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apchat 眼镜与可穿戴设备的未来
作者:Ben Thompson 译者:ONES Piece 王紫涵、何聪聪
译者按:前不久,阅后即焚应用 Snapchat 推出了可拍摄短视频的太阳眼镜 Spectacles,正式进军智能穿戴设备领域。知名科技博客 Stratechery.com 作者 Ben Thompson 认为,Spectacles 将不会重蹈 Google 眼镜的覆辙。
此外,他还在文中提出了新兴事物普及所需要的两大前提,并就此分析了苹果公司推出的 Apple Watch 和 AirPods 在这两方面的表现。
当我们提到未来的时候,棘手的部分更多地体现在 “如何实现” 而不是“实现什么”。
这是 Simon,它是一款触屏手持电话,可以运行第三方软件。IBM 公司在 1992 年推出了这款手机,那时甚至连互联网都还没出现。它可以用来发送传真。
我强调发传真这点并不是嘲讽的意思;相反,这说明了为何智能手机花了整整 15 年时间才得以真正普及:新事物需要的不仅是可行和廉价的技术,还有一个可以依赖的生态系统和需要被满足的现有用户案例。
想想在 1992 年到 2007 年中发生的每一件事情,至少乍看之下,没有任何一件和智能手机相关:
- 个人电脑从办公室进入了家中
- 互联网的发明和整个生态系统从无到有的建立
- 个人电子设备激增:到 1992 年,许多人都已经拥有或使用过计算器和随身听;到了 90 年代,掌上电脑和数码相机问世。在本世纪初,我们又有了便携式 GPS 和数码音乐播放器。
我们之所以认为 2007 年是智能手机元年,是因为尽管之前已经有过很多智能手机(最有名的是 1996 年的诺基亚 Symbian 与 2003 年的黑莓和微软手机),但是 iPhone——由于它突破性的用户界面和超前的硬件设备——充分利用了以上所有发展的成果。
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张幻灯片, 注意这些功能中没有一个是凭空出现的:
- 电信运营商花了 20 年时间来建立移动网络;与此同时手机已经得到普及。
- iPod 非常流行,建立了一个良好的用户案例,并为 iPhone 贡献了其中的许多功能。其他的个人电子设备(如之前提到过的计算器、PDA、数码相机和 GPS 设备)也是如此。
- 网络已经发展成为一整个信息系统,通过一个浏览器即可抵达。
一年后,苹果又增加了应用商店,使 iPhone 能够添加其本身缺乏的各种计算功能。结果就是一个建立在之前一切技术基础上的设备诞生了。
关键在于,即使有实际可行的技术,如果它所满足的用户案例和它所依赖的生态系统并没有事先存在的话,那么 iPhone 也不会成为 iPhone。
失败的可穿戴设备
上周,Snap——也就是之前以它的应用 Snapchat 命名的那家公司——出人意料地推出了一款可穿戴式设备。
Spectacles,顾名思义,就是一副有一对摄像头的太阳眼镜:碰下眼镜边就能录制一段长达 10 秒的短视频。
当然 Snap 不是第一家发布视频录制太阳眼镜的公司;早在 2013 年,Google 就推出过 Google Glass。
显而易见,Google 眼镜是失败的:它非常昂贵,操作麻烦,而且外观丑陋,对社会惯例也极其无知。然而这些跟这个更根本的问题相比就无足轻重了:这眼镜有什么用呢?
当然,理论上这副眼镜的用途还是容易说明的:在路上随时随地获取信息,无需掏出手机就能捕捉有趣瞬间,不用在触屏上操作就能进行提问、回答。但这理论上的用途与早期的智能手机有着相同的问题:没有已经明确的用户案例,也没有可以依赖的生态系统。
对于苹果初期在其手表上的举措,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尽管硬件比 Google Glass 更吸引人,也没有人因为佩戴手表而觉得受到冒犯,不过,发布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产品逻辑的缺失:用户案例是什么?生态系统又在哪里?
