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士尼是如何成为“百年老店”的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今年是迪士尼成立的第100年,这家人类历史上最知名的动画公司发迹于米老鼠动画短片,涉足电影、体育、主题公园、流媒体等众多业务,甚至已成为现代传媒最具代表性的图腾之一。而迪士尼本家制作的动画作品,作为“立身之本”也始终紧密地牵动着集团整体的发展态势——从《白雪公主》到《狮子王》到《疯狂动物城》,迪士尼动画一路有哪些坎坷和辉煌?我们特此翻译了Polygon的文章,一同回顾迪士尼的“百年老店”炼成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动画学术趴(ID:babblers) ,作者:Petrana Radulovic,翻译:Pel ,原文标题:《低谷、崩盘、起死回生,超级巨头的动画100年》,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华特·迪士尼公司如今庞大的产业帝国,和1923年迪士尼兄弟开的那家小工作室有着天壤之别。100年前,迪士尼兄弟从老家密苏里州堪萨斯坐火车来到洛杉矶,先是呆在叔叔的车库,后来在金斯威尔大道创建了一间小工作室。迪士尼兄弟最初主要给其他公司代工制作动画,直到被环球影业“摆了一道”,痛失半数员工和自家角色幸运兔奥斯华之后,华特和他手下忠诚的动画师创造了米老鼠,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2023年,迪士尼不只做动画或电影:它还有主题公园、超级英雄、《星球大战》、Hulu、国家地理……这家亿万量级的公司手握影响全球娱乐行业风向的力量。但即便如此,提到迪士尼仍难免让人想到它的立身之本——动画。而世界对迪士尼动画的看法,同样在过去100年里发生了各种剧烈的变化。


最最开始……


在华特最初制作动画短片的年代,动画还是个非常新奇的领域。上世纪2、30年代,动画尚未被视作儿童媒介,仍然是种非常新潮的艺术形式,对成人和儿童都很有吸引力。动画还被看作高雅艺术,迪士尼的 《糊涂交响曲》系列在1929-1939年共出品75部音乐影片,其技术创新——特艺彩色* (Techinicolor,用于拍摄彩色电影的技术,约在1920年代发明。) 和多平面摄影机* (multiplane cameras,一种为动画制造视差和景深的技术,不同的背景和人物绘制在各自的面板上,然后每个面板以不同的速度靠近或拉远摄影机。) 受到了广泛赞誉。


1932年短片《花与树》讲述两棵树坠入爱河的故事,是第一部商业发行的特艺彩色电影,观众也喜爱有加,媒体Film Daily赞扬它是“天才般的创新,有望将卡通推向新时代”。1937年的《老磨坊》又让迪士尼超越了自己,这是一部充满魅力的短片,讲述一群生活在破旧风车中的动物经历可怕雷暴的故事。媒体Democrat and Chronicle评价它的美“堪比荷兰绘画大师”。


因此,当迪士尼推出美国第一部动画长片时 (世界范围内首部动画长片是阿根廷的《El Apostol》,比它早20年) ,观众和评论家所抱的预期都不是儿童电影,而是高雅艺术——后续的反响表明,《白雪公主》也确实做到了。


“迪士尼先生和他的技术团队已经超越了自己,”评论家Frank Nugent为《纽约时报》写道,“这部电影超出预期,它是一部经典,高度堪比《一个国家的诞生》或米老鼠形象。迪士尼做出了前无古人的创新,观众们更是等不及想看下一部”。


战时发展


1940年《木偶奇遇记》延续了《白雪公主》的广泛好评,Hollywood Reporter甚至说它“比《白雪公主》更卓绝超群”。但还没等华特·迪士尼工作室充分享受初期的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沉重打击了他们的产能——以及电影的成绩。后来的《幻想曲》和《小鹿斑比》相继遇冷。尤其《幻想曲》引发强烈争议:有些人喜欢,有些人则批评它“刻奇”* (次等的视觉艺术形式,对现存艺术风格欠缺品味地作复制,又或是对已获广泛认同的艺术作毫无价值的模仿)


