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德拉:如何重新发明微软?

虎嗅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虎嗅注: 尽管并不能像如今的苹果一样时刻成为媒体追逐的焦点,但是微软这么多年来一直站在科技行业的第一梯队,无论是为人所知的“改名部”,还是从鲍尔默到纳德拉的权利交替,还是它的各种软硬件产品的推出、迭代,还是公司策略和架构的调整……我们总是想从中寻求某种经验,甚至是教训。同时,作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被苹果、谷歌、Facebook等甩出十八条街的传统科技巨头,微软也一直成为媒体、媒体人动不动“黑一下”的对象。有时候,很难说这种“黑一下”的举动是出于某种情怀,还是某种信仰。如果仅是如此,或许媒体也该反思。想换个角度看一个不同的微软吗?那不妨就读读这篇文章吧,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时间线杂志,作者:李芳,原文标题《 如何重新发明微软? 》。


“微软不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这样评价,并把罪责归咎于著名的“猴子先生”史蒂夫•鲍尔默,最充足的理由就是“他令微软错失了移动互联网的机会”。后来虽然收购了诺基亚,他的罪名反而又增加了一条“祸害芬兰民族品牌”——有两个最新消息,一是被称为“诺基亚木马”的埃洛普被现任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三振出局,二是微软大裁员、手机部门几乎被一锅端……多么痛的领悟!


不用说,鲍尔默委屈得不行。事实上,2008年时微软是最赚钱的科技公司,利润率达到15%。2013年,它是第二赚钱的公司(仅次于苹果),利润率达12%。但时代变了,苹果、谷歌、Facebook等这些带有浓浓极客气质的公司都成为了微软的对手。


2013年9月27日,鲍尔默最后一次以微软CEO的身份参加员工大会,不久他就要辞去职务,离开这个自己辛勤耕耘了33年的公司。这位一贯以极度夸张搞笑的风格示人的“大块头”站在台上,一反常态地流了眼泪,对着台下大喊:“我爱这个公司!”多年以后,当人们回首这一戏剧性时刻,不知将作何种评价。


微软曾经酷过,至少在PC的黄金时代是这样的。当伟大的盖茨把人们的双眼从黑乎乎的DOS系统里解放出来时,谁不爱Windows呢?但是现在的选择可太多了,特别是对于要求较高的用户来说,用Windows是会被人鄙视的。平心而论,微软不仅错过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其实连之前的互联网时代也没有抓住。多年以来,它的硬件停留在Xbox的风光里,Lumia和Surface都境况惨淡,软件则止步于Windows和Office,而且体验差得令人发指,唯一开心的大概就只有段子手了吧。


与鲍尔默落幕时的深情款款、遗恨绵绵相比,刻薄的媒体和华尔街用“喜迎鲍尔默辞职微软股票上涨”的标题和事实迫不及待地表达了欢送之意。这至少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人们对于微软的期待。巨头虽则沉睡经年,然而时刻到了总要苏醒。纳德拉上任一年后,人们惊喜地发现,微软重新变得酷起来了。


重振雄风第一步


人人都喜欢纳德拉。没错,他甚至被看做是正走向末落的微软的拯救者。


通常说来,CEO的行事风格通常决定了公司的走向。销售出身的鲍尔默总是激情满满,喜欢摇滚乐,喜欢声情并茂地发表具有煽动性的语录,现在网上还流传着他亲自充当推销员卖微软产品的广告——鲍尔默自己是一枚战斗力爆表的逗逼CEO,微软也相应地表现出了对于销售数字的狂热渴求,却也把自己局限在一个似乎与世隔绝的封闭空间里。然而媒体和用户并不关注这些,人们更多看到的是一个热衷夸夸其谈,同时又固执己见、不那么友好的末路英雄。还记得盖茨的竞争战术给微软带来的黑暗时刻吗?多国政府判定其滥用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领域的垄断地位,对商品制定不合理的价格。鲍尔默也以“死硬”著称,曾经说Linux是个“癌症”,苹果只是个小众品牌,居然还建立过一个网站名为“Scroogled”并扛起反谷歌的大旗——只能说,这种未成年人的做法简直是“图样图森破,有时naive”的典型代表。


