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把我的微信运动给关闭了
最近我把微信运动给停掉了,主要原因不是我不运动,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微信运动会泄露一些个人的行动轨迹:6000 步就是正常上班没有怎么运动;2000 步大概就是宅在家里一天顶多下楼买个午餐;15000 步应该是出去逛街了;50000 步以上估计就是跑了马拉松...
如果半夜出去鬼混恰好又被爸妈看见了微信步数有好几千,那大概只能说工作太辛苦加班到深夜打不到车走路回家的吧。
当然这不是特别可怕的事情,比较可怕的是我们的私人关系链正在被微信微博 Facebook 等等社交媒体获取,并公开。
公众号“乱翻书(luanbooks)”作者潘乱昨天写了一篇《 我发现了微信关系链的漏洞 》,指出了一个微信关系链的“Bug/Featrue”:
我不止能够查看我们两个人的共同好友有哪些,还能够查看你都添加了哪些微信好友,知道他们叫什么,还能再顺着他继续查到他的好友列表,如此无限循环。
其实在微信这个应用内是不能发现这个“Bug”的,而是在大众点评的好友功能里。如果你使用微信授权登录大众点评,那你的个人页面显示就不止是头像等公开信息,就连你的好友列表也附带成了公开信息。
之前我们说,微信和微博不同,微信是一种半公开半私密的关系链产品,不像微博那样,把关注和粉丝都公开。但是通过应用授权,大众点评却很大程度上把微信的半私密关系链变成了微博那样的公开关系链。
除了大众点评之外,其他不少应用,比如 QQ 音乐、微信读书、QQ 浏览器等应用也都能获取经我们授权获取到微信的朋友关系,是的,你可能已经发现了,只有腾讯系或者有腾讯投资关系的应用才能获取这一层关键信息,至于这些信息怎么使用,就是应用自己的事情了。
当然你现在去大众点评看和暗恋的女生有多少共同好友已经实现不了了,潘乱发现这个“Bug/Featrue”之后,通过朋友告知腾讯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马上大众点评上就看不到用户的微信关系链了。
严格来说,虽然大多数用户都会觉得这样的事情不妥,但是在各大应用的隐私条款当中都会写着“你不授权我就不用”,所以这样的情况即便不妥,也是用户授权过的,即便绝大数用户都没仔细看授权了什么内容。
作为对比,IBM 最近谈到了自己的隐私政策,随便举个例子,大家感受下:如果一个国家卫生服务机构向 IBM 提供了健康档案,那么 IBM 就不能利用该国某些地区某些人群癌症发病率高于平均水平的信息获取收益。
相反,Facebook 和 Google 则是靠着类似于“该国某些地区某些人群癌症发病率高于平均水平的信息”获利的,比如这个肥宅用户喜欢吃甜食但是最近想减肥,于是就给他推送哈根达斯的广告,还有乳铁蛋白的广告。
现在一个流行的说法是“数据是新时代的石油”,无论是大数据,还是人工智能,背后都有大量数据的支撑。广大用户就成了给大型科技公司供给石油的一个个油田。
由此也催生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隐私和数据安全话题,有人靠着用户的隐私数据获得数千亿的市值,也有人在思考数据该如何获取和使用,IBM CEO 罗睿兰(Ginni Rometty)说:
我们正进入一个用数据能解决一切最紧迫问题的时代,但前提是人们必须信任数据得到处理的方式。
IBM 和 Facebook 以及 Google 的商业模式会深刻影响它们对待隐私数据的态度,和社交以及广告联系不大的 IBM 不太需要拿着用户的隐私数据做文章。不过仅凭 IBM 显然无法扭转整个互联网企业对隐私数据的态度,毕竟这是互联网赖以前进的“石油”动力。
虽然《金融时报》认为“ 隐私将成为科技公司竞争优势 ”,除了 IBM 之外,苹果也有“ 差分隐私 ”的技术:利用该技术,苹果可以了解用户正在做什么,同时在数据离开用户设备前用算法对数据进行转化,从而保留一定的隐私。通过差分隐私算法,苹果无法将其接收到的数据与任何特定用户相关联。
但是许多人还是对未来人们隐私的状况感到担忧,尤其是摄像头精度越来越高,人脸识别算法越来越精准,各种传感器越来越密集的情况下,获取我们隐私数据的方法也越来越便捷了。
隐私数据这个东西,过去因为技术和生产力的不足而 不存在 ,未来则可能因为技术强大到超过临界点而再次 不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