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 850 万人口的以色列,何以成为科技创新强国?
上周, 英特尔用 153 亿美元拿下了汽车驾驶辅助系统制造商 Mobileye 。与巨额的收购费用相比,这家成立于 1999 年的公司的以色列血统更加引人注目。
(图片来自: Naples Herald )
与创新企业扎堆的硅谷相比,以色列,这个对中国大部分人来说还略显神秘的国度,实际上早已成为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之国。虽然全国人口数量还不及中国的一个城市,但在这个弹丸之地上却诞生了规模惊人的科技创新产业。
有 资料显示 ,目前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高科技公司中,来自以色列的企业数量位居世界第三。
这片被犹太人视为“应许之地”的土地,如何成为了科技创新的“圣地”?
先天不足却成为“第二硅谷”
位于地中海东岸的以色列,有一半以上的国土被广袤无垠的内盖夫沙漠所覆盖。而在沙漠以外,高原、山地又占去了大半。
对这个国土资源稀少的国家来说,尽管地处中东,但油气资源却无法和周边的土豪国家们相提并论。直到 2009 年和 2010 年,以色列才分别在海法以西的地中海区域发现了两个天然气气田。
而 1948 年宣布独立的以色列,在为逃亡多年的犹太人建立家园的同时,也历经了周边阿拉伯国家的敌意与威胁。
人口稀少、国土资源复杂、国际环境恶劣,这就是摆在以色列人面前的生存环境。
(图片来自: Wikipedia )
然而就像历史上历经数次劫难还是顽强生存下来的犹太人一样,以色列依靠对先天环境的适应与改造,发掘了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因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小,高科技产业成了以色列的选择。
自建国以来,以色列一直致力于对高科技产业的投入。而无论是基础科学,还是创新技术,以色列都有自己的发展之道。目前,凭借在遗传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等领域的深耕, 已有多达 10 名以色列人和以色列裔人获得过诺贝尔奖 ;而在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中,来自以色列的企业数量也仅次于美国和中国,位居世界第三。
(以色列特拉维夫,图片来自: Forbes )
如今的以色列,不仅在沙漠中开辟出了一片绿洲,更成为初创企业的摇篮。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即时通讯软件 ICQ,就在 1996 年诞生于以色列的 Mirabilis 公司,那个时候还没有 QQ、MSN 什么事儿。而除了 Mobileye、Viber 等声名在外的公司之外,还有无数不知名的初创公司以及蠢蠢欲动的科技创业者们,他们遍布于特拉维夫等城市。
在这个人口才 850 万、国土面积刚过 2 万平方公里的国家,目前已经孵化了超过 6000 家初创企业;这些数量众多、技术领先的初创企业,自然也吸引了风投机构和跨国公司的注意力。
Google 曾经看上了以色列的网络应用开发商 LabPixies,后来又把导航应用软件公司 Waze 招入麾下;三星也曾收购以色列机顶盒厂商 Boxee;英特尔对 Mobileye 的收购自不必提,他们还曾经拿下了以色列 VR 技术公司 Replay;就连以往对以色列市场关注不多的中国企业,也在近几年纷纷“西游”,对这片热土进行投资。
(图片来自: Israel Valley )
数据显示 ,从 2005 年到 2014 年,平均每年有约 86 家以色列公司被巨头收购。
而除了疯狂的买买买之外,这些科技互联网巨头们也看上了以色列本土的发展环境,纷纷在此开设分部。就像印度的班加罗尔一样,以色列北部城市赫兹利亚也因密集的跨国科技公司大楼,被人们称为“小硅谷”。
扬长避短,以色列人用有限的资源打造了一个科技创新强国。
以色列的不服从
有人曾说,以色列人就像天生的互联网产品经理。
对一切事物进行质疑、探究;不囿于等级、阶层,敢于打破常规、与人争辩;开放、思辨却又专注,永不满足于现有成果,不断坚持创新……
这些创新所必备的精神似乎已经成为了整个社会的共识。在企业中,员工可以畅所欲言,不必担心自己的看法会“冒犯”上级或者同事;在学校,永远保持怀疑和随时准备辩论成为学生的“权利”,只要有理有据,真理也是可以被“挑战”的;就连在军队,低级士兵也可以向高级军官发起“挑战”,以色列军队还因此成为世界上少有的没有等级观念的军队。
(图片来自: The Tower )
而这种“对权威的不服从”,其实早已深深镌刻在犹太人的思想文化之中。对他们来说,就连犹太人的律法都处在不断的讨论、补充、修订之中,开放精神就成了他们的信仰。
而以色列的历史和国情,更让它的国民们相信:在危机之中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只有依靠自己的双手才能活下去。实干精神因此成了以色列的另一创新要素。
