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专家刘芳德:现实版“机器纪元”将在3

i黑马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黑马说:去年有一部大片叫《机器纪元》,讲的是2044年人类与机器人在矛盾中努力共存的故事。片中的机器人已经具有高度智能,不仅可以按程序执行任务,而且具备了感知环境变化而学习新事物的本领。假如有一天,你身边都是这样的机器人,你会感到更安全还是更害怕?

好了,回到现实吧。我们近日采访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专家刘芳德博士,请他就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话题畅谈了一下,聊完还真是脑洞大开啊!刘博士告诉我们:机器大规模替代人类将在3-5年内发生,而且它们将越来越智能化。至于机器人能否像电影中那样能学习人类的感情?刘博士回答得也很坦率:现在还没人知道。


\

来源 | i黑马
编辑 | 王冀

 
机器人的人工替代率有望高达60%
 
《创业家》:很多人认为机器人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您如何看待机器人这种新生事物?
刘芳德:机器人不是新事物,欧美己经拥有40年应用工业机器人历史,在日本也拥有30多年。这次投资热潮的重心就是智能机器人。

《创业家》:究竟什么是机器人,智能机器人跟传统机器人的区别是什么。
刘芳德:在技术上讲,机器人是物理-信息处理系统。有三部分:传感器(将物理世界转化成信息);控制器(信息处理系统);执行器(负责跟物理世界交互)。
许多我们叫机器人的系统,其实都不是机器人,比如远程手术机器人并没有控制器。而许多我们不称为机器人的系统,如放疗设备,实际上是机器人。传统的机器人技术关注的是执行器,通常是以机电系统开发为重心,代表性产品是工业焊接机器人。智能机器人的特点是具备环境感知能力,具有一定自主性,可以随机应变地解决问题,重心是传感器与控制器,代表性技术是无人驾驶。

《创业家》: 如何比较智能机器人与传统工业机器人的经济影响力?
刘芳德:智能机器人技术比传统机器人对经济影响力大得多。发展机器人替代人并不是新想法。在这过程中,机器人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有限,工业机器人没有随机应变能力,只能做一些简单重复的事,对人工的替代率只有5%。因为绝大多数的工作,即使简单也需要一定适应性。智能机器人由于具备一定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人工替代率会高达60%,对经济贡献是传统工业机器人的十几倍。

《创业家》:智能机器人对各个行业的影响力如何?
刘芳德:智能机器人正在引领新一代的工业革命。主要受其影响的行业是农业、物流、制造、能源、医疗以及国防。在这些行业中,智能机器人技术将产生革命性的效果。背景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阶段,许多行业中的主要成本不是资源成本,而是时间成本。
以农业为例,智能机器人可把农作物产量提高20%。如果我雇一位农业技术专家,只培育一颗苗,选一个最合适的位置播种,根据天气情况适量浇水,有虫子就抓。按这种精细农业的种法,产量会是现有农业的几倍,但是在经济上这是不划算的。如果有一部机器人做浇水、抓虫等工作,精细农业就合理了。

在医疗行业方面。美国一位心血管医生一年的薪水是50万美元,一个心血管介入手术的时间是4到6小时,一周只能做3次。每次手术要7到10个人。这样一次手术人工费用约为10万人民币。如果用机器人来做,只要5分钟,手术费就可以降到几千元人民币。

在物流与能源方面,机器人系统的优势是反应速度快。机器系统之间的交流效率是人与人交流的几万倍。比如在电网中,新能源如风电与太阳能都是依靠不可控的自然力,所以当风停止时就要开火电来弥补,这就是电网中的调度问题。目前电网中的电通常都只有设计容量的一半左右,而且发出的电如果没有人用就浪费掉了。如果由人工来调度,至少要五分种,但是机器人来调度,反应速度是毫秒级的。

更恐怖的是调度机器人联入各家的电表和用户的日程表,可以预测电力消费并调整用户用电时间,有潜力将电能价格降低一半。英国有一家叫Ocado的生鲜电商公司,一般的超市供货周期是一周,Ocado的周期是40分种,主要的时间都花在人工打包和送货。目前Ocado在开发能打包和自动送货的机器人,布署后周期可能会降到20分种内。

在军事上,美国海军己经停止开发载人战斗机,因为无人机的性能己经远远超过最尖端的载人机。例如,猎杀拉登的任务非常依赖无人机进行军事打击。无人机成本低,性能好,伤亡更小,政治成本更低,己经改变了现代战争的模式。

