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watch、iglass高开低走,解“毒”智能硬件 | 行业报告
智能硬件有“毒”,本期行研报告,我们试图为 “中国智造”智能硬件寻找解药。
黑马说:如果你爱一个人,就送TA智能硬件,因为智能硬件代表着最时尚、最高科技、最贴近未来的品质生活;如果你恨一个人,就送 TA 智能硬件,因为智能硬件华而不实,用户体验糟糕透顶,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是当之无愧的鸡肋……
智能硬件有“毒”,本期行研报告,我们试图为 “中国智造”智能硬件寻找解药。
文 | 易一天使
智能硬件分类图谱
智能硬件,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硬件+互联网”这种软硬件相结合的方式,对传统设备进行改造,让其拥有智能化的功能。智能化之后,硬件具备连接能力,加载上更多基于互联网的服务功能,形成“云+端”的典型架构,并兼具了收集大数据、分析用户行为等附加价值。
智能硬件已经发展到了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按用途,智能硬件大致可以分为:
1、 智能家居,包括:智能电视、空气净化器、扫地机器人……
2、 智能穿戴,包括:手表、手环、眼镜……
3、 智能办公,包括:视频会议、智能安防、智能打印、智能办公桌……
按使用人群,智能硬件可以分为:
1、运动人群,包括:gopro、咕咚手环、小米手环……
2、亲子互动,包括:儿童电话手表、儿童玩具……
3、老年群体,包括:血糖监测仪、血压监测仪……
纵观市场上五花八门的智能硬件,归根到底产生逻辑其实只有两种:
1、 先有服务(需求),再有硬件
这类智能硬件诞生的逻辑是基于市场上已有的服务,接入相应的硬件作为载体,例如咕咚手环、360随身WIFI、血压血糖监测仪、银行支付手环等等。
这类智能硬件所提供的服务和其使用人群,大家都不陌生:记录跑步数据,提供WIFI服务,监测血糖血压,实现银行支付……在对接相应的硬件后,产品是否能够保持较高的用户黏性取决于用户体验,即服务和硬件是否能够很好的有机结合。
硬件产品一般都需要让用户形成一个新的使用习惯,因此在使用推广上面临着相当大的风险。好的产品,需要服务和硬件良好结合,硬件使用体验好,不违背用户原本的使用习惯,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现实中往往并非如此,例如支付手环,用户明明可以刷卡购物,却要强加一个手环让消费者去使用,这不符合用户最初的使用习惯,会导致用户产生心理抵触,黏度便不会高。
所以,易一天使建议创业者在既有服务上对接硬件产品时,一定要理性分析产品的用户价值,并先小范围进行测试,收集用户反馈,再根据用户反馈、活跃度等进行调整。
2、 先有硬件,再有服务
这类智能硬件是基于市场上已有的硬件或工具,为其接入更多的服务或者功能,例如智能电视,智能手表,智能车载系统等。
这类产品是在用户已经用惯的硬件后端添加服务,相比第一类智能硬件的用户粘性大大提高。但用户现有的硬件一般不支持后端新增添的服务,因此用户更换新硬件的成本将会大大增加。
如何让用户心甘情愿放弃原有的硬件转而购买新产品使用服务?我们还是得回归到产品最核心的问题——用户价值。硬件产品必须能够提供给用户足够价值的后端服务,才能让用户自发掏钱淘汰旧产品更换新产品。
近年来,智能硬件在国内外炒得火热,不仅电视机全面开启了智能时代,越来越多的科技品牌也推出了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连传统家居、家电、汽车服务商也纷纷开始改头换面变成了智能家居、物联网、车联网……
面对现在整个行业水涨船高的情绪、浮夸的宣传、膨胀的欲望,卖传统电视、手表、家具的品牌商如果不加入一点点互联网元素,就好像落伍了。然而,这却更多是单方面一厢情愿的亢奋,消费者市场的反应并没有商家预想中的那么积极。
解毒智能硬件
从海外apple watch销量下滑,到本土很多初创智能硬件企业倒闭,市场情况不容乐观。大部分投资人和消费者对智能硬件的评价仍然是“鸡肋”,度过了新鲜感十足的蜜月期,往往后继乏力。究其根本,大致有四个问题:
一、 用户价值不够深
市场上大多数智能硬件产品都死在了用户黏性不够上,用户价值不够深。
产品所提供的用户价值并不是用户刚需,例如吃饭是用户的刚需,那么好吃、便宜、健康就是用户价值。
易一天使将用户价值分为三类:1、提高效率 2、带来效益 3、优化用户体验,满足其中之一便具有购买和使用的价值。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智能硬件产品所提供的价值都是优化用户体验。例如智能手环、手表让用户解放了双手,智能电视让用户能享受到更多的娱乐观影体验,空气净化器给用户提供了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也有部分能为用户节约时间,提升效率的智能硬件,如扫地机器人、智能办公桌等等。
很多人也许会认为智能硬件不存在效益价值,其实不然,效益价值才是消费者最关心的东西——即价格。
为什么小米华为能够抢占苹果的市场?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便宜。所以,如何降低制造成本,让消费者享受到效益价值,是当智能硬件领域成为红海时,CEO们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反之,为什么在小米和华为价格如此便宜的情况下,苹果的销量依然很好?
