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需要一款微信小程序
文 | 味觉互联
1 月 9 日,凌晨 12 点半,我在腾讯老同事的群里收到了这样的分享: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我做了这么几件事:
- 寻找各种方式去收集,集中体验了上百款小程序;
- 收集各位大咖的文章,厚脸皮各种骚扰圈内和小程序开发的朋友;
- 收集非专业人士对小程序的直接感受,包括家人和外地的老同学。
「理解」和「体会」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前者是大脑对外界信息处理的结果,而后者更像是内心的一个声音,来告诉你某个之前被忽视了的事实。
虽然很早就得知小程序,甚至还帮助朋友进行了一些小程序的策划,但最真切的体会却是在过去的这一周里才获得的:
- 「圈里圈外」冰火两重天,越「专业」越谨慎;
- 新习惯比想象中更容易培养,大多数 app 变得不再重要;
- 虽然开发成本降低,但要求更极致的产品策划与管理能力;
- 小程序正在还原「未来」应该有的样子,但挑战巨大。
圈里圈外
这些年养成了一个习惯,遇到新东西的时候要同时从专业人士和小白用户身上感受一下才能安心。目前就获得了两种截然相反的反馈。
圈里的「专业」朋友几乎都抱着很冷静和谨慎的态度 ,主要原因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
- 小程序只能靠好友间分享和搜索名字获得,没办法快速进行线上推广,也就没办法降低目前 app 高额的推广成本。
- 线下经营者对于小程序的动力不足,恐怕「实体世界入口」这个愿望要落空。
- 小程序是「阉割版」的 app,内容和服务无法与原有 app 媲美,而且入口又深。
但小白用户的反馈却与圈内资深人士截然相反,表现出非常热情和开放的接纳度。 这里补充一下,我接触的小白用户以家里人和老家的同学为主,他们有这么几个特点:
- 目前在三、四线城市生活,职业与互联网无关。
- 年龄在 30 ~ 50 之间。
- Android 系统为主。
- 平时经常用微信、其次是游戏、看视频、看书和购物。应用不会特别多,新应用大多都从朋友推荐中来。
一开始是因为大家看到我的朋友圈,所以都过来问我有关小程序的问题。再后来,我主动尝试挑选了一些内容发给老同学。几乎每次,都会发生这些情况:
其实对于小白用户来说,是 app 还是小程序一点儿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
- 这个东西是否有趣和有用。
- 千万别太麻烦。
显而易见,在第一点里面,是否「有用」是跟用户本身的生活丰富程度直接相关的,在三、四线城市里,「有趣」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用」的事情。
在我的分享中,最受老同学欢迎的是「春雨医生」和「开眼视频Eyepetizer」这两个小程序。如此轻易地获得一个用起来很爽的东东,对于他们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
更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能在微信中看到就够了,不值得再去单独下载一个 app 。理由也很简单,app 少了,就能拍更多的照片了。
「圈里圈外」两重天的景象让我反思了好几天,最后感到不寒而栗了一下:
- 「圈外」——和我现在正在用的 app、HTML 5 和公众号等等比起来怎么怎么样……
- 「圈里」——又折腾啥呢?有啥用?
这么看,「圈里」人士自己不也跟自己眼中站在原地去看待新事物的「传统企业」一样了么?