《创业家》:机器人可以改变经济格局吗?
刘芳德:在未来,一台机器人会重新定义一个行业。传统经济中的规模优势在机器人技术面前荡然无存。富士康有几百万员工,如果机器人可以完成同样的工作,可以扩展几倍的富士康规模。目前,5%的替代率不代表工业机器人只能做各项工作中的5%,只是因为工业机器人只是零星布署在几个工序上,系统优势还没有显示出来。当机器人人工替代率达到60%的时候,产品的成本降到原来的一半,利润还上升了。

当机器不占主导地位时,机器换人的动力是不足的,当大多数生产由机器完成的时候,人就越来越成为生产的障碍了。假如原来的生产要1小时,10个工序每个6分种。当其中的9个被机器人化,一共只花了1分种,剩下的一个人工花了6分种,那么资本会不惜一切代价把人工机器人化。

机器的协作效率远高于人与人的协作效率。机器人一担协作起来后,任何行业都会形成新的机器人闭环,各行各业都开始加速垂直整合,由产品向服务型转化。比如谷歌的无人车,像这种无人车非常依赖数据服务,要有传感器,有地图数据,有通信网。在它的一个周期内,服务成本会超过车本身,所以无人车的商业模型一定是租车服务,而不是卖产品。如果人人租车,那就没人买车了,这样靠卖车为生的汽车制造商就灭亡了。

《创业家》: 你说机器服务化很像O2O,所以机器人也会冲击互联网吗?
刘芳德:其实O2O就是用人来替代机器人。数据由人输入,最终服务由人来完成,互联网来完成控制。目前Uber在开发无人车技术,当技术成熟后,打车的对象就是无人车。送外卖的O2O开始是人做饭、人送饭,但以后会进化成机器人做饭、机器人送饭。

互联网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方式有限,靠人来输入信息,又要靠人来产生影响。但是如果制造业与物流机器人化,用户就不需要在电商平台上找来找去,直接说想要什么产品就可以了,自动定制、自动生产、自动送货。社会生产中的主体是物联网,而与人打交道的互联网只是系统前端,社会对互联网的需求其实更低。

物联网看重传感器部分,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看重控制器部分,而机器人看重执行器部分。许多远程医疗诊断系统,可以理解为分布式的机器人系统。统一起来的技术术语是:机器人及智能运营系统。所有这些技术最终会整合起来,重新定义一个又一个行业。
 
人工智能会超越人类吗?
 
《创业家》:人工智能产品好像已有很多,但又有人说人工智能还未实现。究竟什么是人工智能?
刘芳德:智能是一个生物学概念,虽然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数学家与计算机科学家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是理解智能的意义必须要在生物学的角度来理解。霍金其实说的很清楚,智能就是适应性。在生物学上,达尔文讲适者生存,智能就是生物调整行为,适应环境,生存下去的能力;而在人工智能上,就是能让机器人或是计算机系统自适应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技术上讲,计算机己经取得了许多成就,但还解决不了两点:第一,从现实世界中发现规律;第二,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规律来解决问题。这两个问题研究了许多年,但没有突破,后来大家又开始研究神经学,人工智能最近的成就是靠生物神经学研究推动的。

《创业家》:您怎么看待神经学?
刘芳德:神经学研究没有发现人能解决各种问题,人与动物只是很好地解决了几个重要问题。我们通常认为一半的植物是没有什么智能的,这是因为植物只呆在一个地方,所以用不着发展出特别复杂的行为,也就不用智能。动物通常被认为是有智能的,原因在于动物能跑来跑去,环境变化很大。就此而言,生物发展出智能并不是为了进行复杂的思考,而是控制运动,能让自己生存下去,所以导航技术是智能的本质功能。实际上,对生命来说,更高的智能如情感、语言并不如我们想的那么核心。目前,机器人与人工智能的研究核心是导航与运动控制技术,其中包括三个问题:视觉识别、环境的感知,以及空间定位和运动控制。