纳德拉迫切需要改变这一点,“开放而友好”就是第一步。《福布斯》的文章里甚至评价说他在履新100天后就塑造了自己“反鲍尔默”的形象,比如“击桌子的虚张声势之举没有了,和善温厚的好奇心出现了,旧经营模式正在瓦解,人们不再谈论抓住价值十亿美元的机遇或者实现财务业绩目标,转而强调把赚到的利润加以投资,用来赢得大批新的用户”。


看得出来,他正把一个只说不做或者除了Windows、Office什么都做不好的微软变成一个先做后说的务实者,连同脸上始终保持淡淡微笑的儒雅气质都影响了别人,形成一种独特的气场。公开讲话时,他通常都会赞扬微软团队的其他成员,包括一线工程师在内,甚至还会提到很久以前的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的贡献;而在与别人交流时,尤其是一对一的情况下,他通常都会耐心地倾听,以至于对方忍不住想倾诉更多——是啊,谁不喜欢纳德拉呢?他渐渐以这种方式从微软内部、从合作伙伴、从朋友那里了解到了微软存在的很多问题。


当然,纳德拉的为人处事只是微软画风改变的一个基础,更重要的是,他在微软的几个重要业务部门都工作过,特别是一些失败的业务,比如必应搜索。鲍尔默时期的微软对外一直采取“快速跟随”的策略,必应就是这一策略下用以与谷歌竞争的武器,结果可想而知。类似的产品还有很多。纳德拉无疑很早就看到了这一切,恐怕也没有别人比他能切身体会到战略错误给微软带来的后果有多严重了。可贵的是,纳德拉虽然效力微软公司多年,却始终对外部世界保持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好奇心——有人将之归结为“一个工程师对于未来世界的好奇”。的确,这与资深销售员鲍尔默急于敲定订单的心态完全不同。人们盛赞他在技术创新上的敏锐和对于未来世界发展趋势的探索:


“他在技术上非常敏锐,而且富有创新精神。他知道,即便是最好的创意,刚开始看上去也不会有那么的耀眼。”(Workday公司董事长安尼尔·布斯里)


“萨蒂亚独来独往,从不前呼后拥。他想知道世界未来发展趋势。他是我所看到过的最爱反省的微软高管。”(红杉资本合伙人吉姆·戈兹)。


至于纳德拉具体是如何改造微软的,Business Insider总结了13招。其中,表示“友好”的有这些:


推出Windows 10,并将界面恢复至用户喜爱的经典版本;宣布所有9英寸屏幕以下的设备可免费使用Windows系统;帮助Android和iOS应用更容易在Windows中运行;结束反谷歌运动,并撤下了Scroogled上的讽刺广告;终结微软与苹果、谷歌在系统上的死磕式竞争。


总的来说,以上措施都有利于微软减少树敌、增加口碑,不过仍然属于防守型,而下面这些代表着“开放”的招数才真正将微软推上了创新的道路,如带领微软推出一系列新产品,展示“新微软”的新面貌——类似Google Now的Delve、为普通企业员工提供更好数据服务的新版Power BI、野心大到想要推倒全球巴别塔的Skype即时翻译等。特别是Skype即时翻译,收获赞誉无数。他还带领微软进军了最热门的“物联网”市场,并为此推出了一个新的数据库、新的云服务、新的大数据分析服务。


公允地说,纳德拉在抓住科新趋势这一点上真的很有眼光,我们简单归纳一下就能看出,Delve、Skype涉及人工智能,小冰、小娜就是成功案例;而物联网更是一个集数据科学前沿之大成的领域,再加上工业4.0、互联网+等热点的风靡,前景可期。这些都是发挥自己优势的主动出击,比以卵击石的“快速跟随”可靠谱多了。


