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家独角兽,藏着青岛创投的秘密

i黑马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6家独角兽,藏着青岛创投的秘密

来源:投中网(ID: China-Venture )作者: 杨博宇

今年4月,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24年全球独角兽榜》,其中青岛有6家企业上榜,分别是:歌尔微电子、能链集团、卡奥斯、特来电、日日顺和中加特电气。这6家企业为观察青岛提供了几个角度。

比如,它们要么属于先进制造业领域,要么是服务先进制造行业的公司:歌尔微生产MEMS器件的半导体公司;能链集团、特来电、中加特电气,是能源/电力产业链公司;卡奥斯和日日顺都是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前者做工业互联网,后者做物流供应链。

又比如,6家企业中,有超过一半都孵化自传统制造业巨头:歌尔微来自于歌尔股份;卡奥斯、日日顺孵化于海尔集团;特来电母公司为特锐德。

还有一点是关于时间的: 虽然各家成立时间不一,但大部分企业在2019年后都明显加快了融资节奏。 歌尔微在2021年完成9家机构超21亿元的战略融资。卡奥斯自2019年后,完成5轮融资,投资方近30家。特来电从2020年开始融资提速,两年完成3轮,共计获得19家机构约20亿投资。此外中加特电气、能链集团也皆是如此。

这几点在与青岛投资人的交流中得到印证。

他们说,青岛是中国“先进制造业之都”,不仅传统巨头林立,而且正向“新质生产力”升级。特别是自2019年以来,青岛创投焕然一新,大有一番“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景象。“如果你想了解青岛,那不妨就从上面的三个切面去观察”。

“当之无愧的先进制造之都”

既然如此,那就先从制造业说起。

了解青岛的朋友应该不会对其悠久的制造业历史感到陌生。

早在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徐干,就在《齐都赋》中记载了当时的青岛(齐国胶东沿海)的“重工业”盛景,“若其大利,则海滨博诸,溲盐是锺,俭赖其肤。皓皓乎若白雪之积,鄂鄂乎若景阿之崇。”

到了清末,德国人在青岛大兴工业,修建了胶济铁路、青岛港、机车厂、啤酒厂,让青岛成为中国最早开始工业化的城市。至1936年,青岛工商业位列全国前列,其纺织业更是一骑绝尘,与上海、天津两地,并称“上青天”。

早期积累的工业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到改革开放之初,青岛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工业体系,拥有纺织、轻工、机械、化工等141个工业细分门类。 1986年成为国家计划单列市之后,工业总产值10年间平均年递增19.2%。

今天的青岛,已经拥有全国结构最完善的工业体系,覆盖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而且与内陆工业城市相比,还拥有青岛港这一独特优势,为企业全球化提供了便利。所以在青岛,走出了海尔和海信这样的全球化家电巨头就不足为奇了。

京铭资本董事长刘翔就向我说,“青岛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先进制造业之都”。

京铭资本是一家立足青岛,深耕先进制造领域的投资机构。他说青岛这座城市就决定了京铭的产业基因,“比如我们团队人员就分为两类,一类是券商投行的从业者,长期服务的是制造业企业上市;第二类是来自于像海信、海尔、中科院等制造业大厂的工程师或国内科研院所。”所以在他眼中,“高端制造业和青岛的发展始终是相辅成的。”

从最近几年青岛企业的融资情况看,确实如此。

据投中旗下召募智慧招商系统显示, 2023年,专业机构对青岛投资金额的行业分布(国际行业,包括传统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制造业占到69.75%,位列第一。如果时间再拉长看,2019-2023年,制造业占到48.05%,信息技术占到40.7%。这两组数据都反应了青岛的产业基础和创投偏好。

这与文首青岛独角兽的案例对应起来了。青岛的6家独角兽企业,要么是半导体、新能源这样的先进制造公司,要么是工业互联网、能源数字化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总之青岛的明星项目,均围绕先进制造产业链,足见其产业底色。

01

产业巨头:既孵化项目,也供给资本

另一方面,“青岛创业生态的一个典型特征,相当数量的创业公司都是产业巨头孵化出来的。”

达晨财智董事总经理程文传向我说道,“这种情况在山东和青岛都比较突出。就拿青岛和北京比较的话,北京高校云集,创业项目是其他城市比不了的。青岛的特点就是大企业集团是资本、人才和资源的集聚中心。”再加上这些传统制造业巨头,都有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所以“他们对内部创业、内部孵化都非常积极。”

