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画廊用创新传递理念 公益如何走出信任危机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小朋友画廊”刷屏映照公益现实与未来

南都评论记者张天潘

日前,很多人的朋友圈被一些色彩亮丽、风格奇异的绘画作品刷屏,也有很多人花了一元钱购买一张画作为手机屏保,可谓“最美的刷屏”。这个在腾讯公益平台上发起的公益活动,名为“‘小朋友’画廊”。这些画的作者最小11岁,最大37岁,都属于脑瘫和唐氏综合征等精智障碍特殊人群。用户每购买一幅他们的画作,就相当于向上海艺途公益基金会(WABC)“用艺术点亮生命”公益项目进行了捐赠。该项目旨在消除社会偏见,帮助这些特殊人群改善生活,融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

这个互联网+艺术+公益的创新传播项目,可以算是今年一个现象级的传播案例,对于中国公益圈而言尤其难能可贵。以前的很多公益活动和倡导传播,都是圈内的自娱自乐,很难扩散到行业之外。如今这个“‘小朋友’画廊”事件或“用艺术点亮生命”项目,掀起了全民关注参与的热潮,将会深刻地影响公众对于精智障碍特殊人群的关注,是一例成功的公益传播。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瑕疵和公众的误解,这些瑕疵和误解也反映了中国公益现阶段的发展现状,以及所面临的社会大环境。这就需要公益行业和公众一起思考,中国公益未来如何更好地发展,以实现一个更好的自助之外还有他助、互助的温暖社会。

用创新传递公益理念

从2014年的“冰桶挑战”这个国外进口的著名传播案例开始,中国的公益传播越来越具有创新和创意,推动着中国公益行业持续快速发展。近些年来,诸如冰桶挑战这样可参与式的公益活动日益丰富,比如“为爱行走”、“为爱奔跑”、“善行者”、“一个鸡蛋的暴走”等活动,还有在冰桶挑战之后复制的24小时“饥饿挑战”、“微笑挑战”等全民参与的公益倡导,它们的共同特征就是以创意、体验、快乐、分享等方式,发动民众最大化关注并参与其中,同时将活动的社会效应最大化地提升。这本质上标志着一种新型公益模式的兴起,它们改变了传统公益的表现形态,塑造出了全新形态的公益,同时更新了公益的内在理念,改变了人们对公益的旧有观念:即,原来公益不只是苦难、悲情、怜悯等等,还有快乐、新意、体验,公益是生活的一部分,能够让生活更快乐。

中国公益经历了不同的传播模式和发展阶段。2008年之前,中国处于“弱公益”时代,公益发展薄弱,行政主导性强。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国公益迎来一个新的时代,标志之一为以壹基金为代表的民间公益组织的崛起与公众公益热情的高涨,志愿者精神显示中国公众的公益意识被激活。汶川地震是壹基金募捐的爆发点,截至当年5月19日中午12时,短短7天之内,壹基金就筹到善款4272.582万元。在2013年4月20日雅安地震首日,中国红十字会只收到了3万元捐款(汶川地震总计收到199亿元),而壹基金则收到超过1000万元。

但随着同类灾害的相继发生,人们对地震灾害的敏感度、关注度也在慢慢降低。而从公益发展的角度看,我们不能等着灾害发生了,才想着去“大爱”。同时,对于公益的倡导,长期以来尤其是媒介平台上都是在展示受助者悲情、无助、可怜这一面,然后触动受众的情感,实现捐款、捐物等公益慈善行为。其实,这只是一种初级模式的“重公益”。重的背后,是沉重、道德绑架,比如地震中哪家企业、哪个名人没有捐款或者捐少了,会被公众讨伐,甚至到今天,不久前九寨沟地震,因为《战狼2》票房突破50亿元,导演吴京就被一些人索捐。这其实让人们对于公益会有道德、情绪、心理、心灵上的重负。另外,公益成本也很重,公众参与、发起公益项目、成立专业公益组织的门槛等也很高。

直到2014年夏天,以“冰桶挑战”为标志,一个全新形态的公益诞生了———“轻公益”,有着“轻便化”“轻松化”“轻型化”三个特征。它以互联网为平台工具,以互动、游戏、娱乐为手段发起和倡导公益行动,从而迅速地将公益浪潮席卷至全世界,成为人人耳熟能详的公益大事件。

轻公益的“轻便化”,是依托互联网公益工具,便捷地实现了公益的传播和筹款,同时在公益信息透明上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降低了公益成本。

“轻松化”则是指如冰桶挑战这样,以好玩、互动性极强的点名方式开展。而如今的“用艺术点亮生命”也是用浓墨重彩的绘画来吸引和打动公众,大家花上一元钱,就可以感知到一份真诚的美,这远比那些煽情苦情快乐许多,没有道德负担,也是更多人乐意参与的原因。

“轻型化”是指发起的项目,基本上都是更精细更专注的项目,以更小的视角去帮扶一部分特定的群体,从而提升公益效率,而不是撒网式雨露均沾。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公益机构登记等门槛放低,大量民间公益组织和公益项目兴起,草根公益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成立。在互联网平台,公众发起一个公益项目,只需几个注册步骤即可实现,所以大量轻型化公益组织与公益项目填补了“粗公益”“重公益”时代的空白,承担起了过去那些大机构、政府、企业等公益落地和扎根的绝大多数工作。可以说,“轻公益”真正实现了人人公益、快乐公益、随手公益,让公益走入大众,进入生活,深入社会各个角落。

