行,考虑升值还不如去买黄金。集邮不就是图个快乐吗?我只是单纯地觉得买的时候邮票的价格不贵,但是真觉得好看哪,爱不释手,这是多么好的事。一旦和升值扯上关系,那还是绕道走吧, (把集邮) 看作一个小小的爱好才更快乐。爷爷那个年代,很多集邮人享受过它带来的情绪价值,又何必执着于它的经济价值?这就像爷爷说的,甘蔗哪有两头甜的?”


在刘老伯看来,现在的年轻人,哪怕不喜欢、不知道,亦无碍中国邮政每年的邮票发行,因为邮票不会消亡。一枚小小的邮票承载着一代代人的历史和一代代邮票设计师的故事,一本好的邮册也可以是一本有故事的书。


刘老伯说:“我们这些终身集邮爱好者就是星星之火,虽然现在已不能燎原,但还在燃烧。”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新生活方式研究院 (ID:neweeklylifestyle) ,作者:郑依妮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