因为它满足了一个新的用户价值:归属感和虚荣心。当品牌认可度深入人心时,这种价值便得以体现。当然,要打造这种价值,除去纯技术层面的因素,也需要极强的营销团队和媒体包装,产品的外观设计、用户体验也至关重要。
二、 制造难
很多人认为中国出不了好的智能硬件产品是因为创意不多。
其实不然,作为将智能硬件作为主投方向之一的投资机构,易一天使经常能在国内创业项目身上看到许多值得拍手称赞的好创意,而这些创意的夭折大多是因为制造问题。
我们统计了一下,智能硬件领域初创企业最难克服的问题莫过于以下四个:1、制造实现难;2、制造周期长;3、制造成本高;4、知识产权保护缺位。
1、 制造实现难
智能硬件初创企业大多有很好的设计思路和创意,但团队缺乏工业设计师,导致很多产品只停留在设计阶段,没办法实现生产。就算达到生产标准,大多数团队都缺乏和工厂对接的经验和能力,经常无法找到能够生产或者各方面都适合生产自己所设计产品的工厂,无法实现量产。
2、 制造周期长
我们经常会听到智能硬件产品发布延迟的消息,最极端的例子是“拖延症濒死患者”锤子手机。热情高涨的锤粉为什么当真被拖成了“买个锤子”?
很大部分原因出在制造上。创新产品往往需要经历“开模--测试--调整设计方案--再测试--再调整--再测试……”这么一个无限循环的测试周期才能上市,加之中国的制造业偏传统,信息化程度低,许多大型企业都避免不了的延迟问题,更何况初创企业呢!
初创企业和工厂之间沟通成本高,加之工厂工期无保障,一个产品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再到量产,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大部分初创企业可能熬不过这么长的生产周期。对于产品已经上市的智能硬件,想要快速迭代新产品完善用户体验,没有强大的工业设计制造资源背书,更是无稽之谈。
3、 制造成本高
创新产品制造成本包括:找工业设计公司的费用、调整设计方案的费用、设计师与工厂沟通的差旅费用、工厂各个零部件开模费用、量产费用……
由于生产数量少,往往一个测试产品的花费都会很高,从一个简单的idea进阶到量产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4、 知识产权保护缺位
我曾经在香港城市大学做过一段时间的科研,师兄们普遍的做法是会把零部件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在大陆生产,一部分在香港生产。
国内生产价格便宜,无关紧要的零件就会发给大陆生产,但凡涉及核心研发成果的零部件,即使再贵,也要在香港生产。对此,师兄们表示这些成果如果拿去国内生产,第二天就不是自己的了,因为变成“OPEN”的了。
国内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相当薄弱,很多创意在生产阶段就会被人抄袭。所以,对于国内的创业者、投资人而言,几乎没有绝对的技术壁垒,只有不断迭代升级,然后利用强大的销售渠道、运营能力、媒介能力来构建自己的护城河。
三、 竞争激烈
在国内,但凡市场出现好的创意或者产品,马上就会有同类竞品出现。于是,创新创业最终变成了一场关于资金、技术、销售渠道、媒体资源的围剿拼杀。
而反观国外案例,大部分细分领域领跑的智能硬件独角兽最终被大型互联网企业收购,例如Oculus成立两年后被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Nest成立4年后被Google以34亿美元收购。
因此,易一天使建议初创团队在合适的时机引入本身拥有强资源、强渠道的互联网巨头参与跟投,以小额股份换取资源支持,既能保持独立运作,又能增强自身全方位的战斗能力。
四、 盈利模式单一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的智能硬件都是依靠售卖硬件来获得一次性消费产生盈利,不具备可持续性。
付费即终止并不是最佳的盈利模式,如果能和用户建立强关系,硬件只作为服务的载体,驱动用户持续使用服务并续费,才是最佳的盈利模式,如360的WIFI盒子、乐视TV等。
除去智能硬件本身,智能硬件的后端服务体系也越来越受投资人青睐。
虽然现阶段针对智能硬件的推广媒介和销售渠道大都已经进入规范化流程,但对接工厂的服务商还比较欠缺,因此,易一天使建议智能硬件领域的创业者可以从此处寻找突破点:怎样节约初创团队的制造成本,如何缩短制造工期,如何保护知识产权,如何将工业4.0真正运用到工厂生成中,是我们现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