坦率讲,我也不敢保证这一星期接触到的「小白用户」身上获得一个更全面的思考,我只是开始这被这种巨大的差异引发了思考,毕竟做产品还是要更加「无我」一些,才能为同理心留出足够的空间。
想到这里,觉得有必要再去找机会关注下 95 后的反馈。
毕竟,连微信本身都不敢说在这个年龄段已经完全站稳了脚跟。如果谁有兴趣,欢迎一同体验和分享。
正在形成的新习惯
目前在所有对小程序保持观望的因素中,最有共识的一个就是:「入口过深,其实并不方便」。
虽然更多的支持者会从「线下入口」这个角度去驳回,但我们暂且不论线下的动力来源与普及程度,毕竟这里面有太多的推测。
如果将这个问题从更加简单的用户习惯视角去体会观察,就会首先获得一些眼下新的理解。
记得前几天读过一篇文章,作者分享了自己如何在一天当中只用小程序的体验。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尝试。因为我们的大脑在思考的时候非常习惯「抄近路」去得到一个合理化的答案,越聪明的人越是如此。
所以我们在单纯的思考时程会丢掉很多细节,尤其是那些不需要你去可以记忆形成的一些动作,比如习惯,而这些恰恰是做产品要考虑到的「真相素材」。
所以每一位做用户调研的朋友都应该知道这么一句话—— 不要看他说什么,要看他怎么做。
我从身边小白用户的朋友那里看到:对于新的小程序来说,除了第一次需要被提醒小程序的入口之外,之后每次都「不怕麻烦」,习以为常地进行使用。
也许真的像那篇文章里面讲的,「一开始也料到可能会不舒服,但是实际体验其实没那么严重,很轻微」。
是这样么?说实话,当我始终抱着这样的疑问反复模拟使用小程序时,并没有太多直接的同感,甚至开始有些赞同「入口太深」的看法。
但实际上确实有些变化发生在了我的身上——今早起床后,我发现自己很自然地点开小程序列表,并从里面挑选着一些有意思的内容(小程序)在看。
另外一个细节,我留意到每次打开自己的屏幕后大多数情况下,仍保留在微信中上一次关闭时的情形。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很习惯地通过「发现」-「小程序」然后进入具体的小程序的三次点击,取代之前的退出微信 – 滑屏选择 – 点击某 app 的路径。我打开雪球的次数要比之前多了很多。
也许你更愿意在用完微信之后点击 Home 键退回桌面,然后再关闭手机屏幕,但不管怎么样, 在微信使用周期里,感觉上用小程序来完成一些事情,会比退出去寻找 app 更方便些。
换句话讲,微信用得越多,用户越希望通过小程序来更快地完成任务。
我们可以把从打开微信开始到完成任务的时间称之为「微信时间」,这样就可以用图来简单表达出小程序的「生存时间」。比如像下图这样,大致可分为 T-A、T-B、T-C 三种类型。
先抛开小程序自身结构的体验细节设计不说,
如果你的「微信时间」过短,是因为你还没有获得一款合适的「小程序」
。
只有「用完即走」,才更愿意「下次再来」。前者是你的预期,后者是预期兑现后的结果。之前 Allen 只向大家讲出了前半句,藏了后半句。
做为大多数人每天一早都要首先打开的「国民应用」来讲,微信对于新习惯养成的影响不可低估、不容忽视。
更极致的产品考验
虽然开发小程序需要学习和适应微信的标准,但要比开发一款 app 要划算得多。微信此次提供的 JS 框架并不复杂,每个组件都能做到接近原生 app 的体验。
你可以只需一套前端代码,就可同时为Android 和 iOS 两个平台的用户提供服务。 这对于创业公司是个好消息,因为可以缩减团队成本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意地添加更多的功能和 TAB(频道)。如果你想通过为用户提供更多可能性的方法来留住用户,那么结果就是会把他们赶到你的对手那里。
这并不是因为你单纯地违背了一条叫做「用完即走」的微信信条,而遭到微信的消极对待,而是你忽视了上文中提到的「微信时间」。
不管微信有多么大的想象空间,它到底还只是众多 app 中的一款。那么它就会和其它任何一款 app 一样,在用户打开时被赋予一个预期——我希望用多少时间完成什么事情。
用户的这个预期越被有效地满足,就越有可能迎来用户的下次使用 。在这个层面上,微信与其它 app 是一样的。
微信之所以被用户赋予更多时间的预期,首先来自于「发现」,更具体些,「朋友圈」。
「不要错过了什么」是这背后的因素,它促使人们完成「看朋友圈」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所需的时间与聊天的时间一起,构成了人们在打开微信之后愿意投入的时间。
而小程序本身只是一个个独立的存在,你也没有「刷完今天小程序」这个任务的动力。人们对于小程序的时间预期只存在于「聊天」和「朋友圈」这两大「时间开销」之后的剩余部分之中。
设想:在早高峰的地铁中,在用户看完朋友圈后尚未到站时,想在你的小程序里订一张过年回家的车票。你觉得怎样做,才能让用户在同样的场景下愿意再次使用?
