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机器人「快递哥」亮相高校,但背后的作用可不止有配送那么简单
前有谷歌的「无人驾驶」,后有亚马逊的「无人超市」,人类的“衣食住行”几乎快被身边的 AI 人工智能所包围了。踏入 2017 年,「无人驾驶」与「机器人」技术成为了科技圈的焦点,许多互联网企业都陆续推出自家的智慧方案以抢占未来的智慧生活市场。作为国内几家知名电商企业,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都参与其中,他们所做的正是前几年我们都已经在谈论的「机器人物流」。
(亚马逊 Prime Air 配送无人机,图源:Amazon)
早在 2013 年,亚马逊创始人兼 CEO 的 Jeff Bezos(杰夫·贝佐斯)就曾提出过「亚马逊无人机计划」。在这个计划中,无人机将用作 Prime Air 服务的配送工具,负责配送占亚马逊一年(2013年)销售量 86% 、重量约 2.27 公斤内的商品包裹,力求让消费者在下单 30 分钟内收到心仪的商品。
不过就在 Jeff Bezos 提出这个方案不久后,这个方案就被美国联邦航空局反对,原因是美国不允许商用无人机飞行。之后,亚马逊一直致力于研究“无人机配送”的技术,直到现在亚马逊仍未放弃这一门方案。
研究「无人机送货」除了有北美的亚马逊,国内的京东也有做类似的尝试。就在今年的 6 月 18 日,京东在中国人民大学完成了首单通过无人机进行配送的任务。今年 11 月 11 日,京东在韩城启动了无人机配送、无人仓的物流项目,配送范围可覆盖 300 公里半径的物流生态圈。
(菜鸟网络物流机器人「基普拉斯」)
阿里爸爸旗下菜鸟网络也在今年的「机器人配送」热潮中发力,推出了智能配送机器人「基普拉斯」(小G)。在今年的「双 11」之后,「基普拉斯」也开始在浙江大学试运营了。
相比于亚马逊和京东的无人飞行器,「基普拉斯」则是一台具备自动驾驶技术的陆地机器人,它的造型有人说是个「会行走的快递柜”,所以它与亚马逊、京东直营配送的无人机还是有一定区别的。用户可通过手机进行「呼叫」和提取快递,而它运载能力相比飞行器要更强,每次可运载 20 个包裹。
实际上,无论是亚马逊、阿里巴巴还是京东,这些机器快递哥除了负责快递的派送外,他们还兼职着一份工作——收集大数据。
快递与大数据有什么关系?举个实际的例子:
当你使用打车软件从 A 点到 B 点的时候,每次行程都会被软件的后台服务所记录。当你在 A 点到 B 点的行程达到一定数量后,系统会默认为你的“常用行程”,当你再次想从 A 点打车时,系统就会自动给你弹出 B 点的地址,从而节省你的打车时间。同理,根据你曾“取消”次数较多的车型,系统也会在下次的派遣中优先筛选掉你“不喜欢”的车款,从而提升你对平台的好感度等等。
目前,规模较大的互联网企业都已经开展对用户的大数据进行分析,提升服务质量。物流是电商平台必不可少的一环,通过在各大高校中布置机器人,除了能够赢得呼声外,电商平台还能获取到学生的消费能力、消费习惯、消费人群、活动规律等大数据信息,作为帮助改变营销策略的参考。
简而言之,当你每一次拿出手机「召唤」出机器人时,每一条数据都会被上传到企业服务器收集、分析,最后电商平台能通过这些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对服务进行优化、改良。
(淘宝「双 11」盛典所展示的商户统计数据)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是必然的。当然,在给企业服务质量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数据背后,大数据也是一把双刃剑,也许在未来互联网的世界里我们都没有秘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