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 你是不是膨胀了!为什么不让我安安静静的假装运动?

爱范儿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打开我的 Keep,系统提示我从注册到现在已经 848 天了,但我为什么还是一个胖子?其他数据仿佛在反问我,为什么造成今天这样的结果心里没点数吗?——运动天数 15 天,总运动时长 7 小时 53 分 48秒。

Keep 你是不是膨胀了!为什么不让我安安静静的假装运动?

令人意外的是,这样的成绩还击败了 40% 的 Keepers。可以想象,像我一样下载 Keep「假装运动」的人可是不少。

近些年,全民健身情绪高涨,不论是月薪五万的西二旗互联网民工,还是国贸月薪五千的传媒之花,公之于朋友圈的日常生活大多跟夜跑、健身房、瑜伽这些活动有关,当然高阶一些的还有击剑、泰拳、探戈等。再看看那些当明星的,不是晒马甲线就晒健身餐,不然怎么撑得起经纪人给她们发的「少女感 通稿?

Keep 你是不是膨胀了!为什么不让我安安静静的假装运动?

这股浪潮催生了互联网健身应用的爆发,2015 年 2 月上线的 Keep 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 Keep 没能让我达成「人比黄花瘦」的梦想,但不得不承认,这款健身应用在过去两年多时间获得的成绩还是十分惊艳。前不久,Keep 上线 30 个月的时候正式对外宣布注册用户突破 1 亿。在资本场上也算得上春风得意,拿了一轮又一轮的融资

但回到前面的话题,1 亿用户中真正能坚持下来的人有多少呢?懒用户们让 app 安安静静躺在手机里,依然该吃吃该睡睡。这种普遍情况,不仅永远是个胖子(说自己呢),还连累 Keep 落得一个「坚持三天算我输」的民间品牌形象。

Keep 你是不是膨胀了!为什么不让我安安静静的假装运动?

是时候该收拾一下这帮「假装运动」的家伙了。Keep 从未这样说过,但他们的产品经理表示:

如果只是提供很多运动上的指导,只依赖用户的自觉、勤奋,就只适用于比较自律、有计划性的人群,是解决不了另外一大部分人的问题的——我们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用户坚持下来、直到达成目标。

产品经理口中的另外一大部分人,想必就是作者本人这样不自律、没计划的懒惰用户吧。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Keep 在昨天发布了一个全新版本,做了以下几点改变:

  • 推出用户成长体系「Keep Grade」(简称 KG );
  • 「线上训练营」功能将同一训练目标的用户聚合为「虚拟班级」;
  • 推出 AR 跑步地图及智能化训练计划功能。

Keep 你是不是膨胀了!为什么不让我安安静静的假装运动?

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Keep Grade」这个功能,为什么要在新版本中设计用户成长体系呢?

Keep 的想法是,不管是减脂还是增肌,用户想达到一定的锻炼目标必须是要经过两到三周的坚持,才能看到效果。但是很多用户在效果出现前就已经因为各种原因(人性的懒惰,主观的决心不足、毅力不够,客观的没时间、不方便等)就放弃了。

因此,当有了 KG,用户锻炼、或与社区里其他人交流,都能马上得到量化的「成长值」来肯定和鼓励他们付出的汗水和努力。这种做法让反馈更加及时,来弥补身体变化的滞后性。

等级越高好处也就越多,比如对应的特权功能、或者是收到 Keep 为他/她准备的实体礼物。不过在等级体系下,仅仅只靠「下载 Keep」这个动作就能「假装运动」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你的 KG 等级将会暴露你到底在 Keep 上干了啥。

一个好的用户体系能够让冷淡的用户活跃起来,回忆一下,谁年轻的时候还没冲过几个 QQ 会员、红钻黄钻的。这些不断给腾讯充钱行为,就是用户在成长体系里获得的利益(荣誉、名气、优惠等)驱使的。

Keep 你是不是膨胀了!为什么不让我安安静静的假装运动?

而对于平台来说,用户成长体系也能带来有利于「留存和促活」的好处。同时,用户被等级划分为不同的群体之后,后续的运营也能更加精准和细分。

但当然也可能会出现适得其反效果,这就得看产品经理有没有把用户当成为那种——会主动帮助 app 完成 KPI 的「好心人」了。

Keep 表示,他们想借用游戏化玩法让用户在运动中获得「打怪升级」的乐趣。产品经理花了这么多心思,能不能让「假装运动」的用户们真正的动起来呢?

毕竟能真正「打怪升级」的《王者荣耀》这么好玩我都弃坑了,「监督他人运动」还真是任重而道远啊。

Keep 你是不是膨胀了!为什么不让我安安静静的假装运动?

随意打赏

keep健身keep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