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耳机 MDR-1AM2 体验,为何我们需要一款“入门新旗舰”
体验索尼的 h.ear on 2 Wireless NC 时 ,我也提到了自己对索尼新“入门旗舰”MDR-1AM2 的期待。
毕竟,本来我就是跟着 NWZ-F880 和 MDR-1R 入坑的人,在这里投入多点热情和期待感觉也不为过。
一直从 NWZ-F886 用到 NW-ZX300A,我想除了资金上的尴尬之外,还有一点对“入门旗舰”定位的坚持吧。
只是,索尼这次的更新会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在外人的角度看来,在 CES2018 上更新 MDR-1A 系列未必是最合适的选择。
现在是无线、降噪主导的时代,绝大部分用户选头戴的时候都是往着这个方向走的,而烧友们随着消费升级和入门基准线上涨等因素,选初烧有线耳机的标准也在不断地往上提。
在这样的情况下,定位在“入门旗舰”的产品就会显得更加尴尬了,这也是我最初拿到 MDR-1AM2 时产生的疑问。
但这里存在的疑问,跟机器本身的体验无太大的关系。相比 MDR-1A,MDR-1AM2 有着足够的更新空间和幅度,体验的提升也很明显。单从产品体验来说,这毫无疑问是一款值得入手的“真入门级”有线耳机。
所以,这次的爱范儿(微信号:ifanr)验货会把讨论的重点放在这个疑问上,谈谈 MDR-1AM2 出生的意义,以及在这个年代为何还要强调“有线入门旗舰”这个点。
更新的理由
要讨论,当然还是先从产品本身开始。
只看外观和包装的话,MDR-1AM2 的改变其实并不明显。跟着之前的更新规律,MDR-1AM2 应该也是用上很多非高端定位索尼耳机的设计元素。
“轻”于机身
事实确实如此,索尼把 MDR-1AM2 的外观更新全部放在细节和配色方案上。
它的全包裹耳罩改成 WH-H900N 以及 WH-1000XM2 用的那种,但 MDR-1AM2 的耳罩会再贴耳、再紧凑一点。封闭性真的做的不错了,在嘈杂的环境中开大一点音量几乎就完全听不到外面的声音了,在夏天户外这样带着的话,也比较容易出汗,所以使用场景还是有些限制的。
话是这么说,MDR-1AM2 可能因为“封闭式”这个形式的让它不太适合在热天出行,但它的佩戴体验还是真的不错的。
MDR-1AM2 的机身重量是 187g,比上一代轻 38g。加上索尼做了相应的佩戴优化,搭配调整过的头梁缓冲带,整机的重量感、压头感都明显下降了。正如身边 一位长时间使用 WH-1000XM2 和 MDR-1AM2 的友人所说 :
虽然说“带着就像没有带”这种广告词可能有点夸张,但 MDR-1AM2 这种轻盈感对我这个习惯了 WH-1000XM2 的人来说,不管是戴在头上还是挂颈手提,确实都轻得有点不可理喻。
对,这种感觉应该就是索尼耳机在“无负担”下的状态。少了无线、降噪、电池等一系列包袱的左右,MDR-1AM2 能够再轻一点。
佩戴体验的话,我觉得 MDR-1AM2 真的做得不错了。但如果要说配色的话,我这个从 MDR-1R 年代走过来的“旧人”就有点话要说。
这次 MDR-1AM2 用上了纯黑的设计,感觉就像是 MDR-1A 的黑色限量版。表面改成了更细腻的金属颗粒细节,但缺少了那一抹用来点缀的红色,略显单调。
如果索尼可以像之前一样,MDR-1AM2 之后还能再推一款“特别版”来实现这个“老配色”,那就更好了。
“重”于声音
除了外观,没有其他功能的 MDR-1AM2 的另一个更新点就是声音了。
或者在这之前,有用户或者会认为 MDR-1AM2 附属 4.4mm 平衡线是一个更新点,但其实这个在 MDR-1A 的年代就已经有了。
在索尼刚刚推 4.4mm 平衡口的时候,他们就推出过一款名为 MDR-1ABP 的衍生款。
