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AI定制生活的年轻人,也在被AI算计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Zoey关掉热得发烫的笔记本电脑,左手上的智能手表弹出提示:“您已连续熬夜4天”。床头柜上的香薰机还在散发治失眠的薰衣草雾气,这是三天前橙色软件根据她浏览过的助眠视频自动推送的优惠套装。39.9元,Zoey和自己说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鉴于前不久手机上某App才提示自己有睡眠障碍,Zoey不假思索便下了一单。


加完班忽然间又觉得饿了,点开外卖软件,头脑多少已经有些不清醒的Zoey只能靠着平台推荐的“猜你喜欢”胡乱下一单果腹夜宵。


在这座24小时运转的数字蜂巢里,股票研究员Zoey早已不知不觉被算法精准投喂了良久。直到某天发现抖音推荐的“职场穿搭”视频里,模特穿的衣服样式和她前几天和同事讨论的一模一样,她突然意识到:那个声称“比你更懂你”的AI,或许正在一边“窃取”自己的生活,一边编织一张细密的网。


站在时代裂变的风口,每个深夜刷手机的年轻人都该问问自己:究竟是我们驯化了AI,还是早已在无数次的点击中,把自己驯化成了算法期待的模样?


推荐算法的算计


必须承认的是,AI的全面崛起确实极大地便捷了人们的生活,也以倍速提升了产能。


2024年6月,《中国青年报》一项调查显示,94.8% 的受访青年感觉自己的生活开启了“倍速键”,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更多事情,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原本需要读完一整篇论文,不过几秒钟时间,AI就帮你提炼出了此中精华;原本没有思路想写的文章,AI能给你分分钟出一篇文采飞扬的样稿;原本还需要大量花费精力做的旅行攻略,现在问一问AI,就能变身成一个靠谱的旅行向导。


“就像有个隐形管家在打理我的生活。”Zoey承认,自己曾经非常享受这种高效智能的生活方式。“以网购为例,我其实非常需要平台给我推荐类似的商品,帮我在最短时间内选到最心仪的东西。”


从大家最常接触的购物平台来看,推荐算法连接起了商家和消费者两端,它会把相关内容推荐给更感兴趣的用户,信息在“看碟下菜”的过程中得到更精准地分发,提升传播效率,既能帮助用户减少无效数据过载带来的低效浪费,也能帮助商家把产品推送给最有可能的潜在用户。


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只要你在社交平台上搜索过任何东西,你就已经成为了算法的一部分。


但用久了之后,Zoey也会发现推荐算法的弊端。


“我现在会避免一直搜索某个品牌,否则平台就会不停给我推荐 (该品牌) 。再比如,我有段时间经常搜索单价100~200元区间的衣服,结果某软件就一直给我推便宜衣服,想看单价500元以上的衣服都变得困难了。”


除此之外,各个平台的推荐算法自然也和商家愿意给的钱有关。


“只要不投流,那流量只有两位数的小眼睛。”


“随意隐藏评论,真实消费客户、之前评论不活跃客户、写得太好的客户一律屏蔽,要知道对于新店来说,每条真实评论都很珍贵,XXXX星级也只跟评论数量挂钩,对商家极度不负责,申诉也没用,要求提供证据也不提供。其实就是引导商家投流,才会有更多客户写评价,才能提升星级,不然你就没救。”


你以为的AI全网推荐,可能只是在一堆花钱买广告的商家中,选到了花钱最多的那一家。


那个声称“为你而生”的数字服务生,从AI助手到AI客服再到AI推荐,每一个都正悄悄把鲜活的生活体验压缩成可计算的数据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我们失去的是作为独立个体的精神主权。


比爸妈更懂我的AI


大数据无处不在,似乎如空气一般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丝角落。


当AI成为最懂你的“老朋友”,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温柔的精神围猎。


Zoey的小红书账号像台永不停歇的数据收割机:点赞过万的美妆教程会引来一大堆的美妆产品推荐;深夜emo时发送的“我抑郁了”的表情包立即触发抑郁情绪识别标签;就连随手收藏的心理学书籍都会变成“深度思考者”人设的证据。


“平台比我妈还清楚我喜欢什么。”Zoey苦笑着承认这个多少有些“凄凉”的现实:机器比起人类成为了自己更真实的陪伴。“有的时候我也会想,这些购物平台推荐给我的,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当机器比我们更懂自己时,究竟是谁在定义“需求”?


根据京东2024年年报数据显示,“虚拟衣橱”上线后,AR/VR技术能够让消费者在线试穿服装、配饰,女装类目退货率下降14%。但依然有不少消费者质疑,在抉择简化的同时,是否自己也一定程度上被AI所“驯化”。比如当用户在反复比较两双鞋时,AI会突然弹出“95%的人最终选择了左边的款”。那么很自然地,用户也会倾向于选择左边的款。同样的道理,当算法连续三次推荐“你可能喜欢”时,你大概也会默认“我的确喜欢”。


你以为的“定制生活”,其实不过是被算法“校准欲望”。


Zoey曾经一度想要极简掉各大社交平台,进行一场难度极大的“数字戒断工程”。


“就像含糖饮料的戒断反应,我的大脑一开始失去了饮料的刺激感觉根本转不动,但坚持了几天之后,似乎又能重新自主分泌肾上腺素了。”然而,更大的问题在于,身处一个被AI全面包围的电子社会之中,Zoey根本无处遁形。


如果你的微信突然被封,还能不能维持正常生活所需的人际关系?如果不能叫同城跑腿、不能叫外卖,是不是就会有更多理由出门探索附近的美食、认识附近的人,比如你的邻居,小区保安?