《创业家》:为什么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直到最近才热起来?
刘芳德:以前的计算机研究主要在于按规则演算,许多系统都类似下象棋,都是基于规则的演算系统,但是对于机器人来说,核心能力不在于按规则演算。机器人研究中有一句格言叫“大象不用会象棋”。机器人为了同物理世界交互,需要有从感知中提取出物理世界模型的核心能力,要从感知数据中发现模式、结构、规律。这一点在计算机研究的历史上一直不是核心,只是最近几年才有突破。智能机器人主要是建立在机器视觉与语言识别这一类模式识别技术上的,与己有的信息技术处理的问题不同。

《创业家》:人工智能机器人会超越人类吗?
刘芳德:这个问题不好说。目前,机器按规则运算的能力远超出人,人从感知经验中提炼出模式的能力要强于机器。事实上,学习能力要远比运算能力重要。人类社会取得今天的成就,更多的原因是我们掌握了越来越多关于世界变化与演进的规律。即使目前机器的深度学习取得了跟人类似的精度,人的学习效率也要比机器的深度学习强。如有一天机器的学习效率与人差不多时,机器就会胜过人了。

按照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加以大量数据训练之后,机器可以在许多简单工作中表现出与人差不多的适应能力。机器人应该可以胜任绝大多数蓝领工作,或者是人类历史上曾用动物完成的工作。大规模的机器替代人会在未来3-5年内发生。至于机器人会不会发现世界和人性中的规律,进而成为政治家、科学家与艺术家?没人知道,因为机器人现在还不会与人沟通。
 
中国机器人研发现状如何?
 
《创业家》: 你对中国机器人产业有什么看法?
刘芳德:中国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是正确的,但在具体执行中,还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这一轮机器人产业变革的重心是智能化技术,而中国关注的是工业机器人,投资主要都投向了机电系统制造的领域。发展机器人产业不等于只发展工业机器人,更应发展的是智能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

工业机器人存在着技术应用的瓶颈,同时中国的制造业特点对机器人技术也提出了很多挑战。中国的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低利润部分,在这个部分推广机器人的困难很多。而欧美保留了飞机制造等高利润的制造业,使其有实力开发性能更好的机器人,也更容易在机器人领域获得成功。

科技创新最大的敌人是成本,任何新技术都应先推向高利润市场。举个例子,同样的智能技术,智能眼外科手术机器人一台500万元,每次手术十几秒,利润高达1万元;给富士康开发的智能组装机器人,一台只能卖20万元,组装一部手机要1分种,利润只有一两百块钱。所以,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应是先做人做不了的事,再做人做不好的事,最后才是做人能做得很好的事。

中国发展机器人产业的主要动机是人工成本上升,目前的工业机器人只能维持企业现有的成本,但不会大规模降低己有成本。将机器人产业从低利润领域向高利润领域发展,是违背科学发展规律的。更为合理的做法需要将国防、航空、能源、医疗这些高利润领域开放,允许企业开发军用与能源机器人,技术成熟后再向低利润民用领域扩展。

李克强总理说过,个人敌不过团队,团队敌不过系统,系统敌不过趋势。智能机器人对时代冲击的不仅仅是生产力和经济,它也对社会制度提出许多挑战。机器人或许会执行部分政府职能,比如机器人警察、机器人执法、自动架驶的交通事故认定、定制产品的质量检查等。许多人觉得这些是很遥远的事,但事实上,目前全球各国都在发展机器人产业,技术上的差距可能只有5-10年,但是在制度上以及社会文化对技术的接受程度上,可能相差百年。社会制度的变革要比技术进步困难得多,技术的优势最终会被社会制度落后抵消掉。机器人产业胜出的很可能不是目前的技术领导者,而是社会制度准备得更好的国家。

《创业家》: 最后,请总结一下智能机器人。
刘芳德:许多行业丢掉机器人也就丢掉了产业。智能机器人是一场百年来最重要的技术革命,也是任何国家与民族都输不起的战争。


——  人物介绍  ——
 
刘芳德:毕业于哈工大,曾帮助哈工大机器人研究所设计机器人组装流水线,助力其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之后在ABB研发中心做过工业机器人软件开发;现在在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做手术机器人的研究,是英国皇家医学会高级会员、英国电气工程师协会成员,正在参与编写《欧盟2020机器人市场分析与战略报告》,以及参与制定英国国家柔性制造产业战略规划。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i黑马 ,王冀编辑, 文章仅代表访者独立观点,不代表i黑马观点与立场,本刊版权所有,如需转载请与zzyyanan联系,未经授权,转载必究。

\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