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的新把戏和旧问题:Facebook 推出 Slingshot
去年我们的 ifanRank 把 年度应用颁给了 Snapchat ,这款在去年火得一塌糊涂的应用拒绝了 Google 和 Facebook 高达 40(30) 亿美元的收购 。从数据上看,美国用户每天发送至网上的图片中,有 46% 发进了 Snapchat,还有 46% 给了 Facebook,而 Instagram 仅占7%。
在图片社交应用中,依靠阅后即焚的特性在青少年中火起来的 Snapchat 也经历了各种对手的模仿和冲击,但是在社交应用中,一旦形成庞大的用户群体,类似的应用就很难用模仿去追赶了。收购 Snapchat 失败的 Facebook 推出了也是具有阅后即焚特性的图片视频 应用 Slingshot 。
和 Snapchat 类似的不仅是阅后即焚特性,Slingshot 也是主打图片和短视频的点对点发送,不过 Slingshot 也有不同点,比如它可以将内容发送到多个人,他人收到后可以进行截屏操作,而 Snapchat 并不鼓励用户这么做。
Slingshot 最大的不同点则是遵循了一个“物物交换”的原则,用户要想看到好友发来的照片或视频,就必须使用照片或视频进行回复。这么做的理由很简单,社交网络上存在着许多的只旁观不发言的“隐形人”。隐形人的存在并不符合 Facebook 等社交应用的初衷,社交的核心要素即是交往应该是双向性的,而不是一人表演,一人旁观。
Slingshot 产品经理 Will Ruben 谈到开发 Slingshot 的初衷时说到:
“希望那些平常不怎么分享内容的人在 Slingshot 上也能够自如地进行分享。”
已经有了 Facebook、Instagram 和 WhatsApp 这三个巨头应用的 Facebook 祭出 Slingshot 倒是并未冲击到自己的已有业务,Slingshot 并不需要使用 Facebook 账号,而是使用手机号码进行注册登录,意在不依靠大树庇荫开拓更多的用户。
在去年 12 月的一个三天黑客活动中,Slingshot 的想法成型,随后 Facebook 的创意实验室 (Creative Labs)组织起 10 人团队开发出了这款应用,这也是该实验室的第二款产品,第一款是收到 好评颇多的 Paper 。
可以这么说,随着 Facebook 由一个初创企业变成行业巨头,它当初的酷劲儿已然不再了,不断有调查表明,当早期的 Facebook 用户渐渐成熟之后,新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却对 Facebook 不那么喜爱了。
社交网络隐形人、形象老化、新应用的冲击,Facebook 面临的问题不仅如此。还有学术界和媒体界的质疑, 密歇根大学 去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用户使用 Facebook 越频繁,感到的压力越大,这项研究被发表在《 经济学人 》上。 PandoDaily 则将 Slingshot 称之为“社交鬼把戏”,不过为“最虚伪的社交网络”带去了些许真实。
《 纽约时报 》的 Jenna Wortham 认为,社交网络并不是是真实的社交,这些服务只是在“创建某种意义上的人生高亮时刻的数字卷轴”。
作为一个社交网络的轻度使用者,我的看法并不像上述列举的媒体那样深刻,如果把社交网络作为真实社交的一个线上延续,我倒没有感觉社交网络有什么害处。只是本末倒置,将社交网络优先于真实社交并不可取,确实,社交网络源于生活,但可能是被美图秀秀们加工后的生活。
Facebook 也是许多行业第一境遇的缩写,当你成为行业第一之后,世人目光都在看你,每一处瑕疵都会被放大被解读。颠覆者总被歌颂,而守成者面临的问题显然更多。
题图系《超凡蜘蛛侠》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