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编辑报纸,为什么?
毫无疑问,媒介技术已经越发广泛地应用于新闻报道中,过去是充当工具,如今技术已经渗透到具体的生产环节,仿佛有种喧宾夺主的感觉。
在一次地震的突发事件中,《洛杉矶时报》利用一套算法发出了最快的报道,耗时仅三分钟。简单的说,就是美国地址调查局的系统的地震信息会自动填入现成的模板,成为一篇报道。
这便是所谓的“机器人”报纸。无独有偶,《卫报》打算让技术更进一步。
据 GigaOM 的报道 ,《卫报》目前正在测试一种名为“#Open001”的纸质报纸,这种报纸最大的特色在于报道的选择依据是用户在社交网络上分享的热度,而非由编辑人工甄选。换句话说,它是一份几乎完全由算法生成的报纸。
分享习惯分析公司 NewsWhip 日前进行了一项调查:下图左侧为某期《独立报》的头版,图片标题为“乌克兰的东线静悄悄”,头条标题为“移民对英国工人无影响”。而右侧则是一份由机器人组合的头版:图片标题是“《为奴 12 年》女明星谈种族主义:每天起床都想肤色浅一点”,头条标题为“商务大臣表示教师对世界的运作方式全然无知”)
其实搞新闻的人都知道,编辑的意义在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尽管新闻本质上是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为导向的,但具体到现实中,有些真正具有传播意义的重大新闻却不一定得到读者的关注。此外,如果完全按照读者的喜好来选择,则可能出现如《搜索引擎没告诉你的事》一书作者 Eli Pariser 所说的那样:
“我们可能被自己已经赞同的事情包围,而无法接触到不同的观点。”
事实上,如果不是报纸,依据分享热度的编辑的新闻服务不在少数,比如 Paper.li。Paper.li允许 Twitter 用户将关注的人分享的内容,从而打造成一个可定制式的数字报纸。
显然,“机器人新闻”不会替代《卫报》。作为试验性产品,#Open001 每月仅印刷 5000 份,而且只针对媒体机构和广告机构。
那么,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我认为,相较于技术运用和改造本身,这件事让人更让人兴奋的点在于传统报业开始关注读者的阅读偏好,而在此之前,除了读者来信、广告商的针对性调查,报纸几乎没法了解读者的真正偏好。
在报业转型的漩涡中,媒体在看重发行量和订户数的同时,恰恰忽略了如何让其经济支柱——广告更致效。
与其说印刷媒介是以出售报纸版面生,倒不如说是在兜售读者和读者的阅读时间,这一概念到在线媒体则表现为用户的黏性和使用时长。显而易见,提升读者的停留时间往往更能提振广告需求。
题图来自: profi-forex.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