MDR-1ABP 其实就是一款内附官方 4.4mm 官方线的耳机,通过机身上的 3.5mm 接口替换成 4.4mm 平衡线,以实现兼容有该接口的机身。
MDR-1AM2 出场的时候会附属 4.4mm 平衡线,这也非旗舰更新的“特殊优待”。索尼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适配 NW-ZX300A 和“两砖”这些新一辈的播放器而已。
所以,MDR-1AM2 在配置上最大的更新点应该在放在单元上。
谈论这个单元的时候, 官方是这样说的 :
MDR-1AM2 优化了初代型号驱动单元的结构,并改变了原 40mmHD 镀铝液晶高分子振膜的形状,驱动单元格栅采用了称为斐波那契数列的曲线图案,使驱动单元开孔均衡;另外还使用了高硬度材料,使横档尽可能更细。这些特性都有效降低了音染,同时凸显了高解析度的声音品质。
对,重点是为了让声音更加纯正,将声音解析力和细腻程度再推高一到两档:
(歌手:Sukie.S 石咏莉 | 专辑:《The Hat Trick》| 规格:16bit 44.1kHz FLAC)
(歌手:PhilLam 林奕匡 | 专辑:《3》| 规格:24bit/96kHz Hi-Res Audio)
作为一副带着 Hi-Res 认证的入门旗舰,MDR-1A 这个名号终于可以带出索系耳机在解析力方面特有的爆发力了。
用 Hi-Res 专辑去试的话,MDR-1AM2 相比 MDR-1A,信息保有量会有明显提升,细节会更加突出明亮。相比 MDR-1A 的那种稍稍模糊的均衡,MDR-1AM2 这个风格会更加明亮和突出,声音比上一代更有特点。
歌手位置和环境处理方面,声音的聚合感和定位感一直都是索尼擅长的地方。MDR-1AM2 处理这些位置的时候,表现也很不错,除了人声有些时候稍稍靠前,整体没有太大的问题。声音的层次感可以,人声和背景的分离也还好,声场也尚算空旷。虽然没有那宏伟的“空气感”,但至少不会有小体积空间压缩的问题。
高推解析力时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些时候会出现人声干涩、生硬的状况。MDR-1AM2 有少量这样的状况,有些时候环境处理不太够的话就会稍稍有点尴尬。但声音的信息量上来了,歌手演唱时某些细节也能听到。
这个对于一切求稳的 MDR-1A,MDR-1AM2 在细节表现上有不同以前的爆发力,但要这样的表现,也需要些取舍。
总的来说,MDR-1A 到 MDR-1AM2 这个过程,是一个改变与改善的过程。
1A 这个名号,从一副求稳的均衡型选手,变成了一个有声音特点的风格化选手。没有听过 MDR-1R 系列的我,不敢说这是“失而复得”的索系味道。但至少对我这个热爱大开大合的人来说,突出解析力和中高频表现的 MDR-1AM2 无疑是更容易讨好耳朵。
此外,MDR-1AM2 的素质确实比以前提升了不少。解析力、细节的处理能力都要比以前好,声音的质感以及对环境低频的处理也比之前成熟了。这不能说是风格改变带出来的效果,而是索尼结结实实把单元的表现提升了。
这个差距或者可以类比 MDR-1000X 到 WH-1000XM2 的声音改善。只是,WH-1000XM2 更多的是 S-Master HX 这些技术革新因素,而 MDR-1A 到 MDR-1AM2 是最基本的单元提升。
这么看来的话,让用户从 MDR-1ABP 加点钱到 MDR-1AM2,还是值得的。
街机和旗舰,其实不对立
的确,索尼最近这两次“非潮牌”的更新,都给出了足够了诚意。
WH-1000XM2 提升声音表现的同时也补完了降噪功能,1A 系列的更新则是索尼对声音的重新打磨,不管是哪一边其实都有足够的看点。
但更多时候,一般用户会把关注的目光放在前者。这不仅仅是因为“降噪无线”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最大热潮,消费者的倾向变化也是另一个因素。
