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不停换工作的年轻人,究竟想要什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无法可说(ID:wufa-keshuo) ,作者:郑渝川hiecy,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青年报》12月12日有篇报道很有意思:《 那些不停换工作的年轻人,职业竞争力提升了吗?会后悔吗? 》。
报道称,28岁的一位成都女士前不久第20次裸辞,带着两只猫,搬进了一个农家小院,开启摆摊生活。而一位34岁女士在12年里干了21份工作,表示“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一位33岁的男士工作10年间,从贸易、互联网、媒体到医疗,在不停换工作后,他下决心“深耕”现在的岗位。
报道称,当前不少青年把职业体验当作人生体验的组成部分,他们在寻找不同的事业发展方向,也在探寻不同的人生可能。
专家分析,在频繁换工作的年轻人中,若有清晰的职业目标,通过换工作积累相关经验和技能,可以持续提高职业竞争力。 若无清晰的职业规划,频繁换工作反而会使个人职业竞争力下降,“有可能越换越差”。
应该说,这个报道中提及的专家建言,其实还是很诚恳的。 换工作,如果目标明确,不光是有助于积累人脉以及其他资源,而且发展空间还会增加。 要是没有目标,随性而定,确实可能在“兜兜转转”中反而降低了所可能拥有的发展空间。
当然,话要说回来,能够频繁换工作,也确实能够很容易地找到衔接,这本身意味着拥有比较强的工作能力,或者情商很高,能够很快融入团队,或者亲和力超强,合每个人的“眼缘”,或者拥有初始人脉。
就像是国际足坛中,大多数转会都是失败的,很多球星一连转上两次俱乐部,就彻底断送发展空间,但也有类似于伊布、维埃里这样的高频转会爱好者,在每家俱乐部都打出了合乎身价的表现。
所以,对于很多人来说,如果看到有人频繁换工作,过得好像还不错,要说不羡慕那是不可能,但是如果想要效仿,恐怕还是难以下决心。
话又要说回来,如果职场中很多人都是随性而定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如果不爽就走人,职场上老男人和老女人惯常实施的PUA,大概就没了施展空间。
《中国青年报》的这个报道之所以有意思,就是报道的前半部分其实比较好地通过很多青年的案例,表达了而今一代年轻人的工作观、择业观,也就是工作以及相应的职业发展,都被纳入个人的人生体验。
人生体验中,情绪价值、幸福感显然是不亚于金钱的要素,很多人换工作,一定要找一个跟之前行业、岗位不一样的工作。当然,报道后半部分其实又拉回了专家说教——这或许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报纸上版报道,需要符合主流读者的认知。
所以,而今一代年轻人 (肯定不是全部,也不是多数,但至少是不在少数的一部分) 对于工作的态度,其实跟上一代人有着明显的代际差异。
过去,有句话叫做“00后改造职场”,这大概说的是一些00后年轻人看不惯、不伺候职场“南霸天”,不认可潜规则、惯例。 但更多年轻人其实对于自己有着更为清晰的认知 ,并没有狂妄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的地步,所以他们、她们更可能通过对不合理问题、离谱现象以及相关人等在物理上的敬而远之,来保持自己的情绪价值不被过度降低。
也就是说,年轻人并没有那些上了点年纪的人所说的那样叛逆,包括频频跳槽的年轻人也是这样,绝大多数年轻人没有兴趣去改造职场——因为那样做,承担风险和代价是00后以及部分90后,而其他90后还有80后、70后其实是在搭便车。
人家年轻人只是能够表达自我,又不是纯粹鲁莽;并且非常注重公平 (这也是情绪价值的一部分) ,不愿意搭别人的便车,也不乐意被人搭便车。想要改造职场,80后、70后自己去呗。
虽然现在的就业形势仍然紧张,择业困难,确实大部分年轻人也会委曲求全,但是用人单位如果做得不是那么回事,延续着过去以来的职场文化,默许甚至纵容职场霸凌行为、“打鸡血”式的过度加班方式、不合理地管控和约束员工甚至是员工的个人生活,这必然引发年轻人“以脚投票”的遁走。一些行业,以及很多企业如果持续出现年轻人遁走,恶劣口碑传播,其前景恐怕也不会那么美妙。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无法可说(ID:wufa-keshuo) ,作者:郑渝川hie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