在豆瓣,有一个“反技术依赖小组”悄然壮大。小组的宣言是,不是反对所有的技术,而是想反对过度依赖技术而造成自己某些能力的退化。与之类似的,还有“互联网焦虑受害者自救中心小组”等等。


一群年轻人对AI和互联网发起了“自卫反击战”,他们宁可在现实世界处处碰壁,也不愿意成为算法的完美宠物。


当我们惊叹于AI能写出情诗、画出名画、预测消费倾向时,或许更应该警惕那些看不见的“数据茧房”。这或许暗示着破局之道: 与其让算法定义我们的喜好,不如主动创造生活的留白。


事实上,人类对于是否运用算法也有着自主选择权。


目前看来,抖音、淘宝、B站、微博、美团、知乎等各大平台均已支持用户在“个性化推荐管理”界面中随时开启或关闭相关功能。关闭后,系统将不会基于个性化推送处理个人信息,仅会推送与用户偏好无关、具有普遍性的内容或广告。


在这个AI定制一切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守护那些“非理性”的冲动:突然想吃巷口烧饼的执念,明知性价比低却想宠爱自己的奢侈,以及那些无法被数据化的浪漫与愚蠢。


毕竟,生活不该是精妙的数学公式,而是一场允许试错的冒险游戏。


被取代的焦虑


相较于AI对自己的精神围猎,让Zoey更诚惶诚恐的是AI对自己的取代,而这种可能性似乎正变得越来越大。


“GPT—4通过注册会计师考试仅需要26秒。”


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Zoey的头脑进入了长达十几秒的停滞。一个她准备了长达大半年的考试,被AI无情秒杀。她的 努力显得如此苍白无力,甚至还透着一丝讽刺。 研究生可算得上是她脑力运算最高光的岁月,结果在算力面前变得全然不值一提。领导已经无数次地暗示:“研究员尤其是初级研究员,都应当有足够的忧患意识。你们做的很多工作,AI都能完成90%,干的还比你们快,还不需要睡觉。”Zoey的心头一直被“裁员”“去产能”的阴霾笼罩着。


而Zoey恐怕只是亿万焦虑人群中的沧海一粟。


自动驾驶取代司机;AI编剧冲击影视行业;智能投顾颠覆金融领域.……2025年2月,AI公司Anthropic发布的《经济指数》报告揭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数据:43%的人类工作正被AI自动化取代。在富士康,一部分流水线工人已经被机器人所取代,不知疲倦的机器人对于这种高重复性、高强度的“苦差事”无疑更为擅长。然而,即便是许多原有的高薪岗位,也会在瞬间遭遇“价值毁灭”,几十年的寒窗苦读在AI面前失去了意义,等待着小镇做题家的或许是一次次的沦为平庸。


周围的每一个同事都在试图不断加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以证明自己是有差异化竞争能力的。然而,大家拼了命做的数据搜集和分析,大部分依然需要仰仗AI的力量。


一边妄图极致利用AI的力量;一边又想方设法证明自己胜于AI,这是否是一种悖论。


更坑爹的是,AI给的许多数据还错误迭出。


“Deepseek最常做的就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很多根本不存在的数据它都会莫名其妙地列举出来还搞了一大堆比较分析。给的案例、数据全都是乱编的。所以我是从来都不用Deepseek写研报的,但我其他行业工作的小伙伴,被它坑的可着实不少。”


随着Deepseek的爆火,网络上的“反Deepseek联盟”也集结了起来。


“让它试着写文献综述,通篇都是胡诌的。除了作者名字,目录理论都是瞎编的,还好整本书我读过。”


目前,DeepSeek-R1的幻觉率高达14.3%,这意味着用Deepseek每7次输出,就有超过1次属于胡编乱造。本来就基于真实性基础并不牢固的互联网信息所建立起来的“深度思考”,经过一系列的上下文自行脑补和推理,许多时候的输出宛若天外飞仙式的臆想。


有些研究员同时开着三个对话框写周报、做PPT、查资料。这种“撒网式使用”,不仅信息过载,错漏百出,也丝毫锻炼不了自身能力。


“我在训练AI学习的时候,其实AI也在训练我学习。” 说到这里,Zoey才挤出了一丝笑容,“它教会我要在纷繁复杂的AI世界中挖掘出真正能让我提高效能的那一块,我运用AI但绝不能依附于它。AI的逻辑不是完整的,而是琐碎中带着胡扯的,这就是我真正高于AI的地方。我拥有的是基于事实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明辨是非,真实推演。”


人人都用AI,并不代表人人都能用好AI。


算法和人类之间从来不是一种敌对的关系,人们在抱怨算法掌控自己生活的时候,应当饮水思源,思考一下算法又是从何而来的。按人类的需求,为我所用,这才是算法的初衷。


看懂未来的最好方式,是把不确定性的迷雾,变成认知升级的阶梯。


“我不知道AI的未来会走向何处。它的强大一定会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期。”说起AI的未来,Zoey承认,自己在彷徨中也逐渐养成了一丝云淡风轻。“无论它会如何,你都得接受这个世界的日新月异。拥抱新时代,接受人类和AI之间的相爱与相杀。这或许才是人类反制AI的第一步。”


当AI开始像水电一样自然存在,如何避免成为“数字流水线上的困兽”,是我们这代人重要的生存课题。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商业评论 ,作者:闫俊文,编辑:小鱼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