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许知远又挨怼了,这次是马东,在许的访谈节目《十三邀》里。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从对口语掌握的熟练度上,俩人就不是一个量级的。马东这么知进退懂分寸的主持人,怎么可能给对手留一丝缝隙呢?

许知远预设的立场是《奇葩说》是一个无法名留青史的节目,马东虽然身处繁华热闹,但内心并不认同当下的流行文化,而是另有一块纯净之地安放文化。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他希望马东顺着他的意思说:是啊,我身在《奇葩说》,心在文化苦旅,眼前的喧嚣不过是我谋生的手段,有朝一日我是要回到书斋去的。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可惜马东不顺着他,甚至在被问到为什么不抵触这个时代的时候,不轻不重地怼了一句:我没那么自恋。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这就尴尬了。

在这期节目里,许知远挺努力的,他做了不少外围采访,就是和每个采访对象都聊不到一块去。先是年轻人肖骁,颜如晶,他想得出马东在努力靠近模仿年轻人但并不成功依旧失落的结论。

可年轻人就是觉得马东和他们没什么代沟,生活中就是一个俗人。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然后是蔡康永,蔡算是给许知远了一个交代。他举了个例子,说自己采访过马季,但是马东从来不提自己的家世和留学经历,马东不把自己当回事。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这能说明什么?只能说明了马东没有躺在家谱上睡大觉,没有自诩名门之后靠这个挣钱——有不少人都这么做了,他却选择了一条更难的路。

许知远和马东的争论还包括技术对时代的推进作用,许认为技术远不如文化有用,一代人应该强过一代人。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马东认为人心没有进化得那么迅速,他俩的分歧在于许不认为技术进步是伟大的,他更推崇文科。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所以马东忍不住问他:你是学什么专业的?

许知远说:北大计算机系。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马东很惊诧,观众也很惊诧,和马东产生了一样的疑问:他毕业了吗?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最尬的那段是许知远给马东念一本关于悉尼的书,展现了许知远本人对留学生活的巨大向往——马东在澳洲留学过。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马东心不在焉地听着,讲了个故事:马季去澳洲演出,马东去看,发现父亲的生活远比自己年轻的留学生活有意思,于是他回国了。

就是两种生活态度的碰撞,许知远是个生活在回忆里的人,而马东是生活在当下的人。

播出之后,许知远被猛烈吐槽了。我前几天就看过,但反应很麻木,因为许知远一直是这样的啊,在上一季他就悲天悯人地想洗脑大多数嘉宾,每次都铩羽而归,而且每次的套路都一模一样。

第一期嘉宾是罗振宇,许知远希望他能像自己一样忧国忧民,罗说他不关心这个时代的精神状态,无力关心也关心不了。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采访蔡澜,许知远力图挖掘出他的国恨家愁,“俗气”的蔡澜一直叫他吃吃吃,大谈哪里的东西更好吃,许知远又一次感到了挫败。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和白先勇对谈,不得不说白先生涵养太好了,许知远作为小辈一路痛心疾首白先勇早年写下《台北人》这样惊世巨作,后来怎么能放弃呢?怎么能甘心去做推广《红楼梦》和昆曲这样鸡鸣狗盗之事呢?他言辞之间就是这么流露的。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革命工作不分贵贱,许知远觉得著作等身得诺贝尔奖是终极目标,为什么不能允许白先勇做他喜欢的事,或许人家就觉得推广昆曲比得诺贝尔奖更重要更有意思呢?

遇到俞飞鸿,许知远被她的美丽感染得不能自持,这是他做的最失态的一期节目。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他又坚持了,坚持认为俞飞鸿早年出演的《喜福会》才是正经作品,后面那些电视剧《大丈夫》、《小丈夫》之类的是在透支艺术生命,他为她真心的、辗转反侧地痛惜。是不是透支,要俞飞鸿自己觉得才算,他说了不算。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坚持俞飞鸿充满秩序感的平衡背面隐藏着失控的一面,然而在直言对方的作品“庸俗”之后,俞飞鸿依然是一副笑意盈盈的笃定模样。不知道是谁先失控了。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所以这一期依然采访得很不顺利,他感觉打不破俞飞鸿的壳。其实有一次很好的机会可以深入聊下去,就是俞飞鸿讲她很喜欢看武则天传记,因为觉得对方很有政治远见,在一个男权封建社会可以称王称帝,并且死后留一个无字碑不吹嘘自己。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谁知道许知远对武则天都带着自我预设,一句话“女人的角色战胜了她的一切”,意思是武则天终究是个女人,将话题带过。在主持人中,冷场能力许知远认第二,应该没人敢认第一。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这期还有个非常不得体的设计,他硬拖着俞飞鸿看《喜福会》,理由是让俞飞鸿找回自己。其实就是他自己想看,俞飞鸿不想看闭着眼睛都行。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电影中有一段是俞演的闺秀经历初夜,画面是破开一只西瓜的暗喻。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看这段时许知远一边看一边咂摸,一是咂摸年轻时的俞飞鸿被调戏后的反应,二是咂摸现在的俞飞鸿看到年轻的自己被调戏的反应。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这种暗矬矬喜滋滋偷眼看俞飞鸿表情的做法真的一言难尽,欣赏人家的美貌就大大方方说出来好了,干嘛非逼美女也要和你灵魂相通?好在俞飞鸿维持了良好的气度。

