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在博物馆进行设计冲刺
本文为 DSC 与 ONES Piece 联合翻译计划的一部分。本文原载于 sprintstories.com,作者 Dana Mitroff Silvers,由 DSC 翻译成员 JR 翻译,DSC 北京组织者 糊糊 审校。Design Sprint China (DSC) 是一个专注有趣设计思维的创新创意社群,其翻译团队定期搬运相关海外文章,微信公众号:设计冲刺。ONES Piece 是一个由 ONES Ventures 发起的非营利翻译计划,聚焦科技创新、生活方式和未来商业。
译者按:
设计冲刺更多被应用在解决商业问题中,那么博物馆这类公共组织是否可以尝试呢?大英博物馆团队将设计冲刺引入到 “参观者在博物馆的找路体验” 中,通过简单的标识原型进行实地测试,发现了意想不到的体验问题。因此非设计背景的团队在进行设计冲刺时要注意什么呢?看看来自大英博物馆产品开发团队的五个建议吧。
设计冲刺是用来解决关键商业问题的一种方法,它包括调研、原型、与用户一起测试解决方案(如果是在博物馆的情形下,则是与参观者一起进行测试)的一系列步骤。设计冲刺结合了设计思维、商业策略和产品创新领域的一些工具和方法, 并已经被谷歌风投团队普及推广并编入名为「Sprint」一书中。
设计冲刺被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投入使用,同时,博物馆也开始应用这套流程来设计新的展览、产品和服务。
大英博物馆的产品开发团队正在试行设计冲刺。我最近和负责数字产品开发的负责人 Shelley Mannion 和首席交互设计师 Kevin Bickham 一起讨论了进行以「提升博物馆路径设计」为主题的设计冲刺。
在我和他们的对话中,我给出了五个建议,这些建议对于任何一个想要进行设计冲刺的团队都十分关键
1. 仔细选择你的问题
在团队进行设计冲刺前,有一件最重要的事情是讨论他们要处理什么问题。虽然 Mannion 和 Bickham 在数字产品团队工作,他们仍然选择了一个宽泛且能带来多种解决方案的问题,从而让来自不同部门的同事都会觉得有所收获。
在进行网站再设计时,数字产品团队就曾经做过用户研究,他们了解到参观者并不会在来博馆馆参观前做好计划。“和设想的不同,用户不会在来博物馆前访问我们的网站或是其他电子支持服务。”Mannion 解释说,“相反,他们来了之后便会问’我应该从哪里开始参观?’’我该做什么?’”
所以团队决定聚焦于 “找路” 这个问题,并将冲刺问题定义为 “我们如何提升(参观者)在大英博物馆的找路体验?”
(在美术馆中观察游客)
2. 从小事做起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灵感
Mannion 和 Bickham 选择用自己的团队来进行第一次设计冲刺,实验整套流程,尝试解决难题。
为了冲刺做准备,他们参加了 GV 的设计冲刺周,参考 IDEO 的设计包,并且借鉴了我在「2016 年博物馆及网络大会」(2016 Museums and the Web conference)上组织的一场工作坊的幻灯片,当时的工作坊的主题是利用设计冲刺快速开发数字产品。
“我们不是专家…… 而且这也不是我们经常做或是擅长做的事。但是我们先要快速地和我们自己的团队去做冲刺,这是为了尝试学习这项技能。”Mannion 说。“我们只是告诉自己’好,我们试试吧!’”
“设计冲刺这种方法创造了新的可能”,Bickham 补充说,“它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够打破我们通常以解决方案为导向的思维方式。”
整个团队依靠他们共同的知识和经验(Bickham 是斯坦福大学产品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而 Mannion 是一个有十足经验的产品开发者),但也承认他们是在摸索 。他们坚持快速去做冲刺,把冲刺压缩到两天半,并且完成了 25 场用户(游客)访谈和对游客的观察。
(在大英博物馆开始冲刺)
3. 将冲刺作为宣传的机会
大英博物馆的产品开发团队仅成立一年时间,采取的数字化策略也相对较新。有别于其它类似组织,他们已经将精益创业和商业模式画布的方法用于工作中了。
Mannion 和 Bickham 将冲刺作为一种演示过程和方法的途径,而没有试图将这种产品管理和用户体验设计的新准则强加给其他同事。
“我们想要进行设计冲刺的目的之一是想要展示出以用户为中心的这种方式的优势”,Mannion 解释说,“这帮助我们传达和倡导我们的工作方式并帮助来自其他领域的同事理解什么是产品管理和用户体验。”
比如说,在组织中的一部分人认为,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观点做决定比基于参观者的研究更重要。Mannion 提到,虽然一些团队把游客利益最大化放在心中,但是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并没有以用户反馈为起点。所以冲刺的一个潜在目的是凸显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方法论所具有的价值。
(准备采访博物馆外的游客)
4. 展示你的冲刺成果
大英博物馆团队没有一个专用的空间来进行他们的设计冲刺,而这却成为了他们的一个优势。
设计冲刺的第一天之后,他们将成果留在了一个其他部门所有的公用会议区内。这意味着,路过的同事能看到他们的冲刺成果,这也成为了一个话题点和对话的开始。
Mannion 说:“同事对数字团队使用马克笔和纸张非常惊讶,他们对我们部门的预期也发生变化,更好地理解了我们能为他们做的事情。也就是说,我们不只是做网站,我们希望和你们一起去解决重大的问题,这是我们的主张。”
他们发现,将他们的所得张贴出来让他们在第二天能够更加容易的继续之前的讨论,而且也能更加容易的解释给同事。“我们可以将我们在冲刺中的丰富成果展示给人们”,Mannion 说。
5. 在失败的原型上继续迭代
团队做出来的原型之一基于 “参观者 – 接待员” 这一概念,即安排一名工作人员欢迎参观者并回答他们的问题。
团队制作了一个简单的标识,上面写着 “我有什么可以帮忙的吗?”,用在博物馆入口及大中庭中。一个人举着标识,而另一个人在远离的一边做记录并拍照。
他们预想的是参观者会问有关于展品的问题,而事实上,除了关于罗赛达石和木乃伊的问题,并没有太多问题是关于展品的。
“许多职员,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通常假设参观者是为了某个特别的展品或是展览而来的,但我们被问到的几乎与展品无关。有一组游客甚至只去了纪念品商店。有很多问题是关于找存衣处和卫生间的。”,Mannion 说,他们发现,那些不会讲英语的参观者发现工作人员讲他们的母语后会非常高兴。
“我们了解工作人员并不清楚哪一个服务工作人员说什么语言,他们全靠碰运气”,Mannion 解释说。“所以我们进行了一个实验,在举着用英文写的标识的同时佩戴一些写着’我会说法语’之类的东西。之后我们发现这样做让参观者觉得受到欢迎而且很安心。”
之后,他们将这些发现分享给设计冲刺后成立的一个关于馆内路径规划的跨部门。这也是他们在下一年中想要实验的一项计划。
总结
产品开发团队计划接下来每一个季度至少会进行一次设计冲刺。下一次的将在十月份进行,主要将聚焦在「如何为最快增长的受众群体之一的中国游客创造内容」。
Mannion 说:「大众眼中,博物馆是非常孤立封闭的组织,组织内部划分出不同领域,每个领域的工作人员基本不与他人有交集。应用设计冲刺这种方法确实有助于打破存在已久的隔阂,并且能展示当和来自不同领域的同事一起工作时,我们如何去解决那些影响游客体验的困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