以卡奥斯为例。2017年,海尔孵化的卡奥斯成立,主要是为生态企业提供供应链、设备管理、智能化改造等服务。旨在推进海尔工业互联网战略,赋能中小企业,帮助企业转型升级。

有了海尔的背书,卡奥斯在一级市场的融资非常顺利,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5轮融资,估值约170亿。在2020年3月A轮时,卡奥斯一举完成了9.5亿元融资,是当时青岛最大的一笔A轮融资。背后的投资方也颇具影响力,包括国调基金、招商致远资本、赛富基金、同创伟业等知名机构。

与卡奥斯相似的案例不胜枚举。青岛本地媒体曾做过一项统计, 在青岛190家民营领军标杆企业中,像卡奥斯这样的海尔系上榜企业就有13家,其中雷神科技、科捷智能、海尔生物等公司都已经顺利登陆资本市场。

此外,海信集团、中车四方、瑞源控股、斯坦德集团等产业方,都在“开枝散叶”。

中车四方旗下的明星项目思锐智能,是半导体前道工艺设备研发商。在今年2月,刚刚获得海松资本、上汽投资、尚颀资本、招商局创投、青创投等14家机构的联合投资。海信2019年孵化的信芯微,是智能电视SoC芯片及AI芯片研发商,已经获得汇川产投、国方创新、联合资本等多家机构3轮注资。

更值得一提的是, 产业巨头不仅孵化项目,更供给资本。

在2015年,海尔集团率先下场,设立海尔资本,主要围绕智能科技、医疗健康进行产业投资。

海尔资本ED牛腾龙告诉我,海尔资本重点投资硬科技,包括半导体、新材料、智能制造、医疗科技、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我们以基金为主体,通过链接项目、产业上下游、政府、LP等多方面生态资源,打造多方共赢的产业生态投资共创平台”借助海尔的产业和生态资源,海尔资本已经从青岛走向全国,发展为管理规模超过300亿,在全国投资了130多个优质项目的知名CVC。

除了海尔外,最近两年产业资本下场的速度明显加快了。

歌尔股份在青岛设立了青岛同歌创投。2022年8月,同歌创投联手米哈游、三七互娱等公司发起设立了5.55亿的创投基金。而在最近,与海信集团也正式下场了,设立了CVC亿洋投资,并发起设立了10亿元规模的股权投资基金。此外,澳柯玛、百洋医药等青岛企业,也都在直投,或以LP的身份参与到一级市场的投资中。

02

转折点2019: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

那么青岛创投生态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可能出乎不少人意料,早在1995年,青岛就设立了科技风险开发事业中心,是当时全国最早探索风险投资的城市之一。5年后,青岛又出资1亿元设立了国内第一批国有投资企业青岛市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简称“青岛科投”)。

青岛第一个机构投出的IPO就出自这家机构之手。

2006年12月,青岛科投投资的蜡烛生产商青岛金王顺利登陆深交所,在上市当天,青岛科投此前投资的600万元,一路飙涨至1亿元。这对于当时萌芽期的青岛创投生态而言无疑是突破性的进展。

不过这一时期的青岛创投依然是零敲碎打。 直到2010年青岛市设立了首期规模5亿元的市级引导基金,才标志着系统性投资的开始。

而要真切感受到创投“水温”,则又要等到5年后的全国“双创”了——从文首提到的6家独角兽企业就可以看这一点——它们的成立时间大致分布在2014-2017年间。这代表了青岛第一波创业浪潮。

另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则要快进到2019年。

当年的标志性事件是,青岛举办了第一届“全球(青岛)创投风投大会”。在官方的报道中,这场大会“有5000余人报名、3000多人次参会、1000多人在会上建言”,可谓“盛况空前”。

而且随后青岛发布了“青岛创投风投十条”,提出了最优厚的创投支持条例。 举其中一例,当时青岛将市引导基金参股基金返投比例率先从2倍下调到1.1倍。这在现在看是趋势所向、顺理成章,但在当时却令人咋舌,一度号称是全国最宽松(从另一个角度说也是最“激进”)的返投标准,在全国创投界都激起不小水花。

所以2019年对于青岛而言,可谓是高举高打、积极入局的一个标志性节点。

而在“激进”的背后,反映的是青岛紧迫的转型需求。

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城市,无不面临着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产业升级。青岛就是其中动作最快的城市之一。“传统白色家电已经不能算先进制造业了,(当时)他们发现里面的部分高端芯片等上游环节国产化率较低,还有被卡脖子的风险。”刘翔观察说。