对于绝大部分的一般用户来说,现在推出的这些耳机的声音表现力已经足够了。虽然未必说这个定位上的产品都有过剩可能,但要谈够用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在一般用户对声音不敏感的情况下,再进阶的声音提升并不能带来相等幅度的体验提升时,他们自然会在其他方向上提出要求,例如功能的叠加。
现在你会看到,很多叠加了运动记录功能的无线耳塞,以及已经形成热潮的无线降噪耳机群体……这些都是现阶段的消费主力,无线阵营的扩张表现尤为突出。
现在大部分厂商的主力,都已经投放到这些产品上。当整个市场都处于这种热衷在年轻文化、无线降噪模式以及粉丝引流这些“走量法则”上,会让大众逐渐遗忘定位分级、需求差异的重要性。
但事实上,这两种是完全不一样的产品,对应的群体也不一样。
现在主推的无线降噪耳机,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应付有降噪、无线需求的用户。他们会把重点放在这两项功能上,而最基础的声音表现不是他们最在意的,够用就可以了。这个是选择无线降噪耳机时,用户的需求模式。
而选像 MDR-1A 系列这一类产品的用户,明显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初烧群体”。
他们需要的是最基本的音频体验,耳机不需要太多功能化的束缚,只要单元有足够的表现力和素质,同时也具备可换线这类提升可玩性的设定,玩家就能够满足。
面对这两种不同的需求,厂商在设计产品的时候也会做针对性的考虑。不同的定位对于产品设计来说,也需要一套不同的法则。
就索尼而言,h.ear 应对的是年轻群体,主打色彩、代言导流的产品文化能进一步促进销量,1000X 这个降噪家族就专注做降噪需要做的事。他们会有像 WH-H900N这种跨系列融合的产品,但会碍于定位问题做不同程度区分处理。这些,主要体现在配置和表现上。
并不是说,两款产品功能点一样的时候,配置就要一样。不同产品、系列之间,应该有着森严的等级分成关系,这个对于一家多线作战的公司来说尤为重要。
这次更新的意义
从这个点看来,或者就可以说明 MDR-1AM2 的意义。
肩负“入门旗舰”这个名号的 MDR-1AM2,责任就跟 WALKMAN 的 NW-ZX300A 一样,需要坚守在入门发烧的位置,向这个位置的用户展示索尼音频领域的专业形象。
即便索尼已经渐渐将“入门”和“走量”这个责任移交到 h.ear 系列上,但对于一个正经的音频品牌而言,它们还需要一个定位更加准确、形式也相对“严肃”的产品来守住入门级这个位置,同时也需要为日后的其他系列耳机竖立标杆。
(配图为 WH-H900N,WH-H700 是有线耳机)
即便是价格相近的 h.ear on2 WH-H700,h.ear 系列是混合潮流文化的产物,即便是一经上市就广受关注的SP系列运动降噪耳机,即便在推广上有再多的重视,它都不可能代表着索尼在入门定位上或降噪领域上的专业形象。H700 不能,带 DSEE HX、DIGITAL NC 以及 LDAC 的 H900N 也不能,有些事真的只有 MDR-1A 系列以及 1000X 系列才能做到。
这就是 MDR-1AM2 的作用,也是它更新的必要性。正如 爱范儿(微信号:ifanr)以前所说的 :
旗舰,从来都是厂商当前最强技术的象征。
这句话如果要用来描述 MDR-1AM2 的话,那就是它代表着索尼 2000 元档位头戴式耳机的声音标杆,也代表着索尼耳机在这个领域上的技术形象。
用这一点去解释的话,就能够回答开头留下的问题。同时,这也让我对索尼即将发布的产品多了些期待。
跟着 MDR-1AM2 这个方向设计出来的新产品,到底能有怎样的表现,这个相信就是索尼要在今年 IFA2018 以及秋季音频发布会上需要回答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