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郑州骑ofo
(马晓宁/文)
站在郑州街头的时候,我有了一种许久没有出现过的陌生感。
它不像是我的家乡,一个十八线小城市,永远是互联网有意无意之中遗忘的角落;也不像我工作的地方,首都北京,喷薄着最躁动的创业热情和最前沿的互联网精神。
郑州是一座人口将近千万的大城市,但是繁华和荒凉、精英与平凡之间并不像一线城市一样泾渭分明。农科路上,万达中心和在建中的凯旋广场明明有一副打造超高端商圈的气概,但却和周围的居民楼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郑州万达中心(图源自百度街景)
一位郑州本地的朋友骑着ofo来找我。此前她的言语中就充满了对ofo源源不断的赞美,什么“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之类的。这让我对共享单车在郑州的发展产生了兴趣。虽然形式上是再简单不过的自行车,但是其精神内核却是北上广互联网人士口中最时髦的“共享”,现在它的流行程度甚至丝毫不亚于前两年国内创业者扎堆的O2O(线上到线下)和国外创业者必称的“SoLoMo”(社交、本地、移动)。这种先进的概念,能在一个二线城市被接受吗?
偶尔才看到的ofo
北京的街道上,摩拜和ofo在互相夺人眼球,抢占地盘。但是郑州还没有摩拜进驻,小黄车一家独大,不过数量也不多。路边偶尔才能看到一辆落单的ofo,走过很久也只遇到一位擦肩而过的骑手。
震惊中带着迷茫,大概是不懂我为什么做骑车拍照这么危险的动作
不像在北京,ofo停下来一会儿就会被别人骑走,郑州用户相对来说来比较少。我们在热闹的国贸吃完饭,还能再骑回刚才停下的小黄车,免了找车的烦恼。(老老实实重新在app上申请了密码)
等红灯时,有两名行人怀着好奇来问我这种小黄车是怎么使用的,我给他们大致描述了一遍从下载app到停止计费的过程,但并不确定他们听懂了我在说些什么。碍于红灯转绿,我只好继续前行。
ofo郑州的城市经理是一个90后的妹纸,刚毕业一年,做起事来条理分明。虽然是郑州的最高负责人,但她会自称是“城市共享单车的保姆”。
见面后,妹纸向我大致介绍了一下ofo在郑州的发展情况。ofo的CEO戴威此前说过,在北京,ofo要先占领大学城和CBD,然后再向外慢慢扩张用户范围。但是妹纸说,郑州没有这样明显的CBD,在这里他们会选择人流量相对较多的地铁口和商圈来设置投放点,比如锦艺城附近每个点每天大概投放50辆车,人流更大的二七广场附近投放数量要翻倍。这样的投放点在每个城区可能就有几十个。
ofo投放点,虽然没有摩拜的竞争,附近却有一辆绿色的酷骑单车
五一地铁口的两个BD顺手递给了我一张传单,他们还会在这里给人普及安装使用流程。这种场景在北京倒是不常见。BD人员介绍说:“以前三十辆车可以全被骑走,但是今天风很大,小黄车还剩了一小半。”
ofo去年8月开始进入郑州的大学校园,今年1月18日正式宣布进入城市。郑州的大学城区和主城区相隔很远,互相渗透也比较慢。前文中那位爱骑ofo的朋友,倒是恰巧住在东大学城,从路过的大学生那里学会了如何使用共享单车。
大学校园随处可见骑车的大学生
现在ofo在12座大学中就投放了8000辆,在高校外城区投放了一万辆。接下来在今年上半年他们会逐步在整个城市投放到5万辆车。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ofo郑州也不愿公布他们的损耗率。
之前有网友称,郑州满大街的大爷大妈圈块地都说是自己的地点,不管你是什么共享单车还是私人自行车,只要停在地盘内都要收费。我在观察中发现,用户还是尽量会把车停靠在小黄车聚集的地方。经理妹纸告诉我,他们也在和各个商场加强合作,会设立一些便利的停车点。
整体而言,在郑州的ofo,没有北京这么好的用户认知基础。没有竞争的情况下,作为一个独一无二的新生事物,其便利性超过了用户的心理预期后,出门骑上小黄车的幸福感会被逐渐放大。
回京后的第二天上午,那位爱骑ofo的朋友告诉我,她单位门口新设了一个投放点,刚刚放了十辆ofo自行车。“这样以后出门找车就方便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