在2019年的创投大会上,青岛的领导也直言不讳地说,青岛拥有独特的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突出,交通四通八达,产业基础雄厚,城市品牌享誉国内外,是中国北方极富人文与发展魅力的城市,但发展的质量水平与所拥有的资源禀赋还不相匹配。

如果我们镜头再拉远一点,跳出青岛来看,青岛不仅是山东的青岛,更是中国北方的青岛。于是,在2019年青岛提出了新的城市战略:要作为“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的“双定位”城市。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 青岛的兴衰就代表着北方的兴衰。

这正响应了青岛的那句口号: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

而要完成这些战略目标,当然得靠创新。“真正的人才不会满足于青岛给他们一套海景房来看海,他们需要的是创业,是自己创造创新的价值实现。风险投资就是这种能够帮助人才实现梦想的资本力量。”

所以, 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城市战略的重大升级,再叠加上2019年科创板开板的“天时”,共同促成了2019年后青岛的跳跃式发展。

2019年末,青岛私募基金管理人271家,已备案私募基金614只,管理基金规模564亿元。到2023年末,青岛私募基金管理人375家,已备案私募基金2535只,管理基金规模1964亿元。青岛私募基金与管理人,连续五年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保持全国领先增长态势。

03

国资操盘,向新而行

上述数据显示了2019年后,青岛风投资本的爆发式增长。 毫无疑问,关键推手正是青岛国资。

如前文所述,2010年,青岛成立了市级引导基金,这是青岛在风险投资领域的主要参与者。而在2019年后,市引导基金迎来重要升级,而且其他国资LP也从 幕后走到台前。

2019年,青岛市引导基金联合青岛城投、青岛国信、山东省新动能资本等国资机构,发起成立了首期规模120亿元(总规模500亿)的青岛科创母基金,这是当时山东规模最大的母基金之一,重点支持青岛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及高端科技产业化项目培育。

这支科创母基金的成立,改变了青岛的创投格局。 截至2023年7月,科创母基金立项子基金和直投项目超70个,总规模超过200亿元,成功引入梅花创投、元禾原点、同创伟业、中金资本等一批头部创投风投机构。

设立科创母基金的两年后,青岛市引导基金又改制为青岛市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业务范围也从原来的单纯管理政府引导基金,逐步拓展为“基金+直投”的投资类平台公司。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青岛市引导基金累计设立参股基金141支,总规模超1400亿元;累计完成对1300余个项目实施股权投资,投资金额高达510亿元。其中直接投资青岛项目近500个、投资额221亿元,71个直投项目已经IPO上市。

除了市引导基金、科创母基金外。 青岛的国企改革,也推动了国资LP的发展。

2021年,国资委正式推行第二批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继第一批上海、深圳两市之后,青岛成为新一批试验城市之一(同时获批的还有沈阳、杭州、西安)。

在获批前夕,青岛市已经批复青岛城投集团、青岛华通集团、青岛西海岸发展集团与青岛国投公司4家企业,率先启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

此后4年,以上述四家公司为代表的青岛国资,在一二级市场动作频频,颇为显眼。据统计在二级市场,青岛国资先后收购了14家上市公司。就在刚刚过去的五一节,青岛国资又发起了对瑞联新材(688550)、科林电气(603050)的收购。

在一级市场,以上国资公司也成为主要的LP来源。比如:

青岛国投、海发集团、青岛国信、财通集团等,联手中国国新控股,设立了100亿规模的国盛资盈综改(青岛)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青岛华通集团联手复兴富创成立了10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

青岛海发产投、青岛引导基金等联手CMC资本,设立了总规模30亿的集成电路产业基金……

如果说2019年之前市引导基金是“一枝独秀”,那么现在市级、区级国资构成的LP生态倒称得上是“春色满园”了。

当然,国资的投资目标最终得反映到城市的科创企业和产业生态上来。

数据显示,2019年末,青岛有上市公司39家,到2023年末这一数据已经增至 67家。科创企业也增幅不小,到2023年底,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了9000家,同比增长33%,认定数量全省第一;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约8000家,同比增长20%。

而在产业生态上,青岛正从以传统制造业为主,逐渐转向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为主的新兴产业体系。青岛市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两个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青岛市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两个产业集群成功入选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019年的时候,青岛提出要建设全球风投中心,推动城市创新发展。如今5年过去了,这座青春之岛,制造之都,无疑正在乘风破浪、向“新”而行。

文章评价
6家独角兽,藏着青岛创投的秘密 匿名用户
发布
发布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