不过 1941年的《小飞象》取得了巨大成功——部分原因在于其制作成本显著低于其他影片。 小飞象火到《时代》周刊差点把它评为1941年的“年度动物”,本来封面都做好了,但1941年12月7日的珍珠港事件让杂志决意改变年终最后一期的基调。 随着战争真正降临到美国头上,迪士尼也改变了动画制作的优先级。


1943年之前,迪士尼90%的产能都被用于支援战争。 迪士尼给美军设计军章,制作用于培训、情报与宣传的影片,唐老鸭讥笑希特勒,小矮人推销战争债券,米老鼠出现在“记住珍珠港”的海报上。虽然华特本人最初不愿跟战争扯上关系,但迪士尼的参与着实提升了军队与本土的士气。迪士尼现在很少提及这段日子,但它影响深远,为迪士尼成为美国象征打下了基石。


但是,专注战争相关影片也意味着工作室没有多少精力制作原创。迪士尼的解决办法是出品一系列“套装动画” (package films) ——将原创短片汇总成《伊老师与小蟾蜍大历险》《三骑士》等长片。和《木偶奇遇记》《幻想曲》等高预算、劳动密集型的影片相比,这些替代品更便宜、更快捷。大多数套装动画远离沉重的战争话题,保持了轻松愉快风格。


观众也普遍对套装动画保持宽容,普普通通但完全可以接受。那个年代对这些片子的评论最高不过是“很有趣”,对于当时去影院逃离战争残酷的人们来说,或许这就是他们想要的一切。


追逐往昔


1950年的《灰姑娘》让迪士尼再次大赚一笔——有评论认为该片是《白雪公主》以来迪士尼最卓越的艺术成就,评论者谈论电影时总拿《白雪公主》比较,这一方面反应出迪士尼巩固了童话大师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意味着《白雪公主》成为迪士尼电影未来的标杆。这一时期,迪士尼影片被视为优秀又靠谱的全年龄娱乐,但已不像黄金时代那样雄心壮志有开创性。


1959年的《睡美人》成为最惨淡的《白雪公主》后继者,它同样是童话故事,同样讲美丽公主因高颧骨女巫的毒物昏厥,最后被英俊的王子吻醒。《白雪公主》的阴影笼罩在复兴时期之前所有迪士尼影片头上 (即便是积极评价) 。许多评论认为黄金时代是动画艺术的顶峰——即便有些片子在当年并不成功。不过在那个年代,专注同类题材、具有开创地位的迪士尼依然保持着优良的口碑,谁能拒绝一部又一部动画长片呢?


现在来看,把《白雪公主》当作迪士尼最佳似乎有些奇怪。《小飞侠》《爱丽丝梦游仙境》等片在技术上或许比《白雪公主》优秀,但这两部影片上映后都因偏离原著被严格审视。《小飞侠》的风评相对更好,但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用一句叫“为了孩子” (for the kid) 的说辞评价迪士尼影片,这句话重塑了迪士尼的形象。


“[......]如果你对卡罗尔和坦尼尔的原著形象没那么执着,如果你喜欢迪士尼的奇思妙想,如果你愿意接受稍显缓慢且失衡的节奏,这部电影会让你感到有趣,”Bosley Crowther在他为《纽约时报》撰写的《爱丽丝梦游仙境》评论中写道。“ (这部影片) 尤其是为了孩子准备的,他们对忠于原著的要求不像父母那么高”。


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这种说辞时至今日依然困扰着人们对动画电影的评价,尤其是对那些并不喜欢影片本身却不得不承认其魅力的评论者而言。 往好了说,评论往往指出电影缺乏情感冲击或艺术创新,但适合不太挑剔的年轻观众。往差了说,有人会批评只有孩子才会享受如此愚蠢的玩意。


虽然50年代出现的“迪士尼专属孩子” (Disney is for kids) 的论调听上去略显傲慢,但它并不总是出于批评。尤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合家欢电影还很少,迪士尼动画总是个安全又亲切的选择,所以即使此后出现了唐·布鲁斯制作公司 (Don Bluth Productions) 、飞美逊 (Filmation) 等竞争者,迪士尼仍然是消费者值得信赖的选择,它的动画不会太可怕或太成人。迪士尼大举占领了这个市场,坐享悠久的传承与声誉,新成立的工作室几乎不可能与之竞争。