(图片来自: The Next Web )
在《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一书中,有一个 说法 是:如果一个以色列男人想要与某个女人约会,他会在当晚就叫她出来;如果一个以色列商人有一个生意上的点子,那他在一周之内就会将它付诸实践。
不知道这个说法是真是假,但多年的颠沛流离和生存危机确实造就了以色列人,或者说是犹太人不畏惧冒险、活在当下的精神。 据说 ,在现在以色列的创业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连续创业者,哪怕已经赚到了足够自己下半生生活的资本,还是有很多人选择继续创业,哪怕他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翁。
当创新精神成了全民族的共识,以色列成为创新之国也就不足为奇了。
以色列军队:“世界上最好的孵化器”
360 创始人周鸿祎曾 说过 :“以色列军队是世界上最好的孵化器。”
2013 年,他曾经亲自去以色列考察。虽然照他的话说,这次考察他成了“宣传噱头”,但是真的去了之后,还是看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
在他看来,文化是创新的土壤,而以色列的现状刚好印证了这个说法。尤其是在以色列的军队中。
(图片来自: www.alaraby.co.uk )
实行全民兵役制的以色列,为以色列贡献了众多创业创新人才。上个世纪 70 年代,来自希伯来大学的两位科学家提出了“Talpiot(塔楼)”计划。被选入计划中的很多人后来都成为以色列科技界的重要人物。
在这个超级精英培养计划中,他们将每年从全国顶尖高中生的 2% 中挑选合适的人,进行长达 41 个月的训练。一旦入选,这些士兵需要签署延长 6 年兵役的协议;而在进入培养计划之后,这些兵士除了最基本的军事基础训练之外,还被要求加强在数学、物理方面的学习,以领悟“军队和科技之间的关系”。
(图片来自: Business Insider )
这样的结果就是,以色列军队不只战斗力强,创新和应变能力也很强。周鸿祎在博客中 写到 ,一个以色列投资人在当飞行员的过程中为了躲避导弹,发明了回字形的绕行方式,这个小发明让他在参战时成功地捡回了一条命。
处在阿拉伯“宿敌”包围之中的以色列,也因严酷的外在生存环境而不断加大对国防科技的研发和投入,军事科技产业也因此成为以色列研发产业中最知名、研发能力最强的产业之一。
如今,由以色列本国研制生产的无人机、预警机、航空电子设备等装备,性能已经位居世界先进水平,甚至已经在某些方面超越了欧美发达国家。这些军工产业的产品和人才,大部分还会被用来反哺民用,进一步推动了高科技产业的进步。
内外皆给力的政府
在以色列的科技创新发展史中,曾经历了 两次科技创业热潮 :一次是 1990 年中期到 2000 年;另一次始于 2005 年。在这两波创业热潮的背后,都有政府推动的影子。
1993 年,以色列政府推出名为“YOZMA”的计划。如果一家科技公司获得了国际风险资本投资,政府将为其提供 1:1 的配对资金支持。这个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以色列中小企业的崛起,短短几年间,以色列的创业公司就从 100 家增长到了 800 家。
(图片来自: Business Insider )
2000 年之后,以色列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互联网发展停滞期,政府为了鼓励创业,推行了新的孵化器计划,每年会在全国甄选出来的 20 个孵化器机构内对 100 个项目进行投资。经过这轮“刺激”,到了 2005 年,以色列又迎来了新一轮的科技创业热潮。
不仅如此,以色列政府还在海法、赫兹利亚等地开设高新科技园区,为首席科学家和研究项目提供科研经费,每年还开办很多圆桌会议,吸引外商投资和合作。
而除了鼓励国内的创新创业,以色列政府还亲自到海外给国内企业“拉外援”。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图片来自: Forbes )
今年 2 月,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 与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华盛顿会面 ,结束了和奥巴马政府长达 8 年的紧张关系期。作为以色列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美国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以色列的国家经济发展,尤其是特朗普政府的一系列军事外交政策,给以色列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机遇。