重点的缺失导致了这么一款本不该在当时被发布的产品的诞生:因为苹果并不清楚手表的用途,它便有了一个十分复杂的用户界面和一个导致应用慢到无法使用的 SDK。
苹果公司急于让第三方开发者来找到手表缺失的用户案例,以致牺牲了它特有的用户体验。
实际可用的可穿戴设备
比起第一代,苹果上月发布的 Apple Watch 不仅在硬件上有所提升——更快的处理器、防水、GPS 功能,更重要的是,用户案例已然明确。看看它的介绍视频就知道了。
图片来源: Macworld
这段视频有 47 个独立 “场景”,其中 35 个就与健康和健身相关(这还不算走路或者呼吸,这两者都被纳入到更广泛意义上的“健康” 范畴)。介绍的剩余部分都有着统一的主题,正如其主要合作伙伴 Nike 一样。
信息终于明确了:Apple Watch 适用于健康与健身管理。
除此之外,现在的 Apple Watch 还有其他功能吗?当然。但那些新的用户案例——例如提醒、Apple Pay 以及智能家居控制,都是相对新出现的场景——现在都可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发展了。
这个焦点同时也定义了 Apple Watch 最明显的竞争者:Fitbit。与之相比,Apple Watch 也许有更多功能,但两者都在争夺手腕上相同的位置,而且定位于相同的工作。
有趣的地方就在于,从产品开发角度来说,Fitbit 继承了苹果 iPod 的产品内涵:最开始的时候就明确作为对电脑的辅助,只负责完成一件定义明确的事:计步。
确实,这是个新的用户案例,但 Fitbit 在一开始就避开了可穿戴设备的其他所有问题:独特但不引人注目,而且简单易懂。
这也为接下来的一系列扩张打下了基础:一旦这个用户案例已经建立,Fitbit 就能够开发追踪设备,克服诸如把奇怪的设备戴在手腕上或者产品超过 100 美金等挑战。
苹果推出的第二款可穿戴设备——AirPods——也做得不错。这个用户案例再清楚不过了:它们是为没有耳机插孔的 iPhone7 所配置的无线耳机。这点毫无疑义。
而且很显然,它的潜力更大:就像我两周前提到的,AirPods 和 Apple Watch 一起正在形成一个超越 iPhone 的未来轮廓。
可穿戴设备的未来
我用 “未来” 作为开场词。尽管我们的智能手机看起来很棒,但这似乎并非计算的终点。记住,所有那些 iPhone 之前的智能手机尝试失败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微软——是这些设备的创造者都无法想象,将有一种设备会比 PC 更贴近我们的生活。
然而现在,我们身处的世界,已经将 PC 视为可有可无的智能设备了。
我猜,终有一天我们也会如此看待手机:一种非常实用的设备,能比其他设备更好地完成许多任务,但并不会成为一切的中心,仅仅因为我们不需要一直带着手机。毕竟,我们将会有可穿戴设备。
要申明的是,未来还没有来临,而且可能也没那么近。但这并不意味中间这段时间——以及期间的产品——无关紧要。现在应该去建立用户案例和生态系统,让可穿戴设备成为市场需求,而不仅仅是打造技术来满足对社会惯例漠不关心的极客群体,或者改进产品外观。
Snapchat 并非 Google Glass
实话说,以上这张图并不是 Google Glass 的官方产品图,尽管它很快成了最有名的一张。这当然是因为里面的人——Marc Andreessen、Bill Maris 和 John Doerr 是业内三位最知名的 VC——但这张图也完美捕捉到了 Google Glass 似乎想要表达的东西:无论你有没有需求,硅谷坚持它的技术将会改变你的生活,没别的原因,仅仅因为这一技术存在已是既定的事实。
不用多说,上图与以下这张俨然已是 Snap 智能眼镜经典形象的图片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得先提醒下,没人真正用过这些东西——而且大规模生产实体产品这件事比表面上看起来困难多了——我预计 Spectacles 的出路会跟 Google Glass 很不一样。原因之一是,它比 Google Glass 好看多了,售价也便宜了一个量级(130 美金)。
更重要的是,Spectacles 已经有了生态系统和用户案例的关键组成部分:
Snapchat 拥有超过 1.5 亿的日活用户,每天发送的 snap 超过 10 亿条,观看的视频达到了惊人的 100 亿条以上。而且所有这些信息都是 Snapchat 独家拥有的。
让用户能够更容易地添加视频——记忆,按照 Speigel 的话来说(我肯定这不是什么巧合,因为 Snapchat 最近就增加了一个同名的功能)——并不奇怪,考虑到这是 Snapchat 道路上显而易见的一步棋。
Snapchat VS 苹果公司
显然,这又是我已经用过的一个词,就在提到苹果 AirPods 的时候,以及 Spectacles 最耐人寻味的一点可能是,它反映出 Snapchat 和苹果之间可能将存在长期竞争关系。
Snapchat CEO Evan Spiegel 说过,Snap (即 Snapchat)是一家相机公司,不是一个社交网络。或者更准确来说,两者兼备:它是一个完全独立的生态系统,在持续的内容创造和流通方面甚至比 Facebook 优化得更加完美。
从苹果的角度来说,重要的是,像 Facebook、微信或者其他用户难以离开的应用一样,Snapchat 更贴近用户的生活。
目前 Snapchat 还算不上威胁——你还是需要一个实际的设备来运行这些应用;但话说回来,许多人在 Windows 系统上用 Google,这让微软赚了大笔钱,但同时也让他们在未来失去了一席之地。
这正是为什么说苹果进军可穿戴设备领域是一项正确的举措,即使这是一个它还没有什么优势的领域(这要归功于像 Siri 这样重要的服务角色)。现代的护城河并不是关于控制渠道,而是关于掌握用户接触点——在可穿戴设备的情况中确实如此。
要申明的是,我正在看向的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未来。
一方面,在它出色的用户参与基础上,Snapchat 仍然需要打造真正的业务,尽管我认为它前途一片光明。当然,技术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更快的芯片(苹果的一大优势)、改良的电池(苹果的又一大专长),还有更小的部件。
不过这是自该产业诞生以来,每一个硬件设备的必经之路。尽管困难重重,但它们都是已知的问题,所以聪明的工程师们得以去解决它们。
而更难认识到的一点则是,需要采用一种更加深思熟虑的方式,来为智能技术创造相应的市场;目前来说,很难想象有谁是比远离硅谷、位于洛杉矶威尼斯海滩的 Snap 更成功的行业实践者。
本文原载于 stratechery.com ,作者 Ben Thompson ,由 ONES Piece 翻译计划 王紫涵、何聪聪 翻译。
题图来源: PAGE 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