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说,思考中国科技领域的发展,先去上海地铁看看

爱范儿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中国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百花齐放,正在改变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互联网科技领域抄袭成风的刻板认知。

去年《纽约时报》的 一篇文章 认为,尽管中国在高端服务器、芯片等制造领域仍然依赖于美国,但中国的移动产业在某些方面已经开始领先于美国,比如在美国叫嚣了很多年但一直没太多实质进展的移动支付,在中国已经接管了相当多人的钱包。

最近英国 《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 同样把关注点放在了中国数字经济上。在文章开篇,作者描绘了一幅中国一线城市地铁的典型场景:

几乎每一位乘客,无论老少,也无论衣着光鲜还是破旧,差不多双眼都在盯着智能手机的屏幕看。而且,引人注目的不只是智能手机的普及,还有它们的用途之广。

在飞快奔驰的地下车厢里,乘客们可以订购商品、给朋友发信息、转账、预订度假行程和办理保险——只需一款中国本土的多功能超级 app 就可以搞定所有这些事情。而在地面上,就连街头乞丐也能在支付宝上接受施舍了。

作者约翰·桑希尔认为,有着 7 亿网民的中国发展出了世界上最具活力的移动生态系统。

在数字经济的探讨上,微信和支付宝常常作为海外重点研究的对象。让西方创业者惊讶的是,单一工具属性的 app,可以衍生出庞大的数字产业。相比之下,西方的移动社交软件显得分散而又细分。

聊天正成为用户日常生活的操作系统,这一点非常酷。走到自动售货机前,订购食品、约车、聊天能够支持这些互动,这就是我们在微信上看到的景象。

Kik Messenger 的创始人 Ted Livingston(泰德·利文斯顿)这样描述微信。

《金融时报》认为,中国数字科技公司能够快速成长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国内缺少传统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在零售和金融领域,这使得消费者更愿意拥抱 app 经济。

市场调研公司 Stratechery 创始人本·汤普森(Ben Thompson)此前抛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

美国是全球最先推出信用卡的国家,每一位美国人都拥有 PC。但是在中国,每个人都在一直使用手机。这等于是中国跨越了 PC 和信用卡时代,直接在移动商务和移动支付上处于领先。

简单地讲,就是天道轮回。

题图来自: CNBC

随意打赏

金融时报 中文英国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时报科技金融时报金融时报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