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底”美国金融科技公司:资本寒冬下的逆势布局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抄底”美国金融科技公司:资本寒冬下的逆势布局

金融科技

Carry(化名)是旧金山一家智能理财平台的创始人,相比很多初创企业,曾为某知名互联网公司技术高管的他创业之路一直颇为平顺,即便是在“资本寒冬说”弥漫的2015年,他的公司也不乏风投的追逐。

但令Carry没有想到的是,2016年5月,Lending Club事件的爆发,以及后续所引发的负面情绪和连锁反应快速蔓延到了整个美国 金融 科技领域。舆论、市场和监管的压力日益增大。

硅谷很多风投们对于金融科技公司的态度已经从去年初的‘追捧’,转为今年初的‘迟疑’,再到现在基本‘暂停’,即便是正在进行中的融资也面临价格的重估。”Carry在给第一财经记者的邮件中如是说到。

但与本土风投的消极状态不同,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把目光投向美国市场。

Lending Club事件意外引出了背后的中国“买家”——盛大集团,这个以游戏起家的公司在隐退多年后因为Lending Club最大股东的身份重回大众视线,随之被“起底”的还有它布局多年的金融科技投资版图。

事实上,在盛大入主Lending Club之前就有不少中国投资者关注美国的金融科技行业,其中最为知名的中国人应属人人公司董事长陈一舟。另外,京东金融也曾在去年入股美国知名大数据风控公司Zest Finance。

尽管当下的中国也同样面临互联网金融的行业阵痛,但陆续出台的监管政策以及逐渐规范的市场环境也释放出了不少积极的信号。在不少业内人看来,刚刚完成投资者“启蒙教育”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市场才真正起步。

与早几年以财务投资为主要目的,或者以VC机构为主导投资的情况不同,如今,“美国技术+中国市场”成为了不少中国企业瞄准的机会。“我刚刚送走了这个月的第六批中国访客。” Carry在邮件的最后写道。

“这是最好的投资时点”

2016年2月,宜信发起成立了一只总规模为60亿元的“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用于投资国内外金融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等领域相结合产生的新机会。

6月下旬,该基金披露了三项最新投资,分别是,供应链金融和区块链领域——全球采购和供应商互联平台公司Tradeshift和美国区块链技术应用公司Circle,以及美国关于互联网保险初创公司World Cover。

“您自己回国后的第一份工作是早期投资,宜信又是国内最早涉足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公司,后来连财富板块的私募股权‘母基金’都有百亿规模了,今年才成立专门投资新金融领域的基金是不是太晚了一些?”面对第一财经记者抛出的第一个问题,宜信公司创始人、CEO唐宁很爽快地给出了答案:“这是最好的投资时点。”

唐宁对此的解释为,第一,从现在流行的“初心”来说,“冬天”时候的创业、创新更加的真实。它更遵循创业者内心的兴趣和热情,更能真正发现市场的痛点,否则谁会在“冬天”开始。

第二,从投资者角度,在所谓的市场比较冷的阶段创业,并最终成功的这些企业,其投资回报往往要好于市场比较热的阶段成立的企业。因为这个时期大家会更谨慎、理性,成功率会高一些。当然,这时进入的价格和条款也会更有利。

谈到当下中美两地金融科技市场的严峻形势,唐宁认为,可以对比的是2000年初互联网泡沫破灭的情况。尽管从短期来看,行业洗牌加快、市场信心受挫、资本开始远离,但放在一个更长周期来看,这只是阶段性的波动。

人人公司董事长陈一舟与唐宁有着近乎一致的判断。

他认为,如果找准标的,现在投资美国的金融科技公司确实是不错的投资时点。从2012年便开始投资美国金融科技公司的陈一舟,目前已经陆续投资了至少7家美国的金融科技创业公司,以及多家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公司。

其中,从学生贷款起家的网贷平台Social Finance(SoFi),房地产众筹平台Fundrise,专注 房贷 业务的网贷平台Lending Home,以及社交投资平台Motif Investing都是目前美国各细分领域规模排名最靠前的金融科技公司。

同样参考了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周期,陈一舟认为,互联网金融“去泡沫化”是一个必经的阶段,“亚马逊、雅虎上市时估值很高,当互联网泡沫破灭时,这些公司的市值也曾受到重创,但这么多年过去后,这些公司的估值又慢慢涨上来了。”