迈出第一步,作用不亚于打开一只潘多拉盒子,接下来就要看里面释放出来的是魔鬼还是天使了。至少现在看来,纳德拉更像是天使之首,许多令人眼前一亮的“黑科技”就好像被解除了封印一样纷纷冒了出来。


“黑科技”与极客车库


当Google glass因为过于高调的曝光而退隐至幕后时,微软的Hololens头盔却风光无限,连NASA都宣布要在年底送一批上太空了。最近十年以来,在前沿技术的领域,微软胜过谷歌大概是头一回吧。


微软重新变酷了,标志性事件就是Hololens在今年年初的Windows 10发布会上横空出世。其实发布会的主题已经有所暗示:“Windows 10:The next chapter。”——不仅掀开了微软帝国的新篇章,还将改写当前科技世界的游戏规则。Hololens果然一石激起千层浪,毕竟Google glass之后还没有人来接棒这一领域。


从外形上看,Hololens跟Oculus差不多,但使用起来更像是Google glass,也就是以AR技术为基础。AR的全称是“增强现实”,与VR的“虚拟现实”不同,前者的主要作用是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之上添加信息,使用者会看到一种由虚拟图像与实物叠加而成的奇妙图景。


Hololens描绘魔幻世界是这样的:你可以在冰箱上查收消息、把客厅变成Minecraft的游戏场景、在墙上进行Skype通话等等。总之,一切都可以成为你的信息显示屏。有没有想起《少数派报告》里阿汤哥对着全息屏幕运筹帷幄的场景?


这次大会之后不久,微软又趁热打铁放出一款最新概念视频,强化自己对于未来的科幻化畅想:一个潜水员带着HoloLens潜水镜,利用增强现实技术探索海底世界,并且通过实时传输技术将信号传回了教室,最后学生用3D打印机将潜水员拍摄的海珊瑚打印了出来;除了这个故事之外,视频还展现了可穿戴设备、移动手持终端和大屏幕之间的多屏互动效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本由柔性显示屏制造而成的“书”,当然你也可以称之为平板电脑,使用起来就好像真的拿着一本书在翻看一样,还可以变身视频通话设备,并与其他可穿戴设备、大屏幕互动——是不是瞬间有种谷歌附体的感觉?


又过了不久,识脸测龄神器how-old又在人们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刷爆了朋友圈。当你傻傻地一遍一遍上传不同照片只为测出自己想要年龄时,机智的我早已看穿了一切,这其实是微软在测(xuan)试(yao)自己的人脸识别、Azure云平台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明明是这么枯燥无味的事情,却又沿袭了小冰、小娜的活泼俏皮。这真的是微软吗?


当外界正眼花缭乱地想要看清究竟发生了什么的时候,微软内部也在悄悄发生变化。去年10月,一个名为“微软车库”的项目上线了,定位类似于微软内部员工业余项目孵化器。实际上这个项目早在2009年的时候就已经启动了,纳德拉也非常看好。他不仅支持微软员工举办公司级别的黑客马拉松活动,甚至还鼓励他们利用闲暇、甚至一部分的工作时间来开发非Windows系统的有趣产品。目前,参与微软车库的微软员工人数约为3300人,其中还有很多非工程师的员工。参与者不仅可以在开放日向其他同事展示自己的项目,还能够寻找合伙人;而对于微软来说,说不准这里边就会诞生下一个Hololens。


谷歌为什么长久以来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与该公司20%工作时间原则有关,也离不开X Lab这样专门负责天马行空的实验室。微软车库就在扮演这一角色。


微软忽然就这样变成了一个讲故事和玩营销的高手。你可以简单粗暴地说它是“谷歌附体”,因为后者不走寻常路的极客形象实在是太深入人心了。然而事实是,微软在重拾自己原本曾经拥有过的极客精神。虽然当初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是在一个旅馆里创业的,但新的微软可能就要在这样的车库里被重新发明出来了。

点此全站设置为大字体 本设置保留在浏览器内
A+ A-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