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创始人自述:创业该如何试错,做出一款牛X的社交APP - i黑马
本文作者:“高手(www.highand.me)”创始人 袁帅
创业,我以前没试过。互联网创业,我更是个外行。
08年毕业回国找工作,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形势相当惨烈。尤其是在下半年,试了几家向往已久的知名的互联网公司,都不要应届生。可日子总得过下去,干不了互联网也得先干别的。几经周折,去了深科技—一家制造业公司。最开始在工厂里干,日子过得忙碌而又平淡。一年多以后被调到了一个负责管理流程设计和优化的部门,从此朝九晚五,在办公室里坐着画流程图、写文档和开会。12年跳槽去了一家民企,职位总助,老板待我挺不错,家里人和身边人都纷纷称赞我找到了好工作。也确实有那么一小段时间,我觉得日子就会想这样按部就班地平稳过下去。
12年11月底,我在北京出差,住在Chris家,他是我现在的合伙人,不过这是后话了。那天陪老板去见了几个客户,喝得有点神志不清。深夜,车沿着长安街疾驰,我昏昏欲睡,电台里不知道什么节目,正在谈论着韩寒刚刚上线的应用“一个”。我也算是个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爱好者,平时很爱尝试各种应用。听着电台里的介绍,想着那时已经火起来的“唱吧”、“抬杠”、“啪啪”这些产品,我问自己,这样简单而又充满魅力的产品,为什么我就做不出来?也许是酒精让我的思维变得迟钝,一路琢磨是不是有什么小而美的产品可以做,最后也没有结果,郁闷地回到住处。
到Chris家,我们双双打开电脑,在“大菠萝III”的世界里一顿砍杀。Chris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09年创办了北京传仁堂,公司一直在稳定增长。所以面对这样一个土豪,我每次去北京出差都在他家蹭吃蹭喝,也心安理得。很快,我们被炼狱难度那些凶残的怪灭团,也不知从哪儿来的灵感,Chris突然对我说:“你觉得做一个碎片时间学习的社交应用如何?”当时只觉虎躯一震,那个小而美的产品,就藏在这句话里了!我们立刻开始了讨论,并在当天晚上就确定了这个产品需要解决的两个问题:手机端的图文教程制作和阅读、围绕这些教程的兴趣社交;我们还初步设想了几个可能的商业化的方式;最后给这个应用起了个名字:高手。
也许是受那时李安电影“少年派”的影响,这晚之后,我再也没法把心中的猛虎关进笼子里,第二天早上便开始设计这个产品的原型。当时的我完全对移动终端上的应用设计没有概念,也不会使用任何原型工具,只是因自己平时经常玩一些App就东拼西凑地照葫芦画瓢设计。一周后,这个PPT版的“原型”做出来了。当然,现在看来,做得简直糟透了:大量奇怪而又冗余的交互,大量毫无必要的页面跳转,甚至业务逻辑也有大量错误。尽管如此,也没有妨碍我做出辞职来做“高手”的决定。于是一个多月后,13年的1月,我不顾大部分人的反对,甚至放弃了马上要到手的年终奖,辞职了。我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兴奋和笃定,跟Chris每人出了点启动资金,成为一个打了鸡血的神经病,开始创业了。
最初的日子是最难熬的。我把通讯录上几乎所有可能给我帮助人的电话都打了个遍,在招聘网站买招聘服务,海量地淘着简历,只为了一个目的—找技术人才。我至少需要iOS开发和服务器端开发两种人,而我不懂技术,因此找到能加入我的技术人员是第一件要做的事。接下来的两个多月里,我见了很多人。除了跟他们聊产品,更多的是聊梦想。大多数人在看到一个主动找上门聊梦想的人的时候,都会觉得是个纯2货,区别是朋友介绍的人会听我说完然后礼貌地回复我再考虑一下,淘简历去面试的人一般会礼貌地制止我继续说下去然后说还忙先走了。折腾了两个多月后,总算找到3个人,项目在3月中旬启动了。在这3个人中,Alpha成为现在公司核心的技术之一,而另外两个人,一个没能力有节操,另一个没能力没节操,都在3个月内先后被清出去。
13年6月初,单机版的demo总算折腾出来。那个时候,我们的产品原型已经修改过20来版,过程中犯过非常多的错误。后续我在读到一些产品设计的书籍时,发现我们早期的原型基本上涵盖了大部分产品设计上的反模式,完全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反面教科书。虽然demo做得比较失败,但也正是有了它,引起了一位做投资的前辈的兴趣,他决定在产品上线后出资支持我们的创业,这也无疑给我们了更充足的信心去完善产品。Chris引入了一位跟很有实力的UI,Alpha介绍了另一位很靠谱的技术加入我们的团队,而我也在这个过程中重新设计了原型和交互。8月中旬,在被苹果反复折腾半个多月后,产品终于上线。上线当周,虽然根本没什么下载量,但竟然被苹果的编辑推荐到社交类的精品里,这让我们几个没日没夜疯狂加班了几个月的屌丝倍受鼓舞,于是决定更疯狂地加班。至此我们的漫漫创业路,算是艰难地往前挪了一小步。