全球知名的金融科技行业智库Lendit总裁Jason Jones告诉记者,当前许多金融科技行业的革新都发生在中国,全球排名前五的金融科技企业有四家来自中国。因此,这些世界金融科技领跑者们选择在美国拓展其海外业务也是情理之中。

但对于当下中国企业投资美国金融科技公司是在“抄底”的说法,Jason却并不认同。

在他看来,Lending Club由于自身原因导致股价暴跌,在此情况下盛大确实可以说采取了“抄底式”逆向投资。然而,中国投资者对于其他金融科技公司的投资并非“抄底”投资,更多的是对一些发展健康的高增长企业进行早中期的投资。

美国技术+中国市场

那么,在“资本寒冬”之下,什么样的美国金融科技公司是中国“买家”更青睐的标的呢?

宜信财富新金融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人周凝列出了几个核心标准:1.可以解决某种市场痛点;2.差异化的商业模式或过硬的核心技术;3.管理团队的专业能力和执行能力;4.企业本身和所涉市场的成长性,以及风控能力。

但周凝也表示,由于目前国内外对于金融科技行业的监管都不太明朗,法律环境还有待完善,所以在选择投资标的时要尤为关注企业经营的透明度、规范性,以及其商业模式在降低金融业成本和提高效率方面的能力。

从金融科技细分行业来看,周凝认为,有的细分领域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市场,且资本关注的时间较长,例如支付、网贷,可能现在就不是投资的好时候。但有些领域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不乏好的投资机会。

“具体来说,一是大数据相关的公司,例如数据处理;二是消费金融;三是围绕资本市场的一些B2B公司,例如交易平台、大数据管理等;四是提供银行、证券、保险电子化服务的一些服务型公司等,另外还有一些涉及前沿技术,例如区块链等的技术公司。”周凝表示。

尽管宜信是从事P2P业务起家,但唐宁表示,他暂时不会考虑对美国的市场借贷平台进行股权投资。不过,由于自身业务原因,宜信对于网贷资产的风险把控比较有经验,所以会有债权投资。

例如,前段时间,宜信财富旗下的全球非银信贷基金就从美国的市场借贷平台——Avant和Prosper两家公司手中购买了至少5000万的债权资产。“这只是为财富管理客户配置多元化资产,并不会涉及对这些公司的股权投资。”唐宁表示。

他表示,新金融产业基金的投资仍是以财务投资为主要目的,并不刻意布局所谓的金融科技“生态圈”,但也不排除宜信财富与所投机构未来在战略或业务层面的合作或互动。

目前来看,除了京东金融投资的Zest Finance与之在中国成立了合资公司,并开始进行大数据风控方面的业务合作之外,并没有太多中美两地金融科技公司互动的案例。但Jason认为,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中国庞大的中产阶级正在崛起,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匮乏和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这些都为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金融服务市场打下了基础,而美国拥有许多创新型金融科技公司和优秀的科技与金融人才。”在他看来,两者的协作是大势所趋。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看好所谓“美国技术+中国市场”的前景,毕竟两地在市场和监管环境上的差异过大。而更重要的是,经过这几年突飞猛进式的发展,中国的新金融在很多方面已经领先于美国。

蚂蚁金服首席战略官陈龙就曾在一篇署名文章中谈及,为什么美国的金融、科技实力全面超越中国,但其金融科技发展反而落后于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原因。

他认为,美国的金融体系较为成熟,民众在习惯并满足于传统金融服务后,接受根植于生活场景的金融创新较慢。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并没有动力自我革命,其创新点也往往以金融逐利为导向,不少创新脱离实体经济而“空转”。

“而中国原本的金融服务存在巨大的改善和发展空间,新金融行业则依托互联网技术崛起,服务消费,基于新技术,消费和金融的密切结合造就其后发优势,帮助中国互联网金融实现‘弯道超车’。”陈龙表示。

虽然对于大多数美国的金融科技公司而言,进入中国市场还没有正式提上日程,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些中国“买家”身后的庞大市场是他们无法忽视的一个重要资源,也是他们乐于接受中国资本的一个重要考量。

Motif Investing的创始人Hardeep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就曾提到,“Joe(陈一舟)一直在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市场”,而随着中国金融科技行业的监管环境日趋完善,他们也期待有机会参与中国市场。 “抄底”美国金融科技公司:资本寒冬下的逆势布局

随意打赏

2015资本寒冬互联网资本寒冬科技公司寒冬美国资本市场资本寒冬投资资本的寒冬资本遇冷美国寒冬资本寒冬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