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向西北转移 50 公里
6 月 30 日,深圳庆祝改革开放 40 周年的灯光秀在福田开始预演,深圳灯光夜景的灿烂夺目和围观的人山人海,刷了一晚上的屏。
▲ 等待观看灯光秀预演的深圳市民,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7 月 1 日,华为将 2700 多名员工,从深圳龙岗的华为基地,搬迁到了东莞松山湖溪流背坡村。从 7 月 2 日起,包括华为研发等部门在内的这些员工将开始在东莞松山湖上班。
▲ 华为本次搬迁目的地东莞松山湖溪流背坡村,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华为对此的 回应是 ,本次搬迁是研发团队和一部分其他部门人员,是正常业务布局。华为和深圳市政府签署过“扎根深圳,展望未来”合作协议,华为会留在深圳,不会搬迁。
华为总部不会离开深圳,但华为的员工和业务部门向东莞松山湖转移,从 2008 年就开始了。
2008 年,华为在松山湖建立负责供应链的工厂南方基地,2014 年开始建立的华为终端总部,也是此次大规模搬迁的目的地。与此同时,松山湖里的华为培训学院、华为研发实验室等多个项目工程,也依然在建设中。
华为将四肢伸展到了东莞
华为的深圳总部,距离松山湖总部,约为 50 公里,驾车需要 1 个小时左右。
松山湖除了有自然风景优美的环境,也因为南临深圳、香港,北靠广州,成为“广深港”走廊的腹地。
▲ 松山湖在广深港走廊腹地,图片来自: xbotpark.com
松山湖用大量的工业用地以及政策优惠,吸引着包括华为、大疆、中集、长盈精密等众多高科技产业,换取它们将部分业务放在当地。
可以说,松山湖代表着东莞,一直在承接“广深港”溢出的产业,成为 东莞最重要的技术创新区 。松山湖还有着 多个粤港澳合作平台 ,覆盖机器人、文化创意产业、电子信息等多个领域。有数据显示,松山湖已经聚集了大约 250 家机器人企业。
早在 2016 年,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接受新华社采访,在回答“您觉得深圳未来的危机在哪里?”这个问题时,他认为产业不会总是聚集在高成本的地方,同时深圳已经开始没有大块的工业用地了。
当时他说:
140 年前,世界的中心在匹兹堡,有钢铁。70 年前,世界的中心在底特律,有汽车。现在,世界的中心在哪里?不知道,会分散化,会去低成本的地方。高成本最终会摧毁你的竞争力。而且现在有了高铁、网络、高速公路,活力分布的时代已经形成了,但不会聚集在高成本的地方。
深圳房地产太多了,没有大块的工业用地了。大家知道大工业的发展,每一个公司都需要一定的空间发展。
我们从 公示的信息 了解到,华为松山湖总部基地,总投资为 100 亿元,于 2014 年 9 月动工,占地面积为 126.66 万平方米,约 1900 亩,总面积约为 126.7 万平方米。华为依然在追加松山湖的置地。相比之下,华为在深圳占有的土地面积为 2460 亩,两个总部的占地是旗鼓相当的。
华为松山湖总部的规划是一个欧式风情的建筑群,仿照牛津、巴黎、卢森堡、温德米尔等欧洲著名城市的建筑风格,由 12 个建筑组团构成。华为的欧洲小镇内,还有一条总长度为 5.6 公里的有轨电车,共设立 12 个车站。
▲ 华为松山湖总部的欧式建筑,图片来自:华为员工
自从华为开始将工厂、研发等业务部门向松山湖转移,松山湖的发展规划都配合着华为改了好多次。早在 2016 年年初,东莞就对外公布,2015 年华为终端在当地企业中已经是主营业务收入、纳税的第一名。
与此同时,华为给松山湖带来了明显的 产业集聚效应 ,在华为小镇隔壁的中集智谷产业园里,2015 年售罄的一期工程,每平米均价在 8-9 千,而今年年初还在租售的二期工程,均价已经上涨到了每平米均价 1.2-1.8 万。
中集智谷的销售人员曾向到访的媒体表示, 入驻园区的企业基本都是华为上下游产业链的 ,他们都是冲着华为来的。
华为小镇不缺住房不缺幼儿园
企业搬迁,可以依靠公司本身来解决,而住房问题和子女教育问题,属于社会功能转移,这些问题往往需要企业以及所在地的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出手解决。
为了解决员工搬往松山湖后的住房和子女教育问题,华为出手一点也不吝啬。
▲ 仍然在建的华为松山湖总部,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从 2015 年开始,华为已经拿下共十宗限价住宅用地,用于建设员工配套住宅。在今年年初,华为已经开始在松山湖向员工提供共计 3 万套 的住房,其中在松山湖溪流背坡村的第一批住宅,可以容纳 5000 多人居住。
▲ 清澜山校园规划图,图片来自:清澜山学校
华为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在松山湖合作办校,由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出资,由清华附中负责学校教育教学和运行。目前清澜山学校的招生对象为学前班至 12 年级的学生。
华为深圳总部,已经是一座有着完整基本设施的“城邦”,食堂、住宅、医院一应俱全。然而从松山湖总部的规划看来,他们是要在当地建一个更加完整的“城邦”。
