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滴滴”Lyft CEO 否认公司在售,但靠“补贴大法”还可以撑多久?
昨日《华尔街日报》主办的 WSJDLive 全球科技大会上,Uber 在美国最大的竞争对手、美国第二大打车应用 Lyft 的联合创始人 John Zimmer 出席, 并否认了 Lyft 正在对外出售的传闻,并称 10 月订单量实现翻倍。
订单量翻倍,营利能力还是堪忧
John Zimmer 透露,自去年年底以来 Lyft 在美国的订单数量已经实现翻倍,今年 10 月已达到 1700 万份,而去年 12 月仅为约 700 万份。
今年 6 月份,Lyft 聘请了投资银行 Qatalyst Partners LP 作战略顾问,而 Qatalyst Partners LP 以擅长公司买卖交易著称,因此引来部分分析师怀疑 Lyft 的出售大门已经打开,竞购方可能是资金充裕又对共享专车领域兴趣盎然的通用汽车。
这一怀疑也部分源于 Lyft 自身的状况。自 2007 年创立以来,Lyft 通过多轮融资募集到 20 多亿美元,与 Uber 在美国本土的交战还在持续,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对此,齐默在大会上仍对 Lyft 的盈利时间表缄口不言。
但他透露 Lyft 有在未来几年内 IPO(首次公开招股)的计划。“我们并不急于上市,IPO 才是最接近的事。”John Zimmer 说。
虽然今年还有 2 个月左右才结束,但 John Zimmer 估计今年 Lyft 的订单总量会是去年的三倍。目前 Lyft 主要的业务拓展方式仍是共享专车平台的“土办法”:通过大量的现金补贴吸引新用户和专车司机。因此,Lyft 的盈利能力被这部分支出大大压缩,成为目前为止还没有实现盈利的主要原因。
John Zimmer 不断强调 Lyft 订单数量的上升,却避而不谈盈利计划,反而让 Lyft 尴尬处境欲盖弥彰——订单越多,亏得越多。
在“反 Uber”这件事上,Lyft 越来越孤单
在 Lyft 努力扩大美国市场份额,老对手 Uber 则更多把精力投向全球业务。另外,反吞下 Uber 在华业务的滴滴出行也不满足于中国市场,开始思考扩张全球业务。今天上午,同样是 WSJDLive 大会上,滴滴出行总裁柳青就表示公司将向中国以外的市场扩张,夺取全球份额。美国这块沃土当然也在滴滴考虑范围内。
而去年滴滴还是 Lyft 带头的“反 Uber 同盟”成员之一,成员包括新加坡共享专车平台 Grab 和印度的 Ola。这个联盟试图引导乘客在另一个国家选择联盟成员服务,借此抵抗 Uber 的全球拓展步伐。而滴滴一旦进入美国市场,自然就成为 Lyft 的直接对手。
对此,John Zimmer 表示,Lyft 与滴滴出行的关系有点类似美剧《摩登家庭》 中成员相互独立的关系。他发言称,滴滴出行与 Uber 中国业务合并“很大程度上不会影响到双方的工作或是业务”。
和 Uber、滴滴相比,Lyft 目前独有的优势在于和通用汽车的良好的关系。今年年初,通用汽车向 Lyft 投资 5 万美元,而且双方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合作进军无人驾驶市场。在分工上看,Lyft 能为通用汽车提供丰富的客户资源,而通用汽车作用实力雄厚的老牌汽车制造商能为 Lyft 提供硬件和技术支持。
如果这个无人驾驶计划能落地, Lyft 能将每公里的费用降至 5 美元。更低的价格意味着 Lyft 有希望逃脱目前“补贴多越亏,为了市场份额又不能不补贴”的怪圈。
进入 2016 年下半年,包括 Uber 在内的共享专车平台们都在苦苦寻觅新的盈利模式。都说“补贴烧钱一时,占领市场一世”,但烧的钱什么时候才能转变为真正的盈利,除了视乎平台本身财政状况外,还要看投资人们对这一领域的信心。
从 Lyft 目前的状况看来,投资人们的耐心极限已经临近了。无人驾驶开发也好,市场兼并也好,全球共享专车平台思考变现方式的进程将显著加快。
题图自: 《华尔街日报》
插图自: 《华尔街日报》 、 Bidness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