如何走出信任危机与公益阴影

这几年来,虽然公益行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公众对于公益组织的信任并没有拨开“郭美美”以及一些骗捐的阴影而见到阳光。同时这几年,各类公益骗捐时有发生,尤其是2016年11月,《慈善法》刚刚实施不久,大家记忆犹新的“罗尔事件”发生了。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被题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刷屏。文章作者罗尔发文为患白血病的女儿募捐,随后网友通过微信打赏很快捐款逾两百万元,远超治疗所需费用。不过,很快有人爆料称,这是一起营销事件,反转剧情再次出现,人们也发现其实罗尔女儿医保报销比例很大,夸大支出等等。后来相关方原路退回网友260余万微信赞赏资金,才逐渐平息了舆论讨伐。

可后续影响还在,正如一篇评论所言:“‘小朋友’画廊”在替罗尔还债,公众信心还需恢复。尽管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存在任何问题,但公众的疑心依然存在,不论是合法的公益组织,还是背后监管的网站,都无法彻底消除这种疑心,甚至经不起一个谣言的侵袭。

事实已经证明,真相并非如各类“阴谋论”所言。但从这次公益事件不难看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公益在近几年悄然崛起,逐渐颠覆着传统公益行业的运作方式。但是,由于信息的极度不对称,公众尚未对互联网公益产生足够的信任。

网络上真实性偏差或者虚假的个人救助捐款争议事件频发,一次次地挥霍和伤害公众的善心和善款,让人们再也不敢相信这些求助,然后很多人立誓要把自己用冷漠武装起来,变得铁石心肠。

但这其实又走入另一个极端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偏差、骗捐、伪公益行为也只是网络中大量公益活动中的小概率事件。当前是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尤其在互联网上,必然鱼龙混杂,不能因噎废食,否定所有的公益活动和行为。甚至一些人嘲笑这些参与的爱心公众,或者不断实施道德上的压迫,动不动说人们是为了满足虚荣心、虚伪的爱心,从而让很多人动摇。这更是不应该,爱心没有错。

面对骗捐及公众不信任,公益慈善机构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首先也要说,公众的这些质疑和误解,对于公益行业更应该是一种鞭策。打铁还需自身硬,公益组织应该努力提升组织募捐的专业化、公益项目管理的规范化,通过自身的执行到位、提高效率、财务透明、运作开放,让公众看得见、摸得着,然后才能慢慢改善公众的认识,提升信任感,建设更便利、更具公信力的公开募捐渠道和组织,让公众可以信任地将善款赠予专业公益机构,然后可以参与善款的监督之中,构建中国公益一个良性运行的生态,如此对于受助人和捐赠人都是一种保护,也才可以避免消耗和伤害社会爱心的事件一再发生。

公益行业的自我治理能力也应该不断提升,比如形成真正的行业自治,引入竞争机制让行业可以良币驱逐劣币;好的大型公益机构还要能够不断培育草根组织以及专业的公益人才,促进行业的整体发展。而政府管理方面,也要不断降低门槛,出台更多激励措施予以扶持,大量通过购买服务等让更多的公益组织可以发育、发展。

公众对于公益需要提升认知

公众也需要反思,如果还固执地认为“公益组织都靠不住”,然后就转过头去不理睬,或者还停留在只听凭情感冲动而慷慨施援,尤其还想着把善款直接给到个体,只能纵容更多的“罗尔事件”。按照以前的案例,最后不是蜂拥而来的善款完全超出需求,制造富翁,就是受助者身边人发生各种抢夺善款资源的戏码。一旦这样的剧情发生,一件善事就会被推到反面,成为恶劣事件,最终消耗整个社会的信任感,不断伤害施助者。

在这次“‘小朋友’画廊”事件中,就有很多人问:为什么钱不是直接给这些精智障碍患者的画作者,而是落入一个NGO账户?其实这正反映了公众自身公益常识的匮乏。公益捐赠,还是要通过专业的公益组织,这样可以最大化地实现善款的规范、透明、有效使用,保证公平性和公益资源的均衡利用,使更多人受益。不必总是说怕了类似郭美美、罗尔这样的案例,如果用心稍微查一下,现在已经有很多可信任的公益组织迅速发展,其专业程度、透明度都是可以信任的。

在这个人人可公益的时代,不信任别人,你还可以自己去实践公益,或发起公益项目或成为志愿者或花多一些时间去监督公益项目,这远比对着电脑屏幕当键盘侠更有意义。只有更多人行动起来参与公益,才能够源源不断地诞生更多的公益组织,让公益真正在中国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关照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困境者。

从社会层面来看,虽然很多人依然对公益组织存在偏见,但其实公众已经慢慢走出对公益不信任的习惯性思维,虽然警惕性仍然很高,很容易被各种风吹草动惊扰,但至少没有用冷漠和拒绝把自己的善和爱冷冻起来。

对比这短短三年里发生的两个标志性案例,可以看出中国公益的进步可谓飞速,另外,相应地,微公益、互联网公益、人人公益等新名词的产生,社会企业、公益创投、公益信托等新产品的出现,企业基金会、个人公益项目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公益行业呈现出一番热闹景象。这些新的名词、产品和组织,都为公益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可能。

总而言之,“小朋友画廊”刷屏,映照中国公益的现实与未来,现实是有不信任、质疑、瑕疵、不专业,但还有热情、进步、创新、希望,这都照亮了未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业,倡导更多人关注和帮扶社会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努力共同构建一个人人做公益、处处有公益的新型社会,相信,未来公益也将全面融入各行各业,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构建一个有温度的美好社会。、

随意打赏

腾讯回应小朋友画廊小朋友画廊 质疑小朋友画廊公益腾讯小朋友画廊小朋友画廊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