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虚拟与现实,这款设备碉堡了
我们见过 Kinect 这类大范围的体感控制器,也见过 Leap Motion、微动这样的高精度体感仪,它们都是通过 3D 测距的方式来实现桌面设备的手势输入。而假如把方式逆转,同样的技术有望在移动设备上大放光彩,比如利用 iPad 加上额外的设备对周围环境进行扫描,将现实场景变身数字模型。
这种构想已经有人拿出了完善的成品,去年我们曾报道过的 Structure Sensor 终于出货了,Structure Sensor 是一个 iPad 配件,利用已有的 3D 测距技术加以改进,让 iPad 瞬间变身一个 3D 扫描仪,很方便的把现实物体搬到网上。
这款产品虽说只是一个试验性的初级版本,但它连接了原子与比特世界,弥补了现实与虚拟的鸿沟,潜力无穷。Structure Sensor 去年在 Kickstarter 上众筹大获成功,累积筹款 129 万美元。让我们来看看 Ars Technica 带来的上手评测。
其实 Structure Sensor 产品的概念在 Google 的 Projec Tango 上也在实施,只不过前者已经发售了首款产品,后者仍然处于研发阶段。这些产品都是基于成熟的技术解决方案,只不过他们仍然在改进算法,并缩小产品体积。
Ars Technica 收到 Occipital 发来的两个盒子,其中一个装有设备和连接 Lightning 接口的电缆,一个是用来安装在 iPad mini 上的绞架,所以说这款产品可以用在所有支持 Lightning 接口的 iPad 上。机身感觉十分硬朗,拥有两个红外 LED 探测头,以及一颗摄像头,同时 iPad 的摄像头也能使用。
Structure 提供了一系列 iOS 应用供下载,主程序是 Structure,展示了设备能看到的内容,包括“IR”模式的红外图像,并支持夜视。“Depth”模式展示了实时光反射回来的画面,物体距离的远近,“Depth + Color”则是 iPad 摄像头加上深度数据。
它还有一个桌面版的应用 Skanect,可通过 Wi-Fi 连接,你可以直接在笔记本上查看图像。在 iPad mini 上测试的时候,输出到 Structure 应用的画面非常流畅,延时很低,官方宣称 VGA 分辨率(640 × 480)刷新率可达 30fps。
官方提供了一个厉害的 iOS 应用 Scanner,允许你围绕一个物体拍摄,抓取它的 3D 模型,扫描越久数据越准确,然后生成一个 obj 格式的文件,可以在任意支持该格式的 3D 软件中打开,也可转换成 3D 打印的格式。试想一下,如果把它接入微信,那岂不是可以即时把眼前的物体以 3D 的形式发送给好友,确实碉堡了。
不过 Structure Sensor 还受到技术的限制,扫描效果很容易受扫描对象的影响,比如他们扫描 DJI Phantom 2 Vision 四轴飞行器,机身曲面异常复杂,最后的结果其实还不赖,大部分还原准确且机身光滑。而在扫描黑色物体时,数据丢失现象严重,因为黑色的红外反射不准确。
另外它目前没法探测颜色,纹理数据也得不到,要想得到更详细的扫描数据,可以使用 itSeez3D 应用。itSeez3D 结合了 Structure 的红外摄像头以及 iPad 内置摄像头同时来获取物体的形状,以及表面的视觉细节。不过机身一些很小的细节 Structure Sensor 仍然无法捕捉到。
目前它可用的功能还很有限,只是输出扫描画面,应用程序本身的扩展还没有,它更多的只是展示了扫描设备的潜力,但有了这个扫描文件,它就可以朝着平台化的方向发展。Structure Sensor 已经开放了 iOS 的 SDK,其他应用可以兼容这款设备,试想一下微信连接它该多有意思。
就连 Arc Technica 的测试编辑也承认,如果要深入体验这款产品,非得花时间研究 SDK,写个新 App 不可。而理论上,这款设备连接现实与虚拟的特性可以应用在各个领域。
随便举些例子,比如游戏可利用捕捉到的现实场景,进行一些增强现实的交互,把周边环境植入游戏场景。在一些家居应用中,可通过它来测试不同的装修风格,家具的设计和位置摆放,还有在教育、3D 打印领域的应用。其实如果这玩意足够小,可植入智能眼镜的话,那就是终结者的翻版了。
Structure Sensor 其实还支持 Android 设备,不过需要额外购买 39 美元的数据线,设备本身售价 399 美元,如果加上 Android 数据线、iPad 支架以及桌面软件 Skanect 授权,则是 499 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