80年代之前,迪士尼家庭友好的形象根深蒂固,以至于限制了集团其他作品的发展。 一些比较前卫的真人电影,如1979年的《黑洞》表现不佳。为解决这个问题,时任CEO罗恩在1984年创建了试金石影业 (Touchstone Pictures) ,给那些面向成人的实拍电影开辟新的空间。


“迪士尼的名号和米老鼠的形象闻名于世,但在过去五年当中,对占据电影观众绝大多数的高中生、大学生而言,迪士尼却始终是‘票房毒药’”。试金石影业创立时《纽约时报》这样写道。“迪士尼电影在20年前尚且吸引青少年,但如今从小看电视长大的年轻人口味变得相当复杂,他们会觉得迪士尼太幼稚”。


全新标杆


众所周知, 迪士尼复兴——从1989年的《小美人鱼》至1999年的《泰山》——是迪士尼动画最具代表性的时期之一。一方面达到相当的艺术高度,另一方面拯救迪士尼于水火之中。


复兴时期之前的迪士尼正陷入低迷。华特·迪士尼于1966年去世,许多原先的动画师 (例如“九老”) 在70年代延续了创作,但接过衣钵的新创作者们普遍对迪士尼动画的停滞不前感到沮丧。以唐·布鲁斯为首的动画人离开并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其他人,如约翰·拉塞特 (John Lasseter) 、布拉德·伯德 (Brad Bird) 、格伦·基恩 (Glen Keane) 和蒂姆·伯顿 (Tim Burton) ,则试图将迪士尼推往新的方向。


拉塞特倡导工作室转向CG动画,结果被炒了鱿鱼,同时一些被九老带起来的新生代动画师致力于一个雄心勃勃的新项目——1985年的 《黑神锅传奇》 是当时有史以来最昂贵的动画电影,它是一部旨在展示制作能力、吸引成人观众的黑暗幻想动画。结果票房大暴死,几乎葬送了公司。 迪士尼最终决定降低动画在公司里的地位,如果不是罗伊·E·迪士尼阻止,时任CEO麦克·艾斯纳很可能直接关闭动画部门。


直到《小美人鱼》掀起了巨浪,改变了一切。《黑神锅传奇》和《小美人鱼》之间还有几部没那么差的电影,但《美人鱼》大胆的百老汇式音乐剧风格,最终改变了人们对迪士尼动画的看法,证明迪士尼的的动画电影依然可以艺术票房双丰收。迪士尼的新作首次不再被拿来跟《白雪公主》或《木偶奇遇记》对比。


《小美人鱼》《美女与野兽》《阿拉丁》和《狮子王》重新塑造了迪士尼电影的标准。 《美女与野兽》成为第一部获得奥斯卡最佳长片提名的动画电影,比最佳动画长片奖的设立还要早10年。最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评论认为迪士尼终于摆脱了困扰其数十年的“为了孩子” (only for children) 的标签。院线动画长片终于再次艺术票房两开花。


由盛而衰


复兴时期,迪士尼动画电影收获的评价相当积极。但后来的《钟楼怪人》和《泰山》却没有达到此前的高度。就跟黄金时期每部电影都被拿来跟《白雪公主》《木偶奇遇记》比较一样,《美女与野兽》等早期复兴时期的影片成为了迪士尼新的、无法企及的标杆。


迪士尼试图用《风中奇缘》《大力士》等影片复制《美女与野兽》提名奥斯卡的辉煌,但即便收获了不错的评价,却依然没有超越过往。与黄金时代一样,迪士尼的复兴在另一部《幻想曲》电影中达到了顶峰,《幻想曲2000》就像1940年的版本一样成本昂贵又票房惨淡,但不同于原版,新的《幻想曲》更有明显的资本主义商业气质。