从8月上线到12月中旬,我们一边迭代产品一边扩张团队。iPhone版的产品迭代了3个大版本和若干小版本。我们反复修改甚至是重做产品中的许多主要功能。可能是初期产品设计上实在犯了太多错误,也可能是我觉得一个重度2C的产品必须极端精致,到12月中旬1.4.2版上线之时,我们的原型已经修改了30多个版本。尤其是配有语音解说的图文教程在手机上的制作和阅读这两大功能,在反复地修改甚至是重做之后,我们的设计终于能带来比较好的体验,并且有很强的原创性。在2013年结束之前,安卓版和web版陆续上线了,同时运营和编辑方面的人员也陆续齐备。接下来,我们要为引入初期的高质量内容和推广付出大量努力。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条让人兴奋,却又充满不确定性的漫漫长路。
在我们产品是一个兴趣社交产品,社交类无疑是个死亡率最高的类目,没有之一。因此我们的态度就是,反正都这么容易死了,那就大胆地去原创,去尝试,就算死,也要死出个独特的姿势。而在基于兴趣图谱的社交这个领域,甚至都还没有像基于关系图谱的社交领域那样,出现facebook、twitter、snapchat这种级别的、大有横扫天下之势的产品。换言之,甚至还没有出现一个巨头愿意去抄的产品。就算是刚火起来的短视频,也仍然没有逃离关系图谱。国外像Urturn、DIY这样的移动端产品,已经在帮助用户生成高质量UGC这件事上默默耕耘。当UGC质量高到一定程度、制作门槛降低到一定程度,这些内容就可以挣脱关系图谱的束缚,去聚合那些相互之间甚至不认识、仅对同类内容感兴趣的人群。这又与“陌生人社交”的概念不同,“陌生人社交”目的是把关系图谱之外的人变成关系谱图上的人。而兴趣社交目的是为了获取内容,“社交”这件事在兴趣社交中是为了高质高效地寻找内容源。要做兴趣社交,就必须帮助用户极大地提升UGC质量,使他们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内容源。因此每当有人问我,“高手”的本质不就是分享图片、音频和文本吗?我都会反问,你在学校上课的时候,你的老师是在分享声音和文本吗?那些行业大佬们广为流传的著名演讲,他们是在分享音频吗?知乎上那些高质量的回答,是在分享文本吗?不管是图片、音频、文本还是视频,都只是素材的呈现方式。当一个产品有能力让用户去便捷地组织和制作这些素材,得到的结果远不止这些素材本身。在“高手”中,用户得到的是教程,是做一件你喜欢的东西或学会一项你感兴趣的能力的方法和经验。兴趣图谱上的社交这个市场仍然孕育着无限的可能性,引爆这种可能性的杀手级应用迟早会出现。因此我们愿意去做这方面的尝试。
出来创业至今,接近一年。跟无数连续奋战多年、已有大成的互联网创业前辈们比,虽然实在是没什么资格谈经验,但我想简单地记录一点感想,也算是对自己创业第一年的一个交代。
这一年,最清晰的感觉是幸福。虽然每天都忙得要死要活,虽然经验不足不停地犯错,虽然巨大的不确定性和各方的质疑有时压得人有些喘不过气来,但我仍然每天都被极其清晰的幸福感充斥着,因为这是一件我真正想做的事。每个产品细节有更新,我都会迫不及待地下载代码在手机上编译好就开始玩;每个用户贡献了新的内容,我都会迫不及待地上去评论和互动一番;每当有人认可我们的产品,我都恨不得冲上去抱着亲一口(妹子们表被吓到,汉子们更别被吓到);而每次看到有人对我们的产品吐槽,虽然无法顾及所有,我也都会尽我所能地立刻尝试跟他们交流。
这一年,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总结我们的创业过程,那就是试错。我们犯过的错误太多了。大到最初期招来的一个人两个多月时间写的服务器端根本就不能用,小到App中某个小按钮的可视区跟交互区一样大导致极难操作。我们从这些错误中飞快地吸取教训和寻找改进方法,连滚带爬地一路走下来。在未来我们还将会在更多的试错中逐步成长,继续连滚带爬地走下去。尽管现在还很难预料“高手”这个产品最终能走多远,但无论如何,从此都会多了一个互联网的创业者,和一家创业公司。
相关公司:
数据来自 创业项目库
作者:袁帅 | 编辑:weiyan | 责编:韦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