比如说特朗普要在墨西哥边境修的那堵墙,就让传说中要为这个项目提供传感器和指挥控制系统技术支持的 Magal 公司股票大涨;特朗普要增加国防支出和军事预算,这对大型无人机和头盔系统供应商 Elbit 来说也是一大利好。
以色列中央银行行长 Karnit Flug 曾 指出 :
作为一个开放的小经济体,我们非常依赖于我们的主要贸易合作伙伴,美国就是其中一个。
(图片来自: Truthdig )
与美国的“紧密”关系,确实在以色列的科技产业发展史上起了很大的作用。由于美国政府不限制以色列的高科技产品出口,以色列本国的科技产品得以以免税的优势对外出口,再加上政府的政策补贴,很多跨国科技公司会选择在以色列设立分公司。
不过以色列政府也深知“鸡蛋不能放到同一个篮子里”的道理,尤其是对他们这样依赖进出口贸易的小国来说,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一边尽力保持与美国的“蜜月期”,另一边还要去多抱几条大腿。
3 月 20 日,内塔尼亚胡率领 5 名部长级高管,以及约 90 名以色列各领域商界人士,组成了“以色列史上最大商务代表团” 出访中国 。在建交 25 周年之际,中以 宣布正式建立“创新全面伙伴关系” ,未来双方将不断深化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
(图片来自:中国政府网)
对以色列来说,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市场,也是以色列在全球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近年来又在互联网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进步,毫无疑问是最值得期待的战略合作伙伴之一。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就在与内塔尼亚胡的会面中 表示 :
以色列有技术,而中国有非常多的数据作基础。如果我们可以将两者结合,就能够创造奇迹。
以色列政府的努力没有白费,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给以色列 吃了一颗定心丸 :“我们这次要共同发表创新合作伙伴关系的声明,同时加快建立一条合作的绿色通道,中方欢迎更多以色列技术产品进入中国。”
以色列难出大公司?
在以色列的科技界,有这么一个现象,他们更擅长于孵化中小型初创企业,却常常在培育大公司方面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以色列知名风险投资人 Jon Medved 就曾经 表示 ,“我自己创办或者帮助创办过 60 多家公司,规模都在千万或上亿美元,从未达到十亿美元。”
在以色列风投机构 Startup East 创始人 Amos Avner 看来 ,相比于中国的创业公司,以色列的创业公司更偏保守,他们很多人创业就是为了将来公司能够出售、卖个好价钱,不是所有公司都能熬到独立上市。
(图片来自: Yeshiva University Blogs )
850 万人口,却孕育了多达 6000 家科技创新企业,以色列的创业奇迹在令世人感到惊艳的同时,却也无法掩盖繁荣之下的问题。
的确,对于地处局势复杂区域、本国资源贫乏的以色列来说,体量小的中小型创业公司的成长风险更小。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有这些创业公司是不够的。
以色列经济与产业部长艾里·科恩曾在今年 2 月份 提出 :
我们的目标是在 8 年内成为全球第 15 大经济体。
在他 看来 ,虽然很多以色列人在呼吁政府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教育、文化、健康和社会福利等事业上,但是目前更重要的是先吸引投资,拉动整个经济的成长。
于是我们看到了马不停蹄在世界各地奔走的以色列政府,对他们来说,小国的成长之道,与借力密不可分。而一个国家真正的经济繁荣,也离不开大型公司、支柱产业的形成。
(图片来自: The Next Web )
历史上的犹太人,几经迫害和欺侮,却依靠他们特有的智慧在丛林法则为王的世界中顽强地生存了下来。他们的智慧,曾经表现在善于经商上,如今又因为科技创新而重放光辉。
以色列国父戴维·本·古里安曾在 1947 年发表的战争檄文中 说道 :
我们必须承担艰巨的任务——让那些相信自己拥有某些事物的人彻底摆脱对未来的疑惧。事实上,他们一无所有,他们有的是善意和被隐藏的能力,但是他们必须知道:要学会自己去铺路。
“一无所有”赐予了他们追求“有”的无限可能与动力。因此与其说他们天生聪慧,不如说是后天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善于扬长避短,发掘自己的潜力。科技强国以色列,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的地方。
题图来自: The Huffington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