正确的想法是 :如果你已经通过小程序节省了她退出微信后再次重新寻找你的时间,那么就继续保持你的优势,尽快让她完成任务,然后离开。
任何多余的点击和跳转对于用户都是困扰,对你来说都是减分。
为此微信官方也给出了设计上的建议指导:
显然去哪儿在产品设计上比携程更懂得用户时间的宝贵:
把复杂的事情做简单向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所以在小程序的规划方面需要更极致地去洞察核心用户、核心场景与主流程,克制住自己大而全的欲望。
在这一点上,看上去简单的小程序其实背后需要有更多洞察、思辨与归纳上的产品工作,才能真正把握住小程序带来的机遇,成为用户在「微信时间」中值得期待和投入的一环。
正在被还原的未来
在体验小程序的过程中最让我感到震撼的,不是技术本身有了哪些突破,而是这支从「未来」而来的团队本身。
不管目前还有多少未知的猜测,那都是具体落地的形态而已。
但有一点我确信,小程序真正代表了在不远的将来,人、移动应用与平台之间的关系。 从这一点来说,小程序也是非常值得去探究的一个原因。
刚才谈了这么多,也许你还未曾用到过任何一款小程序。因为微信本次没有对个人用户做任何的官方推广,而且以后也不会做,没有必要做。
只有这样,微信的愿望才能落地——让更多优质的服务能够通过小程序这一更轻快、低成本的技术方式被激发和创造出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和精彩的可能性。
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百度在 2013 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也曾推出一款以「轻」为卖点,主打「即搜即用」的产品,而且被作为百度当年至关重要的核心战略——百度轻应用。
相信当时大多数人都能够理解百度大力推广「轻应用」的做法,但这种常规的做法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市场预期。目前轻应用团队已在内部失宠,人员离去。
坦率讲,轻应用确实是百度当年一个难得的机遇,却在实施落地中失掉了重心,散了魂。
虽然有很多外在原因,但究其根本,是来自百度天生纯粹的技术基因带来对营销的极度渴望和不安全感,以致于过度追求营销效果所致。
其实从互联网的产生到现在,都是在摆脱了商业的束缚之后才获得了自身本质上的变化,让新标准得到大规模的普及,达到网络互联效率得到迅猛发展。
在缩短市场需求距离,让信息更加透明这个事情上, 互联本质上从来都是与通过信息不对称取得利益回报的中间模式死磕到底的。 如果不这么做,你必将首先被从互联竞争中踢出局。
缩短需求双方之间的距离,这是当前市场的期待,是互联发展的方向,也是未来新商业的方向。在这方面,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还要有对技术之上产品的打造以及运营策略的制定。
如何保护好市场对于小程序的预期,则是重中之重。 目前小程序的推进策略确是微信当前最恰当的策略。 因为小程序的推动力应该来自于服务者自身,而非微信。
相对比,百度轻应用最大问题在于不仅混淆了核心用户,将开发者、服务者与经营者混为一谈,还错误地去主导而非培育市场。
缺乏耐心、急功近利,以及最终价值链上的「越位」,都导致百度自己亲手葬送了一次非常难得的机遇。
轻应用从来都不「轻」,至今我们都没有从一款轻应用身上体会到「即搜即用」带来的实际好处。 因为它没有代表未来,只是希望成为一个旧生意的工具。
我们从来不愿把时间留给百度,即使它现在把新闻放到了首页上。但对于微信相反,我们总期待在看完朋友圈后可以再做些什么,以此来打发眼下的时间。
在所有连接中,终极连接还是人与人的高效连接 ,体现为我们彼此间的服务关系。
在我看来小程序是微信团队至今为止向旧规则发起的最激进的一次挑战。
体验标准、安全机制、运营支撑、灰度放量……「用完即走」这四个字背后是你想象不到的复杂的工作。
如果成功,我们就有可能进化到另一个更高效的互联生态阶段,个体取代大型组织,成为价值传递链条的关键结点。
传统的以组织为核心的价值衡量体系将转移到个体身上,传统商业规则也会因此产生实质的变化。
如果失败,微信的「天花板」则会提前暴露于世人眼中,一直感到被「互联挟持」的商业也会一哄而散,回到生意的原始状态——靠信息不对称性继续发财,毕竟微信这几年让他们付了太多。
人人都需要一款小程序,我们才能借助彼此间的服务一起迈向新商业文明。
本文由知晓程序授权转载,关注微信号 zxcx0101,回复「 1228 」获得全网第一本《小程序入门指南》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