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工厂主,进退两难
“我到现在都没反应过来,我们预料到了加关税,但没想到这么高 (46%!) 。”尽管美国新关税已经公布了两天,但是在越南开厂的老汪 (化名) 还是处在懵懂状态。“我们这些在越南的中国老板,大家在群里闹哄哄地说了半天,也没个头绪。”
我联系了在越南的多个工厂主和投资人,状态都差不多,要么沉默,要么拒绝评论,而一位长期歌颂和赞美美国友好的越南人,他在胡志明从事外贸,在向他发出咨询问题后,没有任何回复。
在越南当地做自媒体的阿华 (化名) 说,原本每天更新的他,已经两天没更新了,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更新。“我怎么解读 (这个政策) 都不对啊,说好,太假了,说坏,谁还敢来 (越南) ?左右为难!干脆不更了。”
“前几天我的会员,在社群里问我,美国会不会下狠手,我拍着胸脯说不会,因为他们 (美国) 自己也要生存,越南很多企业都是老美的公司。没想到一觉醒来,不仅被打脸,连牙都抽掉了。”
阿华的日常就是拍短视频,告诉中国网友,包括越南的风土人情、政策、发展红利、投资机会等内容,然后对接想来越南建厂的中国工厂主,帮助他们来越南考察、办理营业执照、租厂房等,收取咨询费、顾问费、厂房返点等,工厂主和房东省事,也愿意付钱。“现在还咋搞?一觉醒来,我吃饭的锅都被端走了。”加税新闻刚发出来,一位前期已经考察完,并交了定金的中山电子工厂老板说,不来了,定金能不能退点。“本来不能退的,但大家都太难了,退了 50%。”
为何这次关税对中国工厂影响如此之大,是因为很多人在越南建厂的初衷,就是为了规避中国商品出口美国的关税。其实越南的生产成本并不低,甚至部分高于中国。大部分从中国来越南建厂的老板,一是被大的合作方要求,必须要跟着走,不然没有订单,比如说三星;二是因为关税问题。越南之前拿到了美国超低的税收政策,以纺织品为例,同样是1万美元的货,从中国出口到美国,美国收2691美元税收,而越南十分之一都不到,美国仅收191美元。
我在之前的 《越南不是理想国》 谈过越南的生产成本,甚至比国内高,但因为关税的差异性,这成了一家工厂的主要利润来源:
人工成本: 北宁省是越南电子制造基地,工厂的员工基本工资+加班费,基本都在3500~3800元人民币,每年还要调薪,越南官方对社保缴纳监控非常严格,企业缴纳的部分是基本工资的21%。办公室里的职员,既有学历,也有一定专业技能,工资会更高。比如关务,财务等,现在每月拿到手基本是4000多到5000多人民币。
房租成本: 北宁工业园的厂房,一平方30 多元/月,现在云中 (北江省云中工业园区,离中越边境约110公里) ,消防验证合格的厂房,租金已经涨到一平方45~50元/月了。而在广东东莞,一平方20多块/月的厂房,到处都是。深圳宝安石岩,2024 年的厂房租金,从 40 元已经下降到了 25 元左右。
管理成本: 越南本地工人的工作效率、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或者工作热情,普遍不高,一个越南工人的生产效率,大概是一个中国工人的 60%。
越南官方支持越南工人组建工会,保障工人权益,工会负责人在厂里有非常大的权威,在达不到工人预期时,可能会发生罢工。
美国此次公布的对等关税,整个东南亚和东亚国家都受到重创:越南46% ,泰国36%、印度尼西亚32%、马来西亚24%、柬埔寨49%,中国34%,这还不包括前期已经加过的其他税率。中国也强硬发起了对美34%关税的应对策略。
对此,一些高端玩家,早已经开始更长远的布局。阿福 (化名) 是一家深圳新能源公司的负责人,他们家的产品主要是提供户外移动电源,产品基本上售价在千元美金以上。基本上需要这种产品的国家:人口不能太少,喜欢户外,要有钱,或者自然灾害多,经常停电。能同时满足基本这三个条件的国家,屈指可数。美国、加拿大再加上日本,及欧洲几个国家。他们管理层经过研判,美国加税肯定少不了,那不如直接去当地建厂。
一位深圳电子厂的老板告诉我,在美国建厂的成本其实并不低,包括原材料等。但是也有一些很特别的情况,所以才吸引了包括曹德旺的福耀玻璃在内的很多中国工厂。
比如税收。中美国情不一样,很多税种差别很大。在征收环节上,中国对企业征收增值税,企业在生产环节就要交税;美国收销售税,卖出去才交税,不盈利基本就不用交税。
再就是很多老板关心的物流成本。美国的汽油相对便宜,基本上不用过路费和过桥费。综合下来,会便宜不少。大概是中国的 50%。
但是,对于一家中国工厂来说,每搬一次厂房,成本都是极高的。从深圳到越南胡志明,海运就要 7 天左右,还有前后拆卸安装磨合时间,除了可以计算的显性的搬家运输费用、停工损耗之外,还有人员磨合等各种隐性成本巨大。更何况即使到了当地,还可能有各种审查风险,在很多国家,只要老板和股东是中国人,你的公司就会被定性为中国公司,这种穿透审查已经成日常。
我的朋友张纬杰,在越南、墨西哥、中东都工作过,他说现在的局势下,“假装不是中国企业”在各地其实已经行不通了,监管机构和审查很容易找到真正的持有人。很多中国企业在当地建厂和运营,然后写满各种外文字母,以为这样就可以长久,其实这只是权宜之策。还不如直接面对,“用中国人身份讲如何在当地发展的故事。”
但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中国老板,出海并不容易,他们连基本的英文都不会,这个问题在东南亚相对好很多。比如在马来西亚,很多地方几乎不用说英文,直接中文交流就可以。
绝大多数中国老板,不管是饮食,还是气候,人文环境,还是希望在离中国比较近的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但他们到了东南亚当地,其实也很不适应,觉得没有国内好玩,朋友很少,当地人也不会交心,不够热闹。
另外,招聘成了大难题。在前期,基本上一家工厂的核心骨干,都是中国人,要说服这些中国员工抛妻弃子,漂洋过海到异国,哪怕只是到东南亚,也是困难重重,更何况是到太平洋对岸。我之前遇到多位在印尼和越南等地的中国老板,都说要在国内招聘,带去当地,太难了。“很多人不敢去,也呆不住,太寂寞了。”
有个很熟悉的中国老板,在我发布文章前,回复了五个字,“准备不做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南七道 ,作者:南七道(环球旅行的商业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