某种程度上,正是复兴时期的巨大成功导致迪士尼由盛转衰 ,《狮子王》最终获得7.6亿美元全球票房,对当时的动画片来说,这一成绩是前所未有的。其他工作室也想从市场里分蛋糕。但从头开始创建工作室相当困难,简单复制百老汇音乐剧配方也并不能保证成功。华纳兄弟和福克斯等潜在竞争者试图入局结果却很不如意。梦工厂等公司则设法在接下来几年里开辟出自己的空间——这深刻地影响了迪士尼未来十年的发展。


转向CG


2000年代初,迪士尼制作了一些无人问津的失败作。《星银岛》和《亚特兰蒂斯:失落的帝国》都是昂贵又冒险的大项目;《变身国王》历经了多年的开发地狱。即使有些电影票房大卖,却并未留下太多文化影响 (《星际宝贝》除外)


与此同时,《怪物史莱克》 (以及其他梦工厂项目) 和皮克斯电影的成功开始重塑观众对长篇动画的期望。有评论认为,相比于迪士尼的传统手绘动画,梦工厂和皮克斯电影中先进的3D图形更吸引现代观众。此外,当流行文化开始拥抱轻快幽默的自我讽刺,有些人越发讨厌迪士尼严肃说教的叙事。


迪士尼在2005年的《四眼天鸡》后跌入低谷,它本应是转向CG动画的里程碑,却成为迪士尼最糟糕的影片之一。 2004年,迪士尼关闭了佛罗里达的动画工作室,并发行了《母牛总动员》——计划为公司最后一部传统手绘动画电影。尽管迪士尼高管一再淡化动画媒介的选择对影片成绩的影响,但在许多人看来,迪士尼是为了追逐CG潮流才关闭佛罗里达州的工作室并取消其他手绘项目。


消费品牌


怀旧而亲切的形象正是迪士尼品牌的强大之处。 它曾经代表着人们心中美国的理想形象,随着时间推移,大众逐渐对早期迪士尼电影产生了浓厚情怀。迪士尼开始利用这种情怀营销——这也成为了一把双刃剑。


华特·迪士尼曾坚决反对续集,担心它们会玷污原创电影的影响力。但家庭录像带的兴起开辟了新的市场,让迪士尼无法拒绝。 迪士尼第一部录像带续集《阿拉丁2》于1994年 (前作上映后2年) 问世。由此开启了迪士尼劣质续集的时代,这些续集的制作成本很低,只要有一点票房或销售就能获利。


《森林王子2》赚取1.357亿美元票房,成本只有2000万美元,媒体London Standard对这些续集做出了批评:“它们看起来、听起来都是那些著名动画廉价的功能性‘续集’,迪士尼仰仗原作的名号在录像带市场销售,却丢失了原先开拓创新的精神”。


发育阵痛


《四眼天鸡》的失败后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改变了迪士尼动画的发展轨迹。2006年,迪士尼收购皮克斯,从1995年《玩具总动员》开始,皮克斯一直在抢夺迪士尼的风头。收购之前两家公司就是合作关系,迪士尼负责皮克斯电影的发行。


但新的交易使迪士尼获得了皮克斯的所有权,更重要的是,约翰·拉塞特成为皮克斯和华特迪士尼动画的首席创意官。当迪士尼还在做《熊的传说》《母牛总动员》这样的平庸作,皮克斯却正在重新定义动画。《怪兽电力公司》《海底总动员》《超人总动员》出尽风头,迪士尼却陷入困境。虽然拉塞特犯下性骚扰等不当行为,但他的确将迪士尼动画推向了新方向。 (例如上任后停止所有家庭录影带续集的制作,并砍掉相关部门)


迪士尼动画逐渐重回正轨,推出了一些几近优秀又总差一口气的电影,每一部都讲述更紧凑、更具情感共鸣的故事,随着迪士尼逐渐从传统手绘迁移风格到CG动画,每一部影片的画面也越发出众。 迪士尼全面转向CG,中间间或对回归传统手绘表露出短暂兴趣。 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的《公主与青蛙》为迪士尼最能吸金的公主系列带来了首位黑人公主,并尝试恢复手绘质感。而尽管大众热切期待手绘动画回归,迪士尼还是把选择把精力投入在其他领域。