近些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科技互联网企业,几乎都有过搬家史,从城中心向外搬,获得的空间也越来越大。
在人口密集、用地紧张的北京,新浪从四环内搬到了五环外的后厂村,京东从北四环搬到了东五环外的亦庄,网易从五道口“宇宙中心”刚搬到了西二旗。只是北京很大,往京郊转移依然是在北京。
而以华为的体量,以及他们的用地需求,深圳的土地供应能力无法满足,华为只能从深圳龙岗区的坂田上高速,往西北走上 50 公里左右,找到松山湖,也出了深圳。
“感觉自己更喜欢深圳吧”
7 月 1 日搬迁的这一部分员工只是其中一个批次,据称, 华为深圳总部的上万名员工,将分为三个批次搬往松山湖总部 。在深圳坂田的基地,还有不少人,在等待下一个搬迁批次的通知。
一个入职华为超过十年,评级在 18 级的研发人员告诉爱范儿,他们部门的搬迁时间还没有确定,但能够确定的是,肯定要搬往松山湖。
作为已经买房定居在深圳、孩子妻子也在深圳的人,他显得有点无奈,但他选择服从安排,“习惯了深圳,肯定是希望留在深圳,在家的附近,搬去松山湖了以后,会每天坐班车上下班”。
东莞松山湖与深圳龙岗之间的高速路并不短,自己开车不仅累,还需要每天 40 元的高速路费。对于加班是常态的华为研发员工而言,每天加班后依然需要赶晚班班车返回深圳,确实是一件挺累的事情。
▲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另一位入职华为两年的研发人员,他目前所在的部门将在近期搬往松山湖,为了留在深圳,他正在申请转到不需要搬走的部门。虽然松山湖的环境会比深圳好一些,提供的福利也不薄,他说:“反正对东莞没什么兴趣,想留在深圳也没有其他原因,主要还是感觉自己更喜欢深圳吧。”
而深圳的猎头最近也在密集出手,挖那些不愿意前往东莞的华为员工,这次搬迁涉及的华为研发员工,他们在深圳南山科技园那一圈,总能找到对应合适的岗位。
40 岁的深圳对科技公司依然有吸引力
虽然从 2014 年开始,深圳就有科技公司陆续搬往东莞、惠州这些周边城市,手机厂商 vivo 也要搬往东莞。但高房价、高生活成本的深圳,依然是人才吸引力强劲的城市。
今年 6 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发布第十六版《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报告显示,深圳综合经济竞争力指数蝉联第一,可持续竞争力指数排名第四,宜居竞争力指数位居第十。
在评估城市竞争力的三个指标——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和经济活跃度上,深圳的表现是这样的:
- 人口密度:6000 人 / 平方公里,全国平均水平 41 倍,全国第一世界第五,依然在加速流入
- 经济密度:深圳地均 GDP 达 11.24 亿元,全国首个地均 GDP 超过 10 亿大关的城市
- 经济活跃度:创业密度全国第一,每千人拥有的商事主体、企业数量,均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今年 6 月, 深圳也加入了“抢人”大战 ,政策包括:大专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落户,系统自动“秒批”;今年起新增安居房、公租房等,比例不低于 60% 等。
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年轻活力有专长的人才是保持自身竞争力继续上扬的重要保证,对于科技公司也是如此,优质人才与科技公司相互聚集。
然而相比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的土地供应能力是个明显的短板。这个短板造成了连续上涨的高昂房价,导致人们生活成本上升,企业的用人成本也在不断飙升。
有人说,“ 深圳用上海三分之一的土地,供养着相当于上海三分之二的人口 ”,这句话确实点明了深圳在面对的挑战。然而正是由于制造业等产业外移的缘故,人员出现更优质的流动,深圳的创新名片依然金光闪闪,继续参与抢人。
华为没跑,是深圳装不下了
自从东莞松山湖的项目规划开始公示,“华为撤离深圳”、“别让华为跑了”的文章和观点就开始流传。任正非本人也曾亲自回应过这些观点:
深圳有着良好的法制化、市场化环境,在城市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都为华为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深圳这几年总的各方面建设都是不错的,我天天都在看新闻,我们都很高兴。
华为和深圳曾经相互成就,双方在签署的协议中,华为会加大在深圳的投资,建设国际化的总部,而深圳将为华为的经营发展继续提供保障和服务。
这一次搬迁,可以说是,华为的“四肢”随着深圳的产业转移,伸展到了东莞,这些“肢体”将吸收利用当地提供的优厚条件,进一步扩展企业体量;而作为总部的“大脑”,依然在深圳。
本文由腾讯新闻、爱范儿共同出品,作者系爱范儿沈星佑。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