许知远在片头说他带着偏见而来,这倒是句大实话。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他有一个极顽固的预设立场:这时代太浮躁了,这时代不会好了,这时代众人皆醉我独醒,我存在的意义就是唤醒你们皮袍下的小。

不巧的是,他的采访对象大多在自己的领域成功而自信,是输出价值观的人,而不是被人输入价值观。我看的几期里,只有李安由于涵养实在太好了,基本没有反驳过他,而是平实地讲故事。

其他人基本都不接招,客气点的是白先勇不置可否,圆滑点的是蔡澜“来,尝尝这个”,直接点的是马东“我没那么自恋”。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采访中要不要预设立场?要的,如果脑子一团浆糊,只能拿回来一堆连不成线的细节。

但这个立场怎么预设呢?是在掌握采访对象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对方的情况量体裁衣,而不是像许知远这样,用一个方法论去套所有人,罗振宇其实也有同样的问题。

很多人误以为记者要张扬外向,这是错误的,好记者应该是敏感内向有同理心的,他们要学会闭嘴,尽量让受访者多说话。自恋而滔滔不绝的记者其实最不合格,我就见过边采访边对着玻璃反射检查自己妆容的记者,经常打断采访对象话头以便使对话体中自己的句式显得更华丽的记者。你的注意力不在受访者身上,人家是可以感觉到的,干嘛要对你掏心窝子?

当然许知远的定位不是记者,而是主持人,第一期节目里他的工作人员就说他会成为一个文化偶像,所以他要有明确的套路,这个套路就是知识分子智识的优越感和悲悯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这情绪弄不好就成哀怨的九斤老太了,每个时代的年轻人未必比上一代人进步,但总归要有所不同,一味的怀旧,觉得一切都是老的好,必然引来年轻人的轻蔑。

而且很容易鸡同鸭讲,许知远认为《奇葩说》不会成为名垂青史的节目,可是马东从来就没打算让它名垂青史啊!这有什么可辩的?人家在好好说大白话,你非得上来捅什么“时代”“亢奋”“消解”这类大词,别人能不冲你翻白眼吗?

许知远今天也不过41岁,并不老,他只是早衰。从他20多岁写的那本书《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就感受到了他以一个垂垂老者临终前的心态自居,同龄人还在蹦迪快活,他就感慨你们这些不知死之将至的人太可怜了。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一个包容的世界当然要允许他这样的人存在,但那些“装嫩”的人也一样应该自由驰骋啊!大家完全可以相安无事,不要用你的标准去judge我。

我很不喜欢的一句话就是“什么年龄做什么事”,这个社会的规则已经够多的了。不停地有人警告你:该买房了,该买车了,该结婚了,该生孩子了,该把孩子送补习班了。。。

表面上看许知远没这么俗气,他提醒你的是:该读书了,该怀旧了,该得诺贝尔奖了,该对当下感到焦虑了。。。

许知远不是只悲悯马东,他一直在悲悯所有嘉宾的

本质上和那些俗气地逼迫你结婚生孩子的街坊邻居有什么区别呢?都是自我意识过强形成的霸权,强迫别人的行为要和你一样,许知远更霸道一些,要别人的思想都和他一样。更何况他只是悲叹,也没见拿出什么行动,比如自己写本巨著拿个诺奖什么的,莫言还没逼大家变精英呢!

或者许知远在采访的时候角度能够多元化一点,少关注自身的焦虑,多注意受访者的真实心境,大家也就少烦他那么一点点。

我有个朋友说,有许知远这样的采访者,对采访对象是很好的,他们的形象愈发丰满了。所以包容的人一样会继续上许知远的节目的。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