这段时间,华特·迪士尼公司开始积极收购其他资产,迅速扩展到动画以外的领域。2004年,它获得了《芝麻街》的版权;2009年,它收购了漫威娱乐;2012年,它收购了卢卡斯影业。这些公司的调性都与迪士尼几十年来保持的家庭友好风格大相径庭。 迪士尼正在超越动画电影和主题公园,它出品的动画不再超越过去或定义媒介;迪士尼开始成为如今我们今天所知的巨型集团。


今日成就


2013年,《冰雪奇缘》为迪士尼动画确立了新的标杆、开辟了新的道路,迪士尼卸下了复兴时期的阴影或与皮克斯比较的桎梏。指针再次移动,一个新的衡量标准出现了。


“《冰雪奇缘》是最近为数不多的抓住经典迪士尼精神的动画之一,”Bilge Ebiri为Vulture写道。“我指的甚至不是90年代的经典和《美女与野兽》《狮子王》等影片 (尽管它确实与这些影片有很多共同之处) ,而是《灰姑娘》《白雪公主》等影片中更本源的迪士尼精神。”


此后迪士尼完全进入了新生的时代,迎来更多轰轰烈烈的成功影片,如《海洋奇缘》《疯狂动物城》《魔法满屋》。即使偶尔有些下滑,如《冰雪奇缘2》 (票房大卖,但仍无法与有《Let It Go》的第一部比肩) 、《寻龙传说》 (受疫情影响) 和《奇异世界》 (制作扎实但票房没戏)现代迪士尼动画的质量和利润始终处于标准线之上。


在公众眼里,这家公司的形象跟20年、50年或100年前相比都有极大的区别。 2020年代是迪士尼动画第一个既“成功”又与其他动画工作室充分竞争的时期 (竞争对手包括自家皮克斯) 。虽然华特·迪士尼动画工作室拥有最尖端的电影制作技术,但它也不再对动画做出颠覆性革新——皮克斯、梦工厂、索尼等其他工作室的动画师才真正做出创新,迪士尼更多停留在漂亮又安全的风格。


不过这种情况也可能改变。随着更激烈的竞争,企业也有了更多创新的理由。迪士尼2023年的《Wish》据说将融合3D动画和水彩元素,同时也会充满迪士尼的彩蛋。迪士尼不再单纯做动画,也不再像试金石影业那样把非动画项目剥离出迪士尼品牌。集团希望迪士尼的名字触及每一种多媒体娱乐,收购的20世纪影业和探照灯影业都在迪士尼一个品牌之下。


公司传承


迪士尼在2008年停止制作廉价的录像带——但它依旧在出品续集和衍生的电影/电视节目。但如今公司对品牌发展更有规划。迪士尼不再做廉价续集,而是选择了豪华昂贵的真人翻拍。工作室每隔一年左右就会推出一部新的翻拍片,要么上院线,要么直接上流媒体Disney Plus。这些翻拍片叙事平庸、评论不佳,但观众仍然被其深入人心的片名和合家欢的认知所吸引。即使评论最差的作品也能获得巨量票房回报。 (2019年的《狮子王》全CG翻拍烂番茄评分52%,全球范围却赚取16亿美元)


如果说迪士尼在过去100年里有什么延续,那就是对作品的留存吧。2000年代迪士尼限制了VHS和DVD的发行,以便在经典人气作品离开迪士尼藏片库* (Disney Vault,迪士尼定期限时限量销售电影实体拷贝的策略。) 时制造营销话题。


如今迪士尼拥有了自己的流媒体服务,基本涵盖迪士尼全部内容,同时用一系列的手段翻新包装经典动画电影。 迪士尼已经远远超越了自己起源的状态,比起专注做好一件事,现在的迪士尼更想让人知道自己无所不能。 迪士尼公司在变化,其口碑和品牌也在不断变化,从华特叔叔车库里的工作室到现在的模样,这就是迪士尼动画100年的故事。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动画学术趴(ID:babblers) ,作者:Petrana